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有答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文档属性

名称 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有答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1-06 12:51:00

文档简介

1.下列粒子只有氧化性的是
A.Na+ B.Na
C.HCl D.Cl-
解析:最高价态的元素只有氧化性。Na+只有氧化性,Na、Cl-只有还原性,HCl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答案:A
2.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通常都可以作为还原剂使用的是
A.SO2、H2SO4 B.Cl2、FeCl3
C.H2、CO D.Br2、HNO3
解析:H2和CO是常见的还原剂。
答案:C
3.下列各组中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a+、SO、Cl- B.Ca2+、K+、S2-、CO
C.Fe2+、H+、Cl-、NO D.HCO、Br-、OH-、SO
解析:Fe2+与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4.下列离子反应,可以用H++OH-====H2O表示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B.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硝酸反应
C.氢氧化钡溶液与醋酸反应
D.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解析:H++OH-====H2O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
答案:B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跟稀硫酸反应 2Fe+H+====2Fe3++3H2↑
B.碳酸氢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 Ca(HCO3)2+2H+====Ca2++2H2O+2CO2↑
C.醋酸与氢氧化钾溶液 CH3COOH+OH-====CH3COO-+H2O
D.碳酸镁跟硫酸反应 MgCO3+H+====Mg2++H2O+CO2↑
解析: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和H2;Ca(HCO3)2为易溶性物质,应写成离子形式。
答案:C
6.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
A.反应物的状态 B.生成物的状态
C.反应物的多少 D.表示反应热的单位
解析:反应热的大小与外界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物的多少等有关,与其单位无关。
答案:D
7.1 g H2(g)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2H2O(l);ΔH=-142.9 kJ·mol-1
B.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2H2(g)+O2====2H2O;ΔH=-571.6 kJ·mol-1
D.H2(g)+O2(g)=H2O(l);ΔH=285.8 kJ·mol-1
解析:1 mol 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热285.8 kJ。
答案:B
8.相同质量的固态硫与气态硫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 kJ和Q2 kJ,则
A.Q2>Q1 B.Q2=Q1
C.Q2<Q1 D.无法确定
解析:相同质量气态硫的能量比固态硫多。
答案:A
9.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1
③H2(g)+O2(g)====H2O(l);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解析: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答案:C
10.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H2O(l);ΔH=-57.3 kJ·mol-1。1 L 0.5 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则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ΔH1>ΔH2>ΔH3 B.ΔH1<ΔH3<ΔH2
C.ΔH2>ΔH1>ΔH3 D.ΔH1>ΔH3>ΔH2
解析:浓H2SO4在稀释过程中放热,醋酸钠水解吸热。
答案: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mol酸和1mol碱所放出的热量
1mol稀酸溶液与1mol稀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稀的强酸与稀的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
D
12.(2007全国卷II) 9.已知:①1mol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mol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mol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g)=2HCl(g)
B.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1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13.(2007全国卷广东考题 )16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 △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 △H2
③Sn(s、灰)Sn(s、白) △H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1>△H2
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14.2007全国高考上海卷)14已知:CH3CH2CH2CH3(g)+6.5O2(g)→4CO2(g)+5H2O(l)+2878kJ
(CH3)2CHCH3(g)+6.5O2(g)→4CO2(g)+5H2O(l)+2869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B 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C 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 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15.(2007全国高考江苏卷 )7.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16..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答案: C
17.(07天津)13.天津是我国研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基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含锂的二氧化钴(LiCoO2),充电时LiCoO2中Li被氧化,Li+迁移并以原子形式嵌入电池负极材料碳(C6)中,以LiC6表示。电池反应为LiCoO2 + C6 CoO2 + LiC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LiC6 - e- == Li + C6
B.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为 CoO2 + Li+ + e- == LiCoO2 ,
C.羧酸、醇等含活泼氢的有机物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D.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释放的能量)低
18.(07天津)l2.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N2、H2的转化率
B.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3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12进入阳极室
D.电解精炼铜时,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
19.(07全国Ⅱ)10.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铜片上有H2逸出
20.(07全国Ⅰ)8.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A.0.64g B.1.28g C.2.56g D.5.12g
21.(2007全国高考上海卷)16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B 铂片端作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C 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 a点是负极,b点是正极
2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锌片作阳极,铁片作阴极,电解氯化锌水溶液,铁片表面出现一层锌
C.把铜片插入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粒放入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答案:C
23.精制食盐水时,下列物质中不必用到的有
①NaOH溶液 ②盐酸 ③K2CO3溶液 ④BaCl2溶液 ⑤硫酸 ⑥Na2CO3溶液 ⑦Ba(NO3)2溶液
A.③④⑤ B.③⑤⑦ C.②⑤⑥ D.②④⑤⑦
解析:根据“除杂不能引杂”的原则,不能选用K2CO3、H2SO4、Ba(NO3)2,否则将会引入K+、SO、NO等新的杂质离子。
答案:B
24.8.在铁制品上镀一定厚度的锌层,以下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A.锌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B.铂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C.铁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
D.锌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A
25. 3.电解水时为了增强其导电性不应加入的电解质是
A.NaOH B.CuSO4 C.H2SO4 D.KNO3
B
2610.离子膜法制烧碱示意图如图4-14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图4-14
A.a口进水
B.b口进精制饱和食盐水
C.c口出的是Cl-,是由b口进入的
D.d口出的是H2
解析:a口进入的是精制饱和NaCl溶液;b口所进是含少量NaOH的水;c口出的是淡盐水;d口出的是H2。
答案:D
12.“若是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总和与这个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一次发生的反应热相同。”这就是有名的盖斯定律。参照回答:
已知白磷和红磷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P4(s,白磷)+5O2(g)====P4O10(s);ΔH=-2983.2 kJ·mol-1
②P(s,红磷)+O2(g)====P4O10(s);ΔH=-738.5 kJ·mol-1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热化学方程式看出,更稳定的磷的同素异形体是___________。
答案:P4(s,白)====4P(s,红);ΔH=-29.2 kJ·mol-1 红磷
(07北京)27.(17分)
某课外小组对一些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
(1)下表为“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将打磨过的铝片(过量)放入一定浓度的CuCl2溶液中。 产生气泡,析出疏松的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反应结束后分离出溶液备用
红色固体用蒸馏水洗涤后,置于潮湿空气中。 一段时间后固体由红色变为绿色[视其主要成分为Cu2(OH)2CO3]
按反应类型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一个(是离子反应的只写离子方程式)
置换反应 ;
化合反应 。
(2)用石墨作电极,电解上述实验分离出的溶液,两极产生气泡。持续电解,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释此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工业上可用铝与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反应来。
① 用铝与软锰矿冶炼锰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② MnO2在H2O2分解反应中作催化剂。若将适量MnO2加入酸化的H2O2的溶液中,MnO2溶解产生M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答案: (1) 2Al+6H+===2Al3++3H2↑或2Al+3Cu2+===2Al3++3Cu
2Cu+O2+H2O+CO2===Cu2(OH)2CO3
(2)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逐渐溶解至消失
Al3++3OH-=== Al(OH)3↓
Al(OH)3+OH-=== AlO2-+2H2O
(3) ①3MnO2+4Al=== 3Mn+2Al2O3
②MnO2+H2O2+2H+=== Mn2++O2↑+2H2O
6(2007全国卷宁夏考题)31.化学选考题(15分)
A.[化学—选修化学与技术]
工业上生产硫酸时,利用催化氧化反应将SO2 转化为SO3是一个关键步骤。压强及温度对SO2转化率的影响如下表(原料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SO2 7% O2 11% N2 82%);
目 压强/MPa 转化率/%温度/℃ 0.1 0.5 1 10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1) 已各SO2的氧化是放热反应,如何利用表中数据推断此结论?

(2)在大400~500℃时,SO2的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不是高压,主要原因是:

(3)选择适宜的催化剂,是否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 (填“是”或“否”),是否可以增大该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填“是”或“否”);
(4)为提高SO3吸收率,实际生产中用 吸收SO3;
(5)已知:2SO2(g)+O2(g)=2SO3(g);△H=-196.9kJ·mol-1,计算每生产1万吨98%硫酸所需要的SO3质量和由SO2生产这些SO3所放出的热量。
A.[化学—选修化学与技术]
(1)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时,SO2转化率下降,说明升温有利逆反应的进行,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增大压强对提高SO2转化率无显著影响,反而会增加成本;
(3)否 否
(4)浓硫酸
(5)解:1万吨98%的硫酸含H2SO4的质量:9.8×109g
设需要SO3的质量为x,该反应产生的热量为y。
充电
放电
高温高三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52分)
1.下列粒子只有氧化性的是
A.Na+ B.Na
C.HCl D.Cl-
2.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通常都可以作为还原剂使用的是
A.SO2、H2SO4 B.Cl2、FeCl3
C.H2、CO D.Br2、HNO3
3.下列各组中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a+、SO、Cl- B.Ca2+、K+、S2-、CO
C.Fe2+、H+、Cl-、NO D.HCO、Br-、OH-、SO
4.下列离子反应,可以用H++OH-====H2O表示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B.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硝酸反应
C.氢氧化钡溶液与醋酸反应
D.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跟稀硫酸反应 2Fe+H+====2Fe3++3H2↑
B.碳酸氢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 Ca(HCO3)2+2H+====Ca2++2H2O+2CO2↑
C.醋酸与氢氧化钾溶液 CH3COOH+OH-====CH3COO-+H2O
D.碳酸镁跟硫酸反应 MgCO3+H+====Mg2++H2O+CO2↑
6.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
A.反应物的状态 B.生成物的状态
C.反应物的多少 D.表示反应热的单位
7.1 g H2(g)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2H2O(l);ΔH=-142.9 kJ·mol-1
B.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2H2(g)+O2====2H2O;ΔH=-571.6 kJ·mol-1
D.H2(g)+O2(g)=H2O(l);ΔH=285.8 kJ·mol-1
8.相同质量的固态硫与气态硫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 kJ和Q2 kJ,则
A.Q2>Q1 B.Q2=Q1
C.Q2<Q1 D.无法确定
9.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1
③H2(g)+O2(g)====H2O(l);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10.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H2O(l);ΔH=-57.3 kJ·mol-1。1 L 0.5 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则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ΔH1>ΔH2>ΔH3 B.ΔH1<ΔH3<ΔH2
C.ΔH2>ΔH1>ΔH3 D.ΔH1>ΔH3>ΔH2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mol酸和1mol碱所放出的热量
1mol稀酸溶液与1mol稀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稀的强酸与稀的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
12.已知:①1mol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mol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mol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g)=2HCl(g)
B.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1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13.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 △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 △H2
③Sn(s、灰)Sn(s、白) △H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1>△H2
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14.已知:CH3CH2CH2CH3(g)+6.5O2(g)→4CO2(g)+5H2O(l)+2878kJ
(CH3)2CHCH3(g)+6.5O2(g)→4CO2(g)+5H2O(l)+2869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B 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C 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 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15.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16..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17.天津是我国研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基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含锂的二氧化钴(LiCoO2),充电时LiCoO2中Li被氧化,Li+迁移并以原子形式嵌入电池负极材料碳(C6)中,以LiC6表示。电池反应为LiCoO2 + C6 CoO2 + LiC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LiC6 - e- == Li + C6
B.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为 CoO2 + Li+ + e- == LiCoO2 ,
C.羧酸、醇等含活泼氢的有机物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D.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释放的能量)低
18.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N2、H2的转化率
B.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3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12进入阳极室
D.电解精炼铜时,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
19.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铜片上有H2逸出
20.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A.0.64g B.1.28g C.2.56g D.5.12g
21.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B 铂片端作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C 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 a点是负极,b点是正极
2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锌片作阳极,铁片作阴极,电解氯化锌水溶液,铁片表面出现一层锌
C.把铜片插入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粒放入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23.精制食盐水时,下列物质中不必用到的有
①NaOH溶液 ②盐酸 ③K2CO3溶液 ④BaCl2溶液 ⑤硫酸 ⑥Na2CO3溶液 ⑦Ba(NO3)2溶液
A.③④⑤ B.③⑤⑦ C.②⑤⑥ D.②④⑤⑦
24.在铁制品上镀一定厚度的锌层,以下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A.锌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B.铂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C.铁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
D.锌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25.电解水时为了增强其导电性不应加入的电解质是
A.NaOH B.CuSO4 C.H2SO4 D.KNO3
26.离子膜法制烧碱示意图如图4-14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图4-14
A.a口进水
B.b口进精制饱和食盐水
C.c口出的是Cl-,是由b口进入的
D.d口出的是H2
二.填空(共22分)
27.“若是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总和与这个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一次发生的反应热相同。”这就是有名的盖斯定律。参照回答:
已知白磷和红磷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P4(s,白磷)+5O2(g)====P4O10(s);ΔH=-2983.2 kJ·mol-1
②P(s,红磷)+O2(g)====P4O10(s);ΔH=-738.5 kJ·mol-1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热化学方程式看出,更稳定的磷的同素异形体是___________。
28.某课外小组对一些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
(1)下表为“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将打磨过的铝片(过量)放入一定浓度的CuCl2溶液中。 产生气泡,析出疏松的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反应结束后分离出溶液备用
红色固体用蒸馏水洗涤后,置于潮湿空气中。 一段时间后固体由红色变为绿色[视其主要成分为Cu2(OH)2CO3]
按反应类型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一个(是离子反应的只写离子方程式)
置换反应 ;
化合反应 。
(2)用石墨作电极,电解上述实验分离出的溶液,两极产生气泡。持续电解,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释此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工业上可用铝与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反应来。
① 用铝与软锰矿冶炼锰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② MnO2在H2O2分解反应中作催化剂。若将适量MnO2加入酸化的H2O2的溶液中,MnO2溶解产生M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9. 工业上生产硫酸时,利用催化氧化反应将SO2 转化为SO3是一个关键步骤。压强及温度对SO2转化率的影响如下表(原料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SO2 7% O2 11% N2 82%);
目 压强/MPa 转化率/%温度/℃ 0.1 0.5 1 10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1) 已各SO2的氧化是放热反应,如何利用表中数据推断此结论?

(2)在大400~500℃时,SO2的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不是高压,主要原因是:

(3)选择适宜的催化剂,是否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 (填“是”或“否”),是否可以增大该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填“是”或“否”);
(4)为提高SO3吸收率,实际生产中用 吸收SO3;
三.(实验题共13分)
30..固体A、B由两种相同的元素组成。在A、B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和1:2。将A和B在高温下燃烧,产物都是固体C和D。由D最终可制酸E,E的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和铜片反应生成气体D。E的稀溶液与A反应可生成气体G和F溶液。G通入D的水溶液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在F溶液中滴入氯水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H生成。对H加强热时又能转变成C。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A 、B 、C 、D H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B燃烧生成C和D
G通入D溶液中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与E的稀溶液反应
在 F溶液中滴入氯水
四.计算(共13分)
31.已知煅烧1.00mol CaCO3 生成 CaO 和CO2 需吸收177.7KJ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全部由C完全燃烧来提供,根据C的燃烧热(393.5KJ/ mol)从理论上计算,煅烧10.0 mol CaCO3 所需燃烧C的物质的量。
32.以黄铁矿为原料,用接触法制硫酸,黄铁矿煅烧时FeS2 的利用率是90℅,SO2 转化为SO3 的转化率为95℅,SO3被吸收时有2℅的SO3随尾气排除。现含有FeS2 70℅的黄铁矿10吨,问能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答题卷(化学)
(相对原子质量:Fe =56 S=32 O=16 Cu =64)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选择(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5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二.填空(共22分)
27.
热化学方程式是 ,同素异形体是___________。
28.某课外小组对一些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
(1)(是离子反应的只写离子方程式)
置换反应 ;
化合反应 。
(2)现象是 。
离子方程式是 。
(3)
①(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②离子方程式是

29.
(1)

(2)

(3) (填“是”或“否”), (填“是”或“否”);
(4) ;
三.(实验题共13分)
30.(1)A 、B 、C 、D 、H 。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B燃烧生成C和D
G通入D溶液中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与E的稀溶液反应
在 F溶液中滴入氯水
四.计算(共13分)
31.已知煅烧1.00mol CaCO3 生成 CaO 和CO2 需吸收177.7KJ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全部由C完全燃烧来提供,根据C的燃烧热(393.5KJ/ mol)从理论上计算,煅烧10.0 mol CaCO3 所需燃烧C的物质的量。
32.以黄铁矿为原料,用接触法制硫酸,黄铁矿煅烧时FeS2 的利用率是90℅,SO2 转化为SO3 的转化率为95℅,SO3被吸收时有2℅的SO3随尾气排除。现含有FeS2 70℅的黄铁矿10吨,问能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充电
放电
PAGE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