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宝安区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化 学
2007.9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用2B型铅笔在答题卡右上角的指定位置填涂试室号、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Ba 13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下列关于生活化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被广泛接受,为了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包装袋中常放入生石灰
B.现在用的清洁燃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压缩天然气,另一类为液化石油气,它们属于碳氢化合物
C.福尔马林是一种良好的杀毒剂,也可用来消毒自来水
D.保护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应用沸水溶解洗衣粉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磺化、硝化、水化、风化、钝化等都是化学变化
B.干馏、常压分馏、减压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C.甘油不是油,纯碱不是碱,酚醛树脂不是酯,干冰不是冰
D.水煤气、裂解气、焦炉气、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3.A、B、C、D、E均为短周期元素。A、B、C位于同一周期相邻位置,它们分别与D形成的分子中都有10个电子,且A和C的原子序数之比为3:4。E原子从内到外各电子层的电子数之比为1:4: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A和C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与E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
B.由A、C原子和B、D原子分别构成的分子电子数相等
C.B、D两种单质相互化合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D.由A、B、C、D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属于无机盐
4.铜板上铁铆钉处的吸氧腐蚀原理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B.此过程中还涉及到反应:4Fe(OH)2+2H2O+O2=4Fe(OH)3
C.此过程中铜并不被腐蚀
D.此过程中电子从Fe移向Cu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人造刚玉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是SiO2
B.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摩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Al2O3
C.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
D.用于现代通讯的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硅
6.类比(比较)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但类比是相对的。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Cl的水溶液是强酸,HF的水溶液也是强酸
B.CH4是正四面体结构,SiH4也是正四面体结构
C.O2与Cu反应生成CuO,S与Cu反应生成CuS
D.CaC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2,CaS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2
7.从宏观方面来说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方面来说物质由粒子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Fe与Fe互为同位素
B.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C.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某微粒,可能是一种分子或一种离子
D.46gNO2和46gN2O4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8.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B(g) 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溴化钠溶液(NaI) 氯水、CCl4 萃取、分液
B 氯化铵溶液(FeCl3) 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C 二氧化碳(CO) 氧化铜粉末 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 苯(苯酚) 浓溴水 过滤
10.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d为阳极、c为阴极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
C.装置③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并防止倒吸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有一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NaAlO2溶液中,HSO3-(H2SO3的电离常数K1=1.5×10-2;K2=1.0×10-7)不可能大量存在
B. 在0.1mol·L-1的氢溴酸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液的c(H+)减小
C. 在由水电离出的c(OH-)=1×10-12mol·L-1的溶液中,Al3+不可能大量存在
D. 室温下pH=6的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NH3·H2O分子
1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Ba(OH)2溶液中滴加NH4HSO 4溶液至刚好沉淀完全:
Ba2++2OH-+NH4++H++SO42-=BaSO4↓+NH3·H2O+ H2O
B.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
C.在NaOH溶液中通人少量的SO2气体:SO2+OH—=
D.碳酸钡中加入稀硫酸:BaCO3+2H+=Ba2++CO2↑+H2O
13.苏丹红是许多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的合成色素,其中“苏丹红Ⅱ号”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苏丹红Ⅱ号”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中含有苯环 B. 化学式为C18H16N2O
C. 属于甲苯的同系物 D. 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4.a mol FeS与b mol FeO投入到V L、C mol L-1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的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
A.(a+b)×63g B.(a+b)×189g
C.(a+b)mol D.(CV-)mol
15.已知下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s)+3CO(g) = 2Fe(s)+3CO2(g) △H = -24.8kJ/mol
Fe2O3(s)+CO(g) = Fe3O4(s)+CO2(g) △H = -15.73kJ/mol
Fe3O4(s)+CO(g) = 3FeO(s)+CO2(g) △H = +640.4kJ/mol
则14g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时对应的△H 约为
A.-218kJ/mol B.-109kJ/mol
C.+218kJ/mol D.+109kJ/mol
16. 常温下将NaOH稀溶液与CH3COOH稀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 pH>7,且c(OH-)>c(Na+)>c(H+)>c(CH3COO-)
B. pH>7,且c(Na+)+c(H+)=c(OH-)+c(CH3COO-)
C. pH<7,且c(CH3COO-)>c(H+)>c(Na+)>c(OH-)
D. pH=7,且c(CH3COO-)>c(Na+)>c(H+)=c(OH-)
17.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B.20gD2O中含有D—O键的数目为NA
C.100mL、1mol/L的乙酸溶液中含有H+数为0.1NA
D.2molFeC13制成胶体,所得胶体的胶粒数为2NA
18.将氨水滴加到盛有AgC1的试管中,AgC1逐渐溶解,对上述过程,下列叙述或解释中正确的有
A.所得溶液中c(Ag+)×c(C1-)B.所得溶液中形成了难电离的物质
C.上述实验说明C1—与NH4+间有很强的结合力
D.上述过程中NH3·H2O的电离程度增大
19.工业生产苯乙烯是利用乙苯的脱氢反应:
(g) (g)
针对上述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保持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充入较多的乙苯,可以提高乙苯的转化率
B.在保持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充入不参加反应的气体,有利于提高苯乙烯的产率
C.在加入乙苯至达到平衡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不断增大
D.仅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工业生产苯乙烯选择恒压条件优于恒容条件
20. 已知反应能完全进行,则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 溶液的pH<7,将其蒸干并灼烧后,得到的残留物可能为BeO
B. 溶液的pH>7,将其蒸干并灼烧后,得到的残留物可能为BeO
C.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烧碱溶液
D. 水溶液的导电性强,因此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0分)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21.(8分)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中,正确的做法是 (选填序号,选对1个得2分,选错1个倒扣2分)
A.银镜反应实验后附有银的试管,可用稀H2SO4清洗
B.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溶解、过滤、蒸发都用到了玻璃棒
C.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D.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固体溶于较浓盐酸中,然后再用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
E.在250mL烧杯中加入216mL水和24g NaOH固体,配制质量分数为10% NaOH溶液
F.不慎接触过多的氨,及时吸入新鲜的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冲洗眼睛
G. 用结晶法可以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H. 为了测定某溶液的pH,将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浸入到待测溶液中,过一会取出,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
22.(10分)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
(1) 甲同学认为是Br2溶于水变成黄色溶液 ; 乙认为是Fe2+被氧化成Fe3+使溶液变成黄色。
(2)现提供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请判断 (填“甲”或“乙”)的推断正确,并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3)①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正确,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由: ;
②向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23.(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铝热反应实验展开研究。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对“铝热反应”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查阅《化学手册》知,Al、Al2O3、Fe、Fe2O3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Al2O3 Fe Fe2O3
熔点/℃ 660 2054 1535 1462
沸点/℃ 2467 2980 2750 -
I.(1)某同学推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应是铁铝合金。理由是: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此时液态的铁和铝熔合形成铁铝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答: (填“合理”或“不合理”)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该实验所用试剂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实验室溶解该熔融物,在下列试剂中最适宜的试剂是 (填序号)。
A.浓硫酸 B.稀硫酸 C.稀硝酸 D.氢氧化钠溶液
II.实验研究发现,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某同学取一定量上述的熔融物与一定量很稀的硝酸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在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4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与产生的沉淀的物质的量(mol)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OC段没有沉淀生成,此阶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在DE段,沉淀的物质的量没有变化,则此阶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上述现象说明溶液中____________结合OH-的能力比 强(填离子符号)。
(3)B与A的差值为 mol。
(4)B点对应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为 mol,C点对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mL
四、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24.(10分)镉是银白色或有蓝色光泽的软质金属,具延展性,密度:8.642克/厘米3。熔点:320.9℃。沸点765℃。常见化合价为+2价。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酸中。在元素周期表中,锌(30Zn)、镉(48Cd)、汞(80Hg)同属于锌族,锌和汞在自然界中常共生,镉的金属活动性介于锌和汞之间。湿法炼锌过程中产生的铜镉渣中含有Cu、Cd、Zn等多种金属,可用于生产金属镉。镉的主要用途可以用作镍—镉电池,以及用于颜料生产,镉化合物还在PVC稳定剂、发光材料、半导体材料、杀菌剂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镉的生产流程如图示意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步骤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步骤②所加入的金属的名称是 ,为了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应如何处理“溶液1”? 。
(3)步骤④用“溶液2”作电解液,镉在 极析出,该电极反应式是
(4)“电解废液”中含有镉,不能直接作为污水排放。目前含镉的废水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含镉污水中加入硫化钠沉淀镉离子,另一种是加入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铝沉淀镉离子。写出加入硫化钠溶液沉淀镉离子的离子方程式 。
25.(10分) 工业生产硝酸铵的流程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硝酸铵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
(2)已知N2(g)+3H2(g)2NH3(g),ΔH=-92 kJ·mol-1。请回答:
①在500℃、200atm和铁催化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______(填“<”“>”“=”)92.4kJ,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有效提高氢气的转化率,实际生产中宜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
A.降低温度 B.最适合催化剂活性的适当高温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 E.循环利用和不断补充氮气 F.及时移出氨
(3) 已知铂铑合金网未预热也会发热。写出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当温度升高时,K值______(增大、减小、无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的密闭容器中,将平均式量为8.5的H2和N2混合,当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出平衡混合气的平均式量为10,此时N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
26.(10分)常温下在20mL0.1mol/L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 HCl溶液40mL,溶液的pH逐渐降低,此时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百分含量(纵轴)也发生变化(CO2因逸出未画出),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20mL 0.1mol/LNa2C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其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有何关系?(用等式表示) 。
(2)某同学认为该溶液中Na2CO3的水解是微弱的,发生水解的CO32-离子不超过其总量的10%。请你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
(3)若向20mL 0.1mol/L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粉末3.328×10-7g时开始产生沉淀X,则KSP(X)= 。
(4)当加入盐酸使溶液PH为10时,混合液中含碳元素的离子有哪些? ,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
(5)请写出OAB段的离子方程式 ;当混合液的PH= 时,开始放出CO2气体。
五、有机题(本题只包括1小题,共10分)
27.(10分)己二酸[HOOC(CH2)4COOH]制造尼龙66、聚氨基甲酸酯弹性纤维、润滑剂、增塑剂等的重要中间体,工业生产上需求很大。己二酸的传统生产方法是从石油或煤中提取的苯为原料,经下列反应合成的:
石油、煤 苯 环己烷 环己酮和环己醇 己二酸
(1)上述流程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除了④外还有___(填序号)。
(2)这种合成己二酸的方法曾被认为是现代合成有机化学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从绿色化学的要求看,这一工艺存在严重缺陷,它是:原料来源(石油、煤)是不可再生的;氧化过程中使用了具有腐蚀性的浓HNO3;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化学家已开发出了生产己二酸的生物技术路线:由淀粉(或纤维素)制取的葡萄糖[CH2OH(CHOH)4CHO]为原料,利用DNA重组技术改进的细菌,将葡萄糖氧化为己二烯二酸(HOOC-CH=CH-CH=CH-COOH),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氢制备己二酸,请你完成该合成路线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2CH2OH(CHOH)4CHO+O2 2HOOC-CH=CH-CH=CH-COOH+6H2O
③ ;
六、选做题(考生在28、29小题中任意选做一题,如果两道题都做,则按第28题给分)
28.(10分) 2005年以来全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多,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全球石油储量下降。寻求和制备代号称“黑金”的新能源已经成为紧迫任务,化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以天然气和醇类合成优质汽油的方法。
已知:
⑴凡与醛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称为α—H原子,在稀碱溶液的催化作用下,一个醛分子上的α—H原子连接到另一个醛分子中醛基的氧原子上,其余部分连接到羰基碳原子上生成羟基醛,如:
⑵
⑶
合成路线如下:
⑴在反应②~⑦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⑵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E → F: ;
H → G: 。
⑶H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
生成的有机物能否在Cu或Ag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被空气氧化 (选填“能”或“否”)。
29.(10分)新型节能材料高温超导体的最先突破是在1987年从新的钇钡铜氧材料的研究开始的。在制备钇钡铜氧高温超导体的同时,偶然得到了副产品——紫色的硅酸铜钡。凑巧的是,后者正是发现于中汗代器物上的被称为“汗紫”的颜料,还发现于秦俑彩绘。
钇钡铜氧的晶胞结构如图。研究发现,此高温超导体中的铜元素有两种价态,+2价和+3价。
(1)给出铜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和族)
(2)写出Cu3+的核外电子排布:
(3)根据图示晶胞结构,推算晶体中Y,Cu,Ba和O原子个数比,确定其化学式为:
(4)根据(3)所推出的化合物的组成,计算出其中Cu原子的平均化合价(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Y+3、Ba+2),最后计算化合物中这两种价态Cu原子个数比为:
_______________。
(5)在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氨气,小心蒸发,最终得到的[Cu(NH3)4]SO4晶体中含有的化学键除了普通共价键外,还有 和 。
深圳市宝安区2008届高三摸底考试化学参考答案
一、二选择题(20小题,共70分;1~10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20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1~2个答案,答对1个且正确者可得2分,答2个答案只要有1个是错误则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A C B C B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BD B AD A B BD AC
三、实验题(共30分)
21.(8分)B、D、F、G(答对1个得2分,答错1个倒扣2分,扣完为止,本题不出现负分)
22. (10分)(2) 乙 (2分)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C (1分) 有机层无色 (1分)
第二种方法 D (1分) 溶液变红 (1分)
(3)①不可行(1分),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 氧化成I2 (1分)
② 2 Fe2+ + 4 Br- + 3Cl2 == 2 Fe3+ +2 Br2 + 6Cl- (2分)
23.[共12分,除Ⅱ第(3)2分外,其余每空1分]
Ⅰ(1)合理 (2)NaOH溶液 ; 2Al+2OH-+2H2O=2AlO2-+3H2↑ 。 (3)B
Ⅱ(1)H++OH-=H2O (2)NH4++OH-=NH3·H2O ; Al3+、Fe3+、H+ ; NH4+
(3)0.008 (4)0.032 ; 7 。
四、无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24.(共10分)
(1)Zn+2H+=Zn2++H2↑(2分)
Cd+2H+=Cd2++H2↑(2分)
(2)Zn(1分),电解回收金属Zn (或者加入适量的生石灰,过滤;或者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过滤) (1分)
(3)阴极(1分); Cd2+ +2e- =Cd(1分)
(4)Cd2+ +S2- =CdS↓(2分)
25、[共10分,除第(4)小题2分外,其余每空1分]
(1)可做氮肥等;
(2)①<,在1atm和298K条件下,1mol氮气和3mol氢气完全反应生成2mol氨气,放出92.4kJ热量,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完全,又因为反应温度为500℃,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92.4kJ; ②CEF(答2个且正确者得0.5分;全对得1分;多1个错误答案扣0.5分,扣完为止)。
(3)4NH3+5O24NO+6H2O, K= , 减小。
因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K会减小。
(4)30% (2分)
26、(共10分)
CO+H2OEQ HCO+OH- (1分);C(Na+)+C(H+)=2C(CO32-)+C(HCO3-)+C(OH-)(1分)
用pH试纸(或pH计)测常温下0.1mol·L-1 Na2CO3溶液的pH,若pH<12,则该同学的观点正确;若pH>12,则该同学的观点不正确。(2分)
(3)8.0×10-9(2分)
(4)CO32-和HCO3-(1分) 1︰1(1分) (5) CO32-+H+=HCO3- (1分);6 (1分)
五、有机题(本题只包括1小题,共10分)
27.(10分)
(1)H2(2分) ③(2分)
(2)氧化过程中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2分)
(3)①(C6H10O5)n+nH2O nCH2OH(CHOH)4CHO (2分,不写反应条件不扣分,但化学式写错则全部扣分,未配平扣1分,下同)
③HOOC-CH=CH-CH=CH-COOH+2H2 HOOC(CH2)4COOH (2分)
六、选做题(10分)
28、[共10分,第(1)小题各1分,其它每空2分]
⑴③⑤⑦(1分);②④(1分)
⑵
⑶
否 (2分))
29、答案:(1)第四周期,IB族;(2分)
(2)[Ar]3d8 或1s22s22p63s23p63d 8 (2分)
(3)YBa2Cu3O7 (2分)
(4)Cu2+:Cu3+=2:1 (2分)
(6)离子键,配位键 (2分)
水
OH
N=N
CH3
CH3
B
C
含碳组分含量%
HCO3—
CO32-
B
O
12 11 10 9 8 7 6 5
PH
H2CO3
100 50
A
浓HNO3
O2
x
炼制
④
③
②
①
DNA技术改进的细菌
R-CH2-CHO + R1-CH2-CHO R-CH2-CH-CH-CHO
OH
NaOH溶液
R1
2R-CH2-Cl + 2Na R-CH2-CH2-R + 2NaCl
一定条件
CH3-CH=CH2 + H-Cl CH3-CH-CH3
Cl
一定条件
甲烷
B
H2(足量)
E
③Ni,△
D
(分子式C4H6O)
④ 浓H2SO4,△
F
H
G(优质汽油)
⑤
Na,一定条件
⑥
浓H2SO4,△②
HC≡CH
H2O
⑦
A
一定条件
发生某些反应
CH3CH2CHO
Cu,O2
△
HCHO
NaOH(aq)
①
C
催化剂
CH3-CH-CH3
CH2OH
CH3-C-CH3
CH2
浓H2SO4
△
↑ + H2O
(2分)
CH3-C-CH3 + 2Na + 2NaCl
Cl
CH3
CH3-C-C-CH3
H3C
H3C
CH3
CH3
一定条件
(2分)
CH3-C-CH3 + NaOH + NaCl
Cl
CH3
H2O
△
CH3-C-CH3
OH
CH3
(2分)
PAGE
高三化学 第 3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