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期末复习题精选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沟通了( )
A.长江和岷江 B.湘江和漓江 C.长江和乌江 D.长江和漓江
2.秦朝时,在中央设立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守
3.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个世纪,每10年为一个年代。公元前841年属于( )
A.公元8世纪40年代 B.公元9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8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9世纪40年代
4.“打虎拍蝇”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锦衣卫
5.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6.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依次兼并的国家是( )
A.赵﹣魏﹣韩一楚一燕﹣齐
B.楚﹣燕一齐一赵一魏﹣﹣韩
C.韩一赵﹣魏﹣楚一燕﹣齐
D.赵﹣韩一魏﹣燕一楚一齐
7.秦朝的疆域与商周相比扩展最大的方向是( )
A.西方 B.东北 C.南方 D.东方
8.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
9.对秦的暴政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刑法严酷 B.赋税沉重
C.兵役徭役繁重 D.灭掉六国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1.“成由节俭败由奢”是中国流传已久的古训。下列皇帝中,以节俭著称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12.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泰始皇在地方上推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13.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5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14.下列有关秦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第一次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D.疆域的南端在今天的南沙
15.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封建社会的“治世”,史称( )
A.汉武帝大一统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百家争鸣
16.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楚汉之争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17.允许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建立候国,这些做法属于(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盐铁官营
C.颁布“推恩令” D.巩固边疆
18.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迸”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 )
A.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B.统一文字,巩固统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19.以下哪种钱币,是秦朝统一货币后使用的圆形方孔钱( )
A. B. C. D.
20.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带了很多圆形方孔半两钱
C.始皇帝巡视地方,统一的车辆威风凛凛,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驰道之上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
21.《汉书》记载:“臣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反映了( )
A.各国变法,竟相改革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秦始皇焚毁大量书籍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一课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
A.开始建立﹣﹣﹣刘秀公元前25年称帝
B.兴盛局面﹣﹣﹣“光武中兴”
C.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沉重打击﹣﹣﹣“黄巾起义”
23.西域都护府,最早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2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此可见,夏朝建立于( )
A.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19世纪70代
C.公元前21世纪80年代 D.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25.下列关于“文景之治”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
A.指刘邦统治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C.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26.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其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汉的建立者是( )
A.项羽 B.屈原 C.刘邦 D.陈胜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大业使秦始皇名扬千古,焚书坑儒到让他背上万世骂名。于是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材料一:秦始皇度分封,置郡县,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间没有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图1
材料三: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黑,判为邢徒。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总结这一制度的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两幅图所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这一记载说明了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4)结合所学,请你用一句话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谁?
(2)为巩固统一局面秦皇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项?
(3)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董仲舒)上述汉武帝说,如果允许各家学说同时存在,必然要搅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白话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西汉王朝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西汉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表明董仲舒希望推行什么学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什么政策?
(2)当时兴办的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稳固大一统的局面,还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至少两点)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2)材料二中的“王”是谁?材料二反映出“王”实行了哪项措施?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3)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项制度的实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四:汉初分封的诸候国,还相当有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材料五:“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于是上从其计。
(4)材料四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依据材料五,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期末复习题精选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沟通了( )
A.长江和岷江 B.湘江和漓江 C.长江和乌江 D.长江和漓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灵渠的相关知识。把握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解答】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离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故选:B。
2.秦朝时,在中央设立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守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解答】秦朝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秦朝时,在中央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故选:A。
3.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个世纪,每10年为一个年代。公元前841年属于( )
A.公元8世纪40年代 B.公元9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8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9世纪4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
【解答】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个世纪,每10年为一个年代。公元前841年属于公元前9世纪40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D。
4.“打虎拍蝇”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锦衣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政府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故选:B。
5.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
故选:B。
6.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依次兼并的国家是( )
A.赵﹣魏﹣韩一楚一燕﹣齐
B.楚﹣燕一齐一赵一魏﹣﹣韩
C.韩一赵﹣魏﹣楚一燕﹣齐
D.赵﹣韩一魏﹣燕一楚一齐
【分析】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过程,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故选:C。
7.秦朝的疆域与商周相比扩展最大的方向是( )
A.西方 B.东北 C.南方 D.东方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疆域,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秦朝的疆域与商周相比扩展最大的方向是南方。商周疆域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而秦朝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故选:C。
8.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和匈奴的关系,知道国力强盛是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
【解答】西汉初年,无力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多次大败匈奴。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故选:C。
9.对秦的暴政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刑法严酷 B.赋税沉重
C.兵役徭役繁重 D.灭掉六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答】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选:C。
11.“成由节俭败由奢”是中国流传已久的古训。下列皇帝中,以节俭著称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解答】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2.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泰始皇在地方上推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出现,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产生方式。
故选:C。
13.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5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相关知识,秦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故选:C。
14.下列有关秦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第一次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D.疆域的南端在今天的南沙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依据所学,秦的疆域西起陇西,东至大海,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不是南沙。因此D表述不正确。ABC三项表述正确。
故选:D。
15.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封建社会的“治世”,史称( )
A.汉武帝大一统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封建社会的“治世”,史称文景之治。
故选:C。
16.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楚汉之争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故选:A。
17.允许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建立候国,这些做法属于(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盐铁官营
C.颁布“推恩令” D.巩固边疆
【分析】本题以“允许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建立候国”为依托,考查“推恩令”。
【解答】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C符合题意。
故选:C。
18.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迸”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 )
A.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B.统一文字,巩固统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武帝时加强思想统治的主张。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答】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经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派学说如法家、道家等均受到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故选:C。
19.以下哪种钱币,是秦朝统一货币后使用的圆形方孔钱( )
A. B. C. D.
【分析】本题以哪种钱币,是秦朝统一货币后使用的圆形方孔钱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样式,秦朝统一货币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C是圆形方孔钱。
故选:C。
20.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带了很多圆形方孔半两钱
C.始皇帝巡视地方,统一的车辆威风凛凛,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驰道之上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
【分析】本题以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解答】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免,因此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是不可能的。
故选:D。
21.《汉书》记载:“臣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反映了( )
A.各国变法,竟相改革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秦始皇焚毁大量书籍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分析】本题以《汉书》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汉书》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愚臣以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的学术的,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齐头并进。法家、道家等各学说都受到排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D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D。
22.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一课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
A.开始建立﹣﹣﹣刘秀公元前25年称帝
B.兴盛局面﹣﹣﹣“光武中兴”
C.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沉重打击﹣﹣﹣“黄巾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解答】开始建立﹣﹣﹣刘秀公元前25年称帝,这个表述是错误的。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选:A。
23.西域都护府,最早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域都护。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因主要的贸易商品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故称丝绸之路。
【解答】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最早出现于西汉。
故选:B。
2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此可见,夏朝建立于( )
A.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19世纪70代
C.公元前21世纪80年代 D.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
【解答】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80年代。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A。
25.下列关于“文景之治”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
A.指刘邦统治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C.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故选项A文景之治指刘邦统治时期,错误。应该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故选:A。
26.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其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汉的建立者是( )
A.项羽 B.屈原 C.刘邦 D.陈胜
【分析】本题以“楚河、汉界”为切入点,考查汉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故选:C。
二.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大业使秦始皇名扬千古,焚书坑儒到让他背上万世骂名。于是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材料一:秦始皇度分封,置郡县,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间没有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图1
材料三: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黑,判为邢徒。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总结这一制度的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两幅图所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这一记载说明了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4)结合所学,请你用一句话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
【分析】(1)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明确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和这一制度的作用。
(2)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本题以秦简记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把握秦代的刑法的特点。
(4)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的评价。
【解答】(1)依据材料一“秦始皇度分封,置郡县,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间没有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开创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据材料二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统一货币,秦朝建立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图2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统一文字。秦始皇规定,小篆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
(3)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非常残酷。
(4)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故答案为:
(1)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开创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图1:统一货币:;图2:统一文字。
(3:秦代的刑法非常残酷。
(4)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谁?
(2)为巩固统一局面秦皇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项?
(3)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
(2)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3)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答】(1)据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知,“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
(2)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是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秦朝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政治方面,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地方推行郡县制。
(3)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汉武帝。
(2)统一文字;政治方面: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郡县制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董仲舒)上述汉武帝说,如果允许各家学说同时存在,必然要搅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白话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西汉王朝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西汉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表明董仲舒希望推行什么学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什么政策?
(2)当时兴办的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稳固大一统的局面,还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至少两点)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不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材料一表明董仲舒希望推行儒家学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2)当时兴办的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太学。
(3)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稳固大一统的局面,还下令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大力扩建军队,起用有才干的将领,征战四方,巩固边防。重视大规模的水利兴修。
故答案为:
(1)推行儒家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太学;
(3)下令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大力扩建军队,起用有才干的将领,征战四方,巩固边防。重视大规模的水利兴修。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2)材料二中的“王”是谁?材料二反映出“王”实行了哪项措施?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3)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项制度的实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四:汉初分封的诸候国,还相当有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材料五:“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于是上从其计。
(4)材料四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依据材料五,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分析】本题以秦始皇、秦朝、汉初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战乱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西周时期,为了巩固周王室统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2)由材料“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可知材料二中的王是秦王嬴政,“王初并天下”的意思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材料二反映出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3)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4)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汉朝初期,诸侯王的势力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统治。针对诸侯王的势力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统治的情况,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这一问题。
故答案为:
(1)分封制。
(2)秦王嬴政;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3)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诸侯王势力强大;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