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新课导入
舒曼计划
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议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
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兴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
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
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多极化”:
指的就是多个具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且对国际事务有较大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日本、中国等。
柏林墙的哭泣
古巴导弹危机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恐怖··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二战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1. 经济: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的推动, 世界经济发展, 经济多极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2. 政治: 两极格局下, 美苏争霸危及到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3. 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 各国积极谋求自身的独立、主权、安全与发展。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 原因:
欧洲为什么要联合?
二战后的欧洲
材料1“现在的欧洲是什么? 它是一堆瓦砾, 是藏骸所, 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丘吉尔
(1)现实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 必须联合起来。
欧共体
欧共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新兴力量崛起)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欧洲为什
么要联合?
二战后的欧洲
材料1 “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砾,是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丘吉尔
(2)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1、原因:
材料2 二战后的西欧, 面临来自东方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 以及来自西方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材料说明了什么?
欧洲为什
么要联合?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在美苏两极格局下, 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材料4 从814年至1945年1100年间,法德之间的大仗、小仗加起来73次,这意味着每15年就打一仗。1963年1月22日,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了法德合作条约,实现了法德两国历史性的和解。以这个条约为基础,法德两国组成了推动欧洲建设的“发动机”,从而一步步地改变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
材料3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的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欧洲为什
么要联合?
(4)思想因素(历史渊源 ): 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5)法德和解(关键)
(6)地理位置相邻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法德两个国家化解宿仇、实现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法德实现煤钢的共同生产,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
舒曼计划
2.西欧联合的进程
1951年, 欧 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 欧 洲共同体成立
1951年, 西欧六国的煤钢 共同体签订《巴黎条约》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标志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
1967年《布鲁塞尔条约》生效, 欧共体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从经济领域开始,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欧盟的会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 会旗为天蓝色底, 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 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 增强人们对欧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
1951年煤 钢共同体
1958年原子能共同体
1958年经 济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
1993年称欧洲联盟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合一
1
9
6
7
年
欧
洲
共
同
体
发展
共同的农业政策
欧洲一体化进程
统一关税与外贸
趋向货币一体化
趋向政治一体化
共同的外交政策
趋向军事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
想一想
成员国不断增加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3. 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 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起, 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 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3)促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向美国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他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196O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增强了法国的实力。1964年,法国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 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战后情况:
①国内: 战后初期, 日本经济衰退, 民不聊生。
②国际: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外交上追随美国。
(2)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阅读归纳)
内因: ① 政府大力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③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④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贸易立国一出口第一”)。
外因: ① 美国大力扶植。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井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②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特需订货)。
2000年度国内生产总值535万亿日元, 相当于世界第三位的德国的2.5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约达35600美元至2000年底, 对外纯资产(纯债权)133万亿日元(约合11000多亿美元), 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国际收支盈余国。
外汇储备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已经达到了4038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6个主要发达国家外汇储备总和的约1.5倍。
日本从80年代开始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尽管当前的日本经济困难重重, 但其经济基础条件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下列数据表明, 日本仍具有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3)结果:
到20世纪80年代,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正在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使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2004年9月,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称, 日本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表示理解, 但强调: 联合国安理会不是公司董事会, 不是按照会费的多少确定其组成。
2. 史实:
20世纪80年代, 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影响
⑴ 不再受制于美国, 在国际上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
⑵ 在资本主义世界, 与美、西欧三足鼎立。
⑶ 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⑷ 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引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学法探究
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什么启示
1.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政治基础)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二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
非洲独立进程图
结合当时的世界格局, 你认为不结盟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2)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
①创始人:
②成 立:
③原 则:
④任 务:
1961年,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
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反对霸权主义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会场
铁托
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 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2)标志:
(3)意义: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振兴的表现:
1. 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 政治: 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与西方国家广泛建交。
3. 军事: 中国为世界公认的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
4. 科技: 航天技术、核技术、基因技术等高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
?????????????????????????????????????????????????????????????????????????????????????????????????????????????????????????????
中国的振兴
新中国建立
恢复发展
文革挫折
改革开放
和平崛起
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不结盟运动会议
象征日本经
济迅速崛起
欧共体总部大厦
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地区,
相同的世界, 相同的追求!
太阳神塔
1. 欧共体的成立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冲击着两极格局。
2.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并且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 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 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
延伸感悟: 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全球史观下, 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多极化趋势下, 中国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事业? 我们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优越的国际环境? 值得我们思考!
1. 抓住发展机遇,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科教兴国。
2. 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要想在国际上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3.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
4. 立足国情,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 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 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3. 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 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 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 苏联解体后, 两极格局虽然瓦解, 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最终形成, 直到今天, 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 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 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 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 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 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 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 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现为俄罗斯)、中国, 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l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 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 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 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实力大增, 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 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 战后日本抓住机遇, 经济高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 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 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