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0 22:0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
A.中央集权 B.君主专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2.“三省职权的划分……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  )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室,(  )省只是皇帝的私人收发室……只有(  )省有其存在的价值……”括号中所填的内容依次应为
A.门下中书尚书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尚书中书
3.《晋书?李重传》载:“弱冠,为本国中正,逊让不行。后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九品曰:‘牧司必各举贤,贡士任之乡议……明责举之法。’”这里的“贡举之法”实际上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4.“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材料所述制度确立于(  )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5.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那么“幼年皇帝的 批红自然毫无问题”。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张居正实有相权并无相职
B.明朝相权高于皇权
C.内阁是古代民主政治的雏形
D.内阁已经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6.近代诗人张维屏在《三将军歌序》中说道:“三将军者,陈公连升、陈公化成、葛公云飞也。道光 庚子、辛丑、壬寅,三公皆以御夷寇,力战段于阵。余闻人述三公事,作三将军歌。”对该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
A.三将军皆因抵抗八国联军侵华而战死
B.此事件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
C.描述了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的英勇事迹
D.反映了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7.太平天国时的南京,天王府门外悬挂着十余丈的黄绸,上有五尺大的朱字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太平军形容“杀头”的隐语)。”材料说明(  )
A.太平天国出现争权夺利之风
B.太平天国封建专制思想浓厚
C.太平军内部军纪严明
D.太平天国对官员管理严格
8.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人民带同所属家脊,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文中“□□”代指(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9.“这是一次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的暴动,是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此处“这”是指(  )
A.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10.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1.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指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这表明邓小平(  )
A.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B.即将着手收复台湾
C.追求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D.初步形成国家统一的构想
12.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又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基于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礼尚往来 D.和平共处
13.新时期,中国提出了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其中中国发挥多边外交的最主要舞台是(  )
A.联合国 B.亚非合作组织
C.欧盟 D.东盟
14.“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如以“中国外交交出‘和谐’答卷”为主题,材料所述属于“答卷”中的哪个要点(  )
A.发展大国关系 B.建设和谐周边
C.优化国际秩序 D.汲取人类成果
15.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共党内有人提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 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 命。”这表明中共部分人士(  )
A.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B.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6.1942年6月6日,中共边区政府下发《关于优待代耕工作的指示信》,信中明确指出:“对于 友军抗日军人家属住在边区者,应给予和八路军家属同等优待和代耕。”中共实行“优待”、“代耕”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
A.瓦解国民党阵营 B.巩固抗日根据地
C.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17.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民主专政
18.《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  )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B.限制了债权人的利益
C.兼顾了奴隶的利益 D.适应了疆域扩大的要求
19.发生在英国的这件大事“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这表明,“这件大事”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建立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改革了议会结构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废除了君主制度
20.《英国史讲义》写道:“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香无人烟的荒村……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后来这一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内阁制的发展完善
C.政党政治的形成 D.工人阶级的斗争
21.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邦联条例》的修改必须由“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各邦联议会随后批准”。这一规定(  )
A.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B.建立了联邦政府
C.改变了初期的混乱 D.不利于中央集权
22.“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从根本上取决于(  )
A.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B.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C.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利益
D.国家权力机制的不断调整
23.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德莫子爵就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这表明当 时的法国(  )
A.保守派势力仍然占据着优势地位
B.民主共和的潮流已不可抗拒
C.君主派与共和派正进行殊死搏斗
D.君主派的势力已经彻底瓦解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这里的“大猛兽”是指(  )
A.俾斯麦 B.帝国议会 C.普魯士 D.德意志
25.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地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
(  )
A.君主立宪制弊端日益显现
B.封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
D.宪法确立也不能充分保证民主
26.1871年,马克思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新起点”的依据在于巴黎公社(  )
A.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27.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官方正式的侦查结果将其定性为布尔什维克党受德国指使挑起的暴动,其目的是破坏俄国的军事努力以有利于德国及其盟国。其理由可能是(  )
A.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民众公开夺权
B.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C.工人士兵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布尔什维克党公开反对临时政府
28.1947年,杜鲁门指出:“如果我们在领导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危害﹣﹣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其根本意图是(  )
A.遏制苏联 B.援助欧洲国家
C.称霸世界 D.建立“北约”
29.1962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苏联的行为”是指(  )
A.成立经互会 B.成立华约组织
C.修建柏林墙 D.在古巴部署导弹
30.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年4月成立起几乎包括所有西欧国家在内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材料主要表明(  )
A.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B.冷战客观上推动了西欧联合
C.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
D.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合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波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寓封建(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尤不足也,……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安得而不穷,国安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局限性。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以前,自1840年以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上层仍有人硬说:“夫中国何弱之有?我朝定鼎二百余年,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深仁厚泽,普被垓挺,渊乎铄战!法度纲纪,岂特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已!即今日时势而论……高得谓之弱乎?”
材料二:从表面看,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故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有日本人向其决策者伊藤博文提出这个疑问,伊藤的回答是:“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也,吾何畏焉?”
材料三: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诠释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的寓意。据此并结合所学从领导力量方面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850~1870年,法兰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疑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
﹣﹣《法兰西100年》
材料二:1848年12月,法国总统选举中,农民把几百万张选票投向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致使路易?波拿巴当上了总统。不久(路易?波拿巴)又发动了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到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交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他们……“成为拥护共和主义的了,这一转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拿破仑三世》
材料三:德国,1800年之前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马克思曾经不无讽刺的评论道: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亦非罗马。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
﹣﹣《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铁血的统一道路》

材料四“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
﹣﹣奥托?冯?俾斯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俾斯麦是如何“把德意志扶上马”并促使其“策马奔腾”的。
(3)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
A.中央集权 B.君主专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宗法制的影响等。
【解答】A.中央集权与材料所述“家国一体”无关,排除。
B.君主专制突出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不能体现家国一体观念,排除。
C.郡县制是秦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家国一体无关,排除。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国一体”的概念是源于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宗法制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西周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三省职权的划分……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  )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室,(  )省只是皇帝的私人收发室……只有(  )省有其存在的价值……”括号中所填的内容依次应为
A.门下中书尚书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尚书中书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主要根据三省的职能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类似“皇帝的私人秘书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类似“皇帝的私人收发室”;中书和门下都是协助皇帝决策的,最终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尚书省负责执行,是国家机构中不可缺少的部门,因此B项正确。
其他选项次序上错误,故排除。
故选:B。
【点评】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下发六部贯彻。三省六部分工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通过三省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3.《晋书?李重传》载:“弱冠,为本国中正,逊让不行。后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九品曰:‘牧司必各举贤,贡士任之乡议……明责举之法。’”这里的“贡举之法”实际上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九品中正制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晋书?李重传》”“为本国中正”“牧司必各举贤,贡士任之乡议”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贡举之法”实际上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故A项正确;
B.选项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
C.选项是从隋朝开始实行,排除;
D.选项是以血缘亲疏为标准的,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机关键信息是“《晋书?李重传》”“为本国中正”,从中分析出九品中正制。
4.“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材料所述制度确立于(  )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内容职权,来分析材料。
【解答】从材料中阁臣票拟可以直接看出,这是指明朝的内阁制度,所以可以直接否定唐朝,北宋和清朝。
故选:C。
【点评】学生只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具体内容,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主要是对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对学生能力要求不高。
5.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那么“幼年皇帝的 批红自然毫无问题”。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张居正实有相权并无相职
B.明朝相权高于皇权
C.内阁是古代民主政治的雏形
D.内阁已经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明朝的内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可知A说法正确。
明朝初年已经废除宰相,排除B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故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近代诗人张维屏在《三将军歌序》中说道:“三将军者,陈公连升、陈公化成、葛公云飞也。道光 庚子、辛丑、壬寅,三公皆以御夷寇,力战段于阵。余闻人述三公事,作三将军歌。”对该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
A.三将军皆因抵抗八国联军侵华而战死
B.此事件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
C.描述了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的英勇事迹
D.反映了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反侵略斗争,解题的关键是“三将军者,陈公连升、陈公化成、葛公云飞也。道光 庚子、辛丑、壬寅,三公皆以御夷寇,力战段于阵。余闻人述三公事,作三将军歌”。
【解答】“三将军者,陈公连升、陈公化成、葛公云飞也。道光 庚子、辛丑、壬寅,三公皆以御夷寇,力战段于阵。余闻人述三公事,作三将军歌”描述了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的英勇事迹,故C正确;
“陈公连升、陈公化成、葛公云飞”是甲午战争的英雄,故A错误;
B与“道光庚子、辛丑、壬寅”不符,排除;
D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反侵略斗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太平天国时的南京,天王府门外悬挂着十余丈的黄绸,上有五尺大的朱字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太平军形容“杀头”的隐语)。”材料说明(  )
A.太平天国出现争权夺利之风
B.太平天国封建专制思想浓厚
C.太平军内部军纪严明
D.太平天国对官员管理严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体现不出争权夺利的特征。
B.从材料可以看出,仍然体现了皇权思想,等级意识,反映出太平天国浓厚的专制思想。
C.材料不是体现出军队,纪律严明。
D.材料更多的是强调等级森严,专制权力的特征,而不是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的思想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人民带同所属家脊,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文中“□□”代指(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分析】首先材料“带同所属家脊,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反映出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居住的权力;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从材料“带同所属家脊,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中可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该国人可以在五处通商口岸居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因此文中“□□”代指英国,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点评】《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Jing)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涉及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税款协商。
9.“这是一次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的暴动,是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此处“这”是指(  )
A.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的暴动”“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结合南昌起义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的暴动”“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故D项正确,B项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不符合题意;
AC项不符合“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排除。
故选:D。
【点评】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0.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具体考查54宪法。
【解答】根据材料“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ABD项均不符材料,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54宪法,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
11.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指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这表明邓小平(  )
A.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B.即将着手收复台湾
C.追求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D.初步形成国家统一的构想
【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1978年10月”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解答】材料“1978年10月”“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设想初见端倪,故D项正确,A项错误;
B项说法错误,错在“收复”,排除;
C项说法错误,错在“形式的统一”,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
12.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又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基于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礼尚往来 D.和平共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期的国际环境特征和外交政策特点来分析。
【解答】A.选项是指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因此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方针,故B项正确。
C.材料体现不出礼尚往来的特征;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特点,还要搞清楚当时的国际环境特征。
13.新时期,中国提出了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其中中国发挥多边外交的最主要舞台是(  )
A.联合国 B.亚非合作组织
C.欧盟 D.东盟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联合国是中国发挥多边外交的最主要舞台,故A项正确。
B项符合“发展中国家是基础”,排除。
C项符合“大国是关键”,排除。
D项符合“周边是首要”,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如以“中国外交交出‘和谐’答卷”为主题,材料所述属于“答卷”中的哪个要点(  )
A.发展大国关系 B.建设和谐周边
C.优化国际秩序 D.汲取人类成果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关键信息是: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解答】抓住题干中的“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倡导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对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这都是基于国际秩序的优化,故C项正确,排除D。
AB项是不符合“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共党内有人提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 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 命。”这表明中共部分人士(  )
A.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B.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内容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A.材料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一种否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
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
C.材料认为农村的革命不起决定作用,没有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强大。
D.30年代初,中国已经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6.1942年6月6日,中共边区政府下发《关于优待代耕工作的指示信》,信中明确指出:“对于 友军抗日军人家属住在边区者,应给予和八路军家属同等优待和代耕。”中共实行“优待”、“代耕”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
A.瓦解国民党阵营 B.巩固抗日根据地
C.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的中共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A.当时是抗战时期,不是为了瓦解国民党。
B.从材料中对友军的关照,可以看出是要团结更多的人进行抗日,不是为了巩固根据地。
C.材料反映的应该是对国民党军队家属进行优待,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共合作,巩固统一战线进行抗日。
D.材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抗战,而不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搞清楚抗战时期中共政策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7.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民主专政
【分析】本题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体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解答】根据材料“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ACD项均不符材,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背景、主要主张、影响。
18.《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  )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B.限制了债权人的利益
C.兼顾了奴隶的利益 D.适应了疆域扩大的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的理解,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可知,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这一规定一方面保护债务人的权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债权人的利益,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习惯法的特色,故A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故C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适应了疆域扩大的要求是万民法,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发生在英国的这件大事“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这表明,“这件大事”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建立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改革了议会结构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废除了君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通过“主权当然在议会”可知“这件大事”是指《权利法案》的颁布,然后结合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从材料“主权当然在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件大事”是指《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故C项正确,AD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权力的转移,故B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英国《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0.《英国史讲义》写道:“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香无人烟的荒村……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后来这一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内阁制的发展完善
C.政党政治的形成 D.工人阶级的斗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代表分配不合理,新兴工业城市居民无选举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上升,故A项正确;
B.内阁制是在工业革命的推行下不断发展的,故B项排除;
C.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D.工人阶级的斗争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英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21.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邦联条例》的修改必须由“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各邦联议会随后批准”。这一规定(  )
A.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B.建立了联邦政府
C.改变了初期的混乱 D.不利于中央集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美国《1787年宪法》
【解答】从材料“1781年”“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各邦联议会随后批准”中可以看出,材料中这一规定地方权力比较大,这样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1783年,排除;B项是1787年宪法,排除。
故选:D。
【点评】注意区分邦联与联邦的区别。美国独立之初成立的邦联政府只是个松散的联盟,而后的联邦政府却是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进行了有机结合。
22.“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从根本上取决于(  )
A.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B.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C.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利益
D.国家权力机制的不断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解题的关键是“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材料反映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说明了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是以统治集团与民族国家的利益为先决条件的,故C项正确;
制定政策的是统治阶级,故A项错误;
社会经济状况会对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
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的调整是为制定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政策服务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23.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德莫子爵就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这表明当 时的法国(  )
A.保守派势力仍然占据着优势地位
B.民主共和的潮流已不可抗拒
C.君主派与共和派正进行殊死搏斗
D.君主派的势力已经彻底瓦解
【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对“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的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的不断推进,19世纪70年代,法国民主共和的潮流已不可抗拒;据此依据材料“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可知B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民主共和的潮流已不可抗拒,说明共和派占优势,A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此时法国大革命已基本结束,排除C。
D“彻底瓦解”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这里的“大猛兽”是指(  )
A.俾斯麦 B.帝国议会 C.普魯士 D.德意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统一,要求学生配合德国统一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的大猛兽应该是一个国家,而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
B.帝国议会不符合材料的特征,他在德意志政体中不起决定作用。
C.普鲁士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符合材料的意思。
D.从材料可以看出,这只大魔兽属于德意志境内的一个邦国。
故选:C。
【点评】要搞清楚德国统一的过程,还要搞清楚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25.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地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
(  )
A.君主立宪制弊端日益显现
B.封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
D.宪法确立也不能充分保证民主
【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需要掌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英、法、德在通过法律建立代议制后统治者仍然有较大权力,这说明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故C项正确。
法国不是君主立宪制,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
法国总统也不是封建君主,故B项错误。
宪法保证民主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1871年,马克思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新起点”的依据在于巴黎公社(  )
A.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B项正确。
A项是指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
C项是指十月革命,排除。
D项是指共产主义者同盟,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7.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官方正式的侦查结果将其定性为布尔什维克党受德国指使挑起的暴动,其目的是破坏俄国的军事努力以有利于德国及其盟国。其理由可能是(  )
A.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民众公开夺权
B.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C.工人士兵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布尔什维克党公开反对临时政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发展的过程以及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是对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一种污蔑,7月流血事件之前,布尔什维克党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这是导致7月流血事件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公开的夺权。
B.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是在8月份以后。
C.4月提纲中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给临时政府以支持,导致和临时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最后出现了7月流血事件。
D.布尔什维克党公开反对临时政府,是7月流血事件以后。
故选:C。
【点评】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
28.1947年,杜鲁门指出:“如果我们在领导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危害﹣﹣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其根本意图是(  )
A.遏制苏联 B.援助欧洲国家
C.称霸世界 D.建立“北约”
【分析】本题考查杜鲁门主义,首先通过“1947年”“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得出杜鲁门主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解答】材料“1947年”“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体现的是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目的就是遏制苏联,从而称霸世界,故C项正确,A项错误;
BD项是C项的具体措施,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29.1962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苏联的行为”是指(  )
A.成立经互会 B.成立华约组织
C.修建柏林墙 D.在古巴部署导弹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霸,关键信息“1962年10月22日”“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从中分析出古巴导弹危机。
【解答】从材料“1962年10月22日”“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并且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故D项正确;
A项是1949年成立,排除;
B项是1955年成立,排除;
C项发生德国,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争霸,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30.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年4月成立起几乎包括所有西欧国家在内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材料主要表明(  )
A.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B.冷战客观上推动了西欧联合
C.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
D.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
【分析】本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解答】材料“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体现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欧的联合,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是马歇尔计划与西欧联合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
CD项是西欧联合的影响,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合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波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寓封建(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尤不足也,……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安得而不穷,国安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局限性。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情况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特征和明朝时期社会环境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地方制度、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郡县之制,合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尤不足也,……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安得而不穷,国安得而不羁”概括顾炎武对郡县制的态度。根据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限制地方自主性、皇帝个人对政局的影响、监察制度的弊端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故答案为:
(1)理由: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由“百家争鸣”到法家一统天下。
(2)积极作用:郡县制下,官吏不再世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观点:郡县制下,君主有无限扩展疆土的欲望;官吏不为百姓利益着想,百姓困苦不堪。
局限性:中央高度集权,限制了地方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皇帝个人对政局影响至关重要;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容易形成专权与腐败。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其次,要搞清楚郡县制的内容特征,以及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以前,自1840年以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上层仍有人硬说:“夫中国何弱之有?我朝定鼎二百余年,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深仁厚泽,普被垓挺,渊乎铄战!法度纲纪,岂特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已!即今日时势而论……高得谓之弱乎?”
材料二:从表面看,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故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有日本人向其决策者伊藤博文提出这个疑问,伊藤的回答是:“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也,吾何畏焉?”
材料三: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诠释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的寓意。据此并结合所学从领导力量方面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就中国实力问题的不同认识。
(2)主要考查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抗日态度,考查了近代中日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解答】(1)解答关键是理解两则材料分别对应清政府和日本人对清朝统治的认识,抓住关键信息“夫中国何弱之有”“中国……吾何畏焉”作答。
(2)回答“寓意”首先要知晓漫画中人物的身份;其次要搞清楚图片中人物的行为;再者,要理解图中的相关文字暗示。对“原因”的解答首先要知道孰胜孰败,然后紧扣“领导力量”这一限定条件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表明:清政府上层仍不承认中国落后衰弱的事实;日本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本质。
(2)寓意:图一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外强中干”,落后挨打的局面已定;图二反映出八路军坚持抗日,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原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抗战胜利主要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点评】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850~1870年,法兰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疑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
﹣﹣《法兰西100年》
材料二:1848年12月,法国总统选举中,农民把几百万张选票投向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致使路易?波拿巴当上了总统。不久(路易?波拿巴)又发动了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到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交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他们……“成为拥护共和主义的了,这一转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拿破仑三世》
材料三:德国,1800年之前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马克思曾经不无讽刺的评论道: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亦非罗马。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
﹣﹣《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铁血的统一道路》

材料四“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
﹣﹣奥托?冯?俾斯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俾斯麦是如何“把德意志扶上马”并促使其“策马奔腾”的。
(3)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条件、德意志统一的表现、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需掌握法国共和制度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
【解答】(1)从材料“1850~1870年,法兰西……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第二帝国……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农民…拥护共和主义”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把德意志扶上马”是指俾斯麦通过领导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德意志第一帝国建立。“策马奔腾”是指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促使德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两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资产阶级力量等方面来分析出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1)经济基础: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基础:法兰西第二帝国变本加厉横征暴敛,损害了农民利益,使得农民南支持帝国转向文持共和。
(2)“扶上马﹣﹣俾斯麦通过领导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德意志第一帝国建立。“策马奔腾﹣﹣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促使德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封建势力强大,军同主义传统浓厚。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法国和德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