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部颁人教语文七上第5单元16--18课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秋部颁人教语文七上第5单元16--18课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21 09:37:34

文档简介

第 2 页 共 6 页


2018秋部颁人教语文七上16《猫》同步教案及答案
16 猫

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的观念。

第1课时

1.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三只猫的不同性情及特点。
2.体会伏笔写法以及作者的选材技巧。

一、导入新课
空有兽王之脉,却行逮鼠之差。(打一动物)谜底:猫。(投影仪播放猫的图片或短视频)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小视频),我们能够了解到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小动物。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对它的态度 结局 小猫对“我”家的影响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 很活泼 喜欢 死亡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黄色 更活泼,更有趣 喜欢 丢失 愤恨、诅骂, 怅然
第三只猫 流浪猫 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 忧郁、 懒惰 不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 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实际上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1.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2.学习本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我”和“第三只猫”两个角度谈一谈。
明确:(1)从“我”的角度: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
(2)从“第三只猫”的角度: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需自我完善。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尊重生命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又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示例一:“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示例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三:“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四:“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好久不想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并最终致其死亡,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1.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明确: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2.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戏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三、板书设计

郑振铎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多种写作技巧

可取之处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不足之处   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做得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 1 页 共 6 页


2018秋部颁人教语文七上17《动物笑谈》同步教案及答案
17 动物笑谈

知识目标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与动物相处的趣事。
能力目标 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活泼、幽默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人类的周围,生存着一百多万种形貌千差万别,本性良莠各异的动物,它们既是人类征服、驱遣、利用的对象,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生态链上的重要角色。亿万年来,这些动物从野生到与人类和睦相处,为人类所熏陶,于是,它们身上也有了“人性”,有了感情。作家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动物,通过不断地艺术再现,在他们的妙笔下,动物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一个特殊的侧影,成为感情的化身和人性的体现者。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动物笑谈》。
二、教学新课

1.读课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
明确: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2.课文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哪三件趣事?其中哪一件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第一件:在艾顿堡车站,“我”对前来寻找“我”的鹦鹉可可大声喊叫;第二件:鹦鹉可可把父亲身上的衣服扣子全咬下来了;第三件:鹦鹉可可把母亲的毛线缠绕在树上。示例:喜欢第三件趣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可可的聪明、淘气,像个淘气顽皮的小孩,惹人喜爱。
3.作者和动物们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试结合课文做具体说明。
明确:“小凫一出壳……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和小鸭们打成一片,成为小鸭们的朋友。

1.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而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示例:“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
分析:表现出作者与大鹦鹉朋友式的相处和对鹦鹉的关心。
2.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赏析: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小鸭子以人的灵性,写出了它们可爱的情状。
(2)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把“可可”比作“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写出了可可动作的轻盈敏捷。

1.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描绘动物时,作者使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进行分析。
示例: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分析:通过“我”的见闻,从侧面写出了“可可”的调皮、淘气。

1.从作者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与动物相处的方式?
示例:①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②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③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你会发现动物的美。
2.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类“高贵的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
明确: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此具有忘我精神、献身精神,专注于科学研究。
三、板书设计
总: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会带来许多趣事


 




可取之处   通过“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分析技巧”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积累相关知识的目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教学中,只采用了“自由朗读”“散读”的朗读方法,缺乏集体朗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把集体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第 4 页 共 4 页


2018秋部颁人教语文七上18《狼》同步教案及答案
18 狼

知识目标 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1.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1课时
1.熟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重点)
3.复述文章内容,疏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户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圈点勾画,理解重要字词,疏通文义。
(1)重点实词
①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②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跟原来一样)
③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④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⑤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⑥眈眈相向(凶狠注视的样子)
⑦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 ⑧屠暴起(突然)
⑨狼亦黠矣(狡猾)
(2)一词多义
敌 止
意 其
之 前
乃 以
 (3)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4)词类活用
狼不敢前(名词作状语,上前)
一狼洞其中(洞穴,名词作动词,指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3.学生试译课文,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重要语句翻译: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恐前后受其敌——恐怕前后一起遭受它们的攻击。
③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④犬坐——像狗似的蹲坐。
⑤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
开端:遇狼。
发展:惧狼、御狼。
高潮和结局:杀狼。

1.根据收集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关于“狼”的简短的文字,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狼。
2.收集有关“狼”的成语,抄在笔记本上。
三、板书设计
情节 屠户 狼
开端 遇狼 惧 狡猾
发展 惧狼、御狼 迁就退让 贪婪
高潮 果断选择、勇敢机智 狡诈
结局 杀狼 细心谨慎 阴险

第2课时
1.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2.把握文章主旨,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
3.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教学新课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狼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
明确: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文中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明确:①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作者写出了屠户从妥协退让,到当机立断、奋起杀狼这一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②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护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果断智慧的形象。
3.文章结尾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
明确:主要写狼。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明确:运用讽刺的手法写两只狼的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3.从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②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④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二、板书设计

分析形象
主旨启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

可取之处   全课环节安排紧凑,虽然容量大,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本课涉及了作品的朗读及指导,疏通文义以及表演故事,另外还涉及整理情节脉络,探讨人物性格,归纳文章寓意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比较有兴趣。
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开掘有欠个性化解读,依靠教参过多,比如,文章中屠户的形象是否真的如传统教学中所认识的“机智”与“勇敢”,本身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