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 五四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2.1938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中国军队取得一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写下了祝捷歌词。词中写道:“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这一战役是( )
A. 贺胜桥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3.中国人民坚持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淞沪会战------中国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百团大战-----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4.下列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撑的有( )
①美苏等国协同作战 ②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华人华侨归国参战 ④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它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
A. 九一八事变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平型关大捷
6.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顾国际舆论谴责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疯狂扩充军备、制造“中国威胁论”……为此,中华儿女要牢记历史,警钟长鸣。下列导致我东北三省沦陷的历史事件是( )
A. 西安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7.关于中共“七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945年4月在延安举行 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C. 毛泽东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的报告》 D. 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8.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 B. 电影片段中的场景
C.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D. 日本的官方言论
9.“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大将军”指挥了下列哪次战役( )
A. 徐州会战 B. 血战台儿庄 C. 百团大战 D. 北平保卫战
10.下列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
B.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D.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1.日军发动进攻沈阳城的借口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柳条湖事件
12.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
A.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B.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 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
13.1937年7月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 “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
A. 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B. 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 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D. 要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14.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徐州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淮海战役
15.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的报告名称是( )
A. 《抗日救国》 B. 《论帝国主义》 C. 《论联合政府》 D.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6.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 )
A. 1945年8月15日 B. 1945年9月2日 C. 1945年9月9日 D. 1945年10月25日
17.张学良曾与杨虎城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爆发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 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C. 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D.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矛盾
18.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参加国家公祭活动,这次公祭是为了纪念( )
A. 鸦片战争 B. 旅顺大屠杀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南京大屠杀
19.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下列哪一阶段( )
A. 防御阶段 B. 相持阶段 C. 决战阶段 D. 大反攻阶段
20.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中国共产党后,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闪耀着希望和抗战胜利得曙光”。文中“曙光”闪耀在( )
A. 重庆 B. 北平 C. 延安 D. 南京
21.下列影视片中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中爱国官兵英勇事迹的是( )
A. 《血战台儿庄》 B. 《小兵张嘎》 C. 《铁道游击队》 D. 《太行山上》
22.蒋介石曾宣称:“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我们应该要负责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诽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惟一要务。”对此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先清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惟一要务
B. 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不是日本侵略者
C. 对于失掉东三省热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愿意承担责任
D. 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是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土匪
23.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从这几部电影中你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采取的斗争方式是( )
A. 消耗战 B. 攻坚战 C. 阵地战 D. 游击战
24.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的中国军队是( )
A. 李宗仁指挥的国民党军队 B. 陈毅指挥的新四军
C. 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 D. 宋哲元指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
25.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产的标志是( )
A. 淞沪会战 B. 武汉会战 C.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如何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
(4)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6)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兵谏事;为天下悲,为百世惜。功名永铸民族魂。
材料四:(下图)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 材料三中的挽联是为谁写的?材料中的“兵谏事”最终是如何解决的?有何历史意义?
(4)材料四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5)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28.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二:2014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三:2015年4月6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初中教科书审定结果。新版教科书把钓鱼岛称为日本“固有领土”,并在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认知问题的表述上出现倒退。
(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我国哪一次近代化探索的失败?
(2)你认为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中华民族而言,它有何重大意义?
(3)面对日本的蓄意挑衅,假如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作何评论?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泻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臧克家《红血洗过的战场》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的民族总是在斗争中遭到失败。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抵抗力量。
材料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战役?指挥者是谁?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0.根据所学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1)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什么战役?
(2)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在哪次战役中取得了最大的一场胜仗?指挥者是谁?
(3)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行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提示:1935年底。还有“青年团体”、“游行示威”等关键词,结合课本所学,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请愿,他们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在北平学生的影响下,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学生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C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A不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B不合题意;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2.【答案】C
【解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C。
3.【答案】A
【解析】A项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故A项搭配正确;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B项搭配错误;C项中国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百团大战,故C项搭配错误;D项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故D项搭配错误;故本题选A。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抗日战争中华人华侨归国参战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都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体现。①美苏等国协同作战和中华民族的团结无关,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A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军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故选A。
6.【答案】C
【解析】导致我国东北三省沦陷的历史事件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所以答案选C。
7.【答案】C
【解析】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举行,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奠定了思想基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所以此题答案为C。
8.【答案】A
【解析】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就必须借助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进行研究等,而电影场景、文学作品的描写都含有文学色彩,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而日本作为这场屠杀的执行者,其官方言论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故选A。
9.【答案】C
【解析】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在华北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发动百团大战。故选C。
10.【答案】D
【解析】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故选D。
11.【答案】D
【解析】1931年9月18日晚,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故本题选D。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C
【解析】题干中说“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从这些材料看,蒋介石改变了态度,要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本题选C。
14.【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1938年春”“李宗仁”“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击日军嚣张气焰”,信息集合所学知识判断是台儿庄战役,因此,本题选A。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抗战结束后中共七大会议的史实,题目中的A项不是毛泽东的著作,B项出版于1902年,D项发表于1945年8月9日,是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发出的号召,C项是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做的报告,本题选C。
1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了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故选A。
17.【答案】B
【解析】西安事变的爆发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故本题选B。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之后展开了长达数星期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同胞惨遭杀害。为了哀悼被害同胞,我国在2014年规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B项,旅顺大屠杀是日军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与A、C项一样,同南京大屠杀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全面抗战共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故选B。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西北”“抗战胜利”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美国记者斯诺称为“抗战胜利得曙光”。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21.【答案】A
【解析】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中爱国官兵英勇事迹的是血战台儿庄。故本题选A。
22.【答案】A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这段材料讲述的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先清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惟一要务,所以答案是A。
2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
24.【答案】
【解析】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故答案为C。
2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武汉会战是全国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宣告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灭。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6.【答案】(1)蒋介石,张学良
(2)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
(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
(4)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共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解析】(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根据材料二判断这是张学良下达的命令。
(2)根据材料一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
(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
(4)张学良“彷徨无策” 原因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共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7.【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张学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西安事变。
(5)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2)根据“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可知是指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
(3)根据“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兵谏事”可知是指东北少帅张学良,他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最终和平解决,促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根据“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可知是指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我国同胞三十多万。
(5)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如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等。
28.【答案】(1)《马关条约》;洋务运动。
(2)侵华日军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开始长达6周的大屠杀。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
【解析】(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威海卫战役失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开始了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局面,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3)此题考查台湾史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时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等。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开始了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人,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我们必须直面历史。
29.【答案】(1)台儿庄战役;李宗仁。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中国近代的百年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可以判断,材料一描述的是台儿庄战役,该战役的指挥者是国民党将领李宗仁。
(2)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中国近代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屡战屡败的,所以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中国近代的百年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30.【答案】(1)平型关大捷。
(2)战役:台儿庄战役;指挥者:李宗仁。
(3)指挥者:彭德怀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进入山西。1937年9月,一只骄横的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在台儿庄内激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腹背遭到打击,狼狈向北败退。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因此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是台儿庄战役;指挥者是李宗仁。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