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习题精选(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习题精选(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0 12:4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习题精选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公车上书失败后,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与《国闻报》 B.《民报》
C.《青年杂志》 D.《新青年》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以运输漕粮为主,不揽客货…吸纳大量民间资本,使得企业业务兴隆,盈利上升。”“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材料中的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湖北织布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4.《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其影响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5.允许外国人在华设厂发生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6.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  )
①半封建是指由过去的“闭关锁国”被迫实行半开放
②半殖民地是指不少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留居中国
③半封建是指原来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发展
④半殖民地是指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但又没有完全丧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的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8.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通商口岸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  )
A.收复新疆 B.虎门战死 C.黄海殉国 D.威海卫御敌
10.导致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1.“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1900年前后,在清政府的默许下,义和团团民打着旗号,纷纷涌进天津和北京。其中义和团打的“旗号”是(  )
A.“反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救亡图存” D.“扶清灭洋”
13.朝廷“永禁军民人等入仇视诸国各会,违者问死”。材料表明(  )
A.清政府抵抗坚决
B.我国封建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漩涡
14.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之战
15.某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小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最赞成下列那项法令?(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16.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
A.李鸿章 B.袁世凯 C.恭亲王奕? D.慈禧太后
17.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代表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18.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中国历运动
19.中国近代史又叫中国的屈辱史,中国遭到了外国列强入侵,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近代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侵犯,其中《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20.李鸿章曾上奏:“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李鸿章创办“此局”是(  )
A.江南制造局 B.福州船政局 C.机器织布局 D.轮船招商局
21.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时任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也有类似看法。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D.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22.近代前期,中国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武器装备落后
B.清政府准备不足
C.清政府指挥失误
D.腐朽的社会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社会制度
2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废除帝制、民主共和
24.某校的历史专用教室中,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展版上展出下列一栏图片,据此可知这一栏目的标题应该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救亡图存
25.“经过三十年洋务跃进,清朝陆军洋枪数量‘甲乎天下’,海军位列亚洲第一”清朝海军主要包括(  )
①南洋海军②北洋舰队③福建水师④东海舰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6.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下列能够印证此结论的是(  )
①维新人士创办《时务报》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
④戊戌六君子遇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27.观察如图的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1)这两幅漫画与哪次列强侵华战争有关?
(2)这次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什么条约?
(3)请结合条约内容,说一说对图2的理解。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9.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开明官员掀起的“师夷长技”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材料二: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发生于何时?
(2)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3)举出洋务运动中央代表一人和地方代表两人
(4)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
(5)说出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 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1)材料一、二是哪一阶级的主张?材料二中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活动是?你能说出材料一、二中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活动中的具体一例表现吗?
材料三 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这样帝国主义就从各个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2)请列举近代史上侵占掠夺中国领土的三个国家及其侵占的地区?
(3)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你能说出割地最多和赔款最多的条约分别是什么条约吗?
(4)综上所述,你认为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外在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内在根源?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
﹣﹣吴玉章《辛亥革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亡国条约”和“东方小国”各指什么?
(2)材料中的“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指的是哪次战争?
(3)列举两点材料中的“亡国条约”的内容?
(4)该“亡国条约”的签订给当时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2.阅读材料: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1)19世纪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谁的利益?
(5)戊戌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历史教训?


八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习题精选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公车上书失败后,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与《国闻报》 B.《民报》
C.《青年杂志》 D.《新青年》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了解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解答】维新人士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据所学知,近代中国许多报纸、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时务报》主要宣传了维新思想。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它所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
故选:A。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A是洋务运动的影响,C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故选:B。
3.“以运输漕粮为主,不揽客货…吸纳大量民间资本,使得企业业务兴隆,盈利上升。”“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材料中的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湖北织布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特点和对洋务运动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的识记。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企业由初期的服务于官府到后期吸纳大量民间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发挥了与洋人争利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
B项的企业不属于运输行业,与题意不符,CD二项都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故选:A。
4.《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其影响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解答】材料“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说明中国的政治中心被外国驻兵所包围,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
故选:B。
5.允许外国人在华设厂发生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据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解答】据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故选:C。
6.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  )
①半封建是指由过去的“闭关锁国”被迫实行半开放
②半殖民地是指不少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留居中国
③半封建是指原来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发展
④半殖民地是指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但又没有完全丧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解答】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③半封建是指原来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发展④半殖民地是指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但又没有完全丧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选:C。
7.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的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解答】“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的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有关。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故选:C。
8.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通商口岸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分析】本题以“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为切入点,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可知,与题目相符的是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马关条约》是在1895年签订的,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都是在19世纪。
故选:B。
9.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  )
A.收复新疆 B.虎门战死 C.黄海殉国 D.威海卫御敌
【分析】本题考查邓世昌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号舰艇冲锋向前,多次中弹,弹药用尽,准备与敌舰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坠入大海,拒绝救援,与爱犬同沉海底。故海军名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在黄海大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故选:C。
10.导致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分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解答】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故选:C。
11.“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分析】本题以“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顔事洋鬼。”诗句为切入点,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答】“北地终招八国兵”指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金城坐被联军毁”指的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顔事洋鬼。”指的是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辛丑条约》。因此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C。
12.1900年前后,在清政府的默许下,义和团团民打着旗号,纷纷涌进天津和北京。其中义和团打的“旗号”是(  )
A.“反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救亡图存” D.“扶清灭洋”
【分析】本题以义和团打的“旗号”为依托,考查义和团打的“旗号”。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义和团打的“旗号”是扶清灭洋。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故选:D。
13.朝廷“永禁军民人等入仇视诸国各会,违者问死”。材料表明(  )
A.清政府抵抗坚决
B.我国封建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漩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永禁军民人等入仇视诸国各会,违者问死”的意思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故A错误。
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我国封建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故B错误。
C.“永禁军民人等入仇视诸国各会,违者问死”的意思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
D.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漩涡,故D错误。
?故选:C。
14.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之战
【分析】本题以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为切入点,考查威海卫战役。
【解答】1895年初,日军陆海两路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灭。所以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是威海卫之战。
故选:D。
15.某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小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最赞成下列那项法令?(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分析】本题以某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提倡办实业,鼓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ABD属于政治、教育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因而维新变法时期的商人,最赞同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
故选:C。
16.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
A.李鸿章 B.袁世凯 C.恭亲王奕? D.慈禧太后
【分析】本题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切入点,考查慈禧太后的相关知识。
【解答】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D。
17.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代表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分析】本题以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代表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
故选:D。
18.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中国历运动
【分析】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19世纪60年﹣﹣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故选:A。
19.中国近代史又叫中国的屈辱史,中国遭到了外国列强入侵,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近代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侵犯,其中《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不同点,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1840年至1842年中英之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两国商定。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两个条约最大的不同点是开设工厂。
故选:D。
20.李鸿章曾上奏:“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李鸿章创办“此局”是(  )
A.江南制造局 B.福州船政局 C.机器织布局 D.轮船招商局
【分析】本题以李鸿章曾上奏:“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分析题干“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创办“此局”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轮船招商局一开始就是作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后来也确实起了打击外国轮船公司垄断中国航运的积极作用。
故选:D。
21.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时任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也有类似看法。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D.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分析】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解答】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被义和团在廊坊围困,狼狈逃回天津。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和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但是不能说明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故选:C。
22.近代前期,中国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武器装备落后
B.清政府准备不足
C.清政府指挥失误
D.腐朽的社会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社会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前期中国对外战争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近代前期,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害战争,战争的结果均以中国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是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因此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故选:D。
2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废除帝制、民主共和
【分析】本题以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
【解答】依据所学,1895年到1898年间,正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随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前严重的时期。康有为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主张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因此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故选:B。
24.某校的历史专用教室中,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展版上展出下列一栏图片,据此可知这一栏目的标题应该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救亡图存
【分析】本题考查识别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四幅图片和关键信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可知这一事件应是洋务运动。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幅图片都是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因而这一栏目的标题应是自强求富。
故选:A。
25.“经过三十年洋务跃进,清朝陆军洋枪数量‘甲乎天下’,海军位列亚洲第一”清朝海军主要包括(  )
①南洋海军②北洋舰队③福建水师④东海舰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解答】据“经过三十年洋跃进,清朝陆军洋枪数量‘甲乎天下’,海军位列‘亚洲第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这是我国海军近代化的开始。
故选:B。
26.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下列能够印证此结论的是(  )
①维新人士创办《时务报》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
④戊戌六君子遇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19世纪末期,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积极宣传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思想,包括①维新人士创办《时务报》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③严复翻译《天演论》等,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材料题
27.观察如图的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1)这两幅漫画与哪次列强侵华战争有关?
(2)这次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什么条约?
(3)请结合条约内容,说一说对图2的理解。
【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解答】(1)根据两幅漫画可知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3)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玩偶。
故答案为: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分析】本题以《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的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材料一代表了洋务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维新派的思想。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
(3)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故答案为:
(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洋务派和维新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3)前者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后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9.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开明官员掀起的“师夷长技”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材料二: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发生于何时?
(2)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3)举出洋务运动中央代表一人和地方代表两人
(4)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
(5)说出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开明官员掀起的‘师夷长技’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可知,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2)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3)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代表。
(4)据材料二“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知,材料二反映的观点是伤感洋务运动失败,因为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思想,因而注定会失败,也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故答案为: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2)“自强”、“求富”。
(3)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代表。
(4)伤感洋务运动失败;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思想,因而注定会失败,也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5)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 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1)材料一、二是哪一阶级的主张?材料二中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活动是?你能说出材料一、二中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活动中的具体一例表现吗?
材料三 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这样帝国主义就从各个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2)请列举近代史上侵占掠夺中国领土的三个国家及其侵占的地区?
(3)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你能说出割地最多和赔款最多的条约分别是什么条约吗?
(4)综上所述,你认为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外在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内在根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注意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解答】(1)据材料一内容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材料一、二是农民阶级的主张。材料二中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活动是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精神侵略加剧,为了反抗列强的侵略,直隶一带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1860年,太平军连克常州、松江等地,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1860年8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在青浦大败洋枪队,并打伤了洋枪队统领华尔。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统领华尔,严惩了洋枪队。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战士在廊坊、杨村车站围歼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与俄国侵略者激战,张德成率领义和团攻入紫竹林租界。
(2)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割去割去中国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赔款数目达到白银4.5亿两。
(4)综上所述,我认为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外在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除此之外,内在根源是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制度落后于时代,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禁锢了人民的创造力,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故答案为:
(1)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青浦大捷或在慈溪抗击洋枪队;义和团运动:廊坊狙击战。(符合题意的一例即可)
(2)英国,割占香港岛;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日本,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3)《瑷珲条约》;《辛丑条约》。
(4)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内在根源是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制度落后于时代,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禁锢了人民的创造力,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
﹣﹣吴玉章《辛亥革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亡国条约”和“东方小国”各指什么?
(2)材料中的“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指的是哪次战争?
(3)列举两点材料中的“亡国条约”的内容?
(4)该“亡国条约”的签订给当时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分析】本题以吴玉章《辛亥革命》中的一段文字为切入点,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解答】(1)据“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其中的“亡国条约”是指《马关条约》,“东方小国”指日本。 1894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2)材料中的“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指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汉城,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标志着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
(3)清政府在1894年﹣﹣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故答案为:
(1)《马关条约》,日本。
(2)甲午中日战争。
(3)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2.阅读材料: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1)19世纪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谁的利益?
(5)戊戌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历史教训?
【分析】本题以《变法通议》的一段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1)19世纪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2)由材料“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攻。
(5)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故答案为:
(1)康有为和梁启超。
(2)主张变法,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3)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封建顽固势力。
(5)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