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同步练习(5份打包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同步练习(5份打包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12-22 12:13:51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变化 温度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能力提升/
1.关于液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一定的体积
B.没有一定的形状
C.具有流动性
D.液体无法变为固体
2.下列关于固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肯定是固体
B.固体可以变成液体或气体
C.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的物体不一定是固体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
/
右图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
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
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4.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液态、气态、固态
D.固态、气态、液态
5.使用玻璃管温度计,为了防止管内液体膨胀时胀破玻璃管,必须注意(  )
A.温度计的量程
B.温度计的分度值
C.温度计的长度
D.温度计玻璃泡的大小
6.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正确的是(  )
/
7.下图是温度计的一部分,甲温度计的分度值和读数分别是    和    ;乙温度计的分度值和读数分别是    和    。?
/
8.在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分别为97 ℃、93 ℃、102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种猜想:?
?
?
 。?
9.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
/
10.下图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
(1) 。?
(2) 。?
(3) 。?
/探究创新/
11.南南同学记录了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温度如下表:
时间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温度/℃
14
15
18
22
24
26
时间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温度/℃
25
28
28
27.5
27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中绘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提示:可以用柱形图、折线图或曲线图表示)
/
(2)根据你画出的图像预测13:30的大致温度为      。?
(3)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是39 ℃
B.大气压为1.01×105 Pa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C.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70 ℃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D 解析: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气体或固体。
2.B 解析: 固体和液体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物质的三种状态可相互转化,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只有固体物质才既具有一定的形状又具有一定的体积,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选项D明显是错误的。
3.A 解析: 观察题图中的温度计知,每一大格代表10 ℃,每一大格分成10小格,所以每一小格代表1 ℃,即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温度计示数为39 ℃,故A正确、B错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C错误;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故D错误。
4.D 解析: 解本题关键是知道固态物质分子的排列紧密而有规则,液体物质分子的排列较紧密但无固定位置,气体物质分子的排列极度散乱。
5.A
6.C 解析: A图中温度计的液泡接触了容器底,B图中温度计的液泡接触了容器壁,D图中温度计的液泡没有完全浸没在液体中,都错误;C图的操作是正确的,故选C。
7.解析:
/
答案: 0.1 ℃ 38.5 ℃ 1 ℃ -7 ℃
8.解析: 实验设计要简单、实用、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
答案: 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9.解析: 由题图中可以看出,2时的温度为-2 ℃,8时的温度为-1 ℃,14时的温度为5 ℃,20时的温度为 4 ℃。故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2)+(-1)+5+4
4
℃=1.5 ℃。
答案: 1.5
10.解析: 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不同:
(1)量程不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量程一般是-20~110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
(2)分度值不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
(3)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最明显的区别是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个很细的缩口。
答案: (1)量程不同
(2)分度值不同
(3)体温计上有缩口等
11.解析: (3)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36.5 ℃。只有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沸水的温度才是100 ℃。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与体温接近。所以只有选项B正确。
答案: (1)如图所示 (2)26 ℃(25~28 ℃都可以) (3)B
/
二、熔化和凝固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能力提升/
1.下列现象不属于熔化的是(  )
A.铁变成铁水 B.冰块摩擦后变成水
C.食盐在水中溶化 D.蜂蜡熔化成液体
/
2.(2017·湖南岳阳中考)如图所示,由冰的熔化曲线可知(  )
A.冰是非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
C.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 min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
3.吃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糕,舌头往往会被冻在冰糕上,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发生了(  )
A.熔化 B.凝固 C.蒸发 D.凝华
4.为了减小雪后对交通的影响,可在路面积雪层上喷洒盐水,以加快积雪熔化,这是因为(  )
A.盐水使雪的熔点降低
B.盐水使雪的熔点升高
C.使冰雪的温度升高到0 ℃而熔化
D.洒上盐水后,使雪变成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而使冰雪熔化
5.
/
如图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盛有碎冰块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均匀加热。不考虑空气导热,当烧杯中的碎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6.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图甲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 6 min 内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
/
7.
/
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如图所示,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橘子却没有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探究创新/
8.图甲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冰、蜡、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搅棒、停表、温度计、水。
/
(1)图乙是    (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C 解析: 铁变成铁水,冰块变成水,蜂蜡熔化成液体都是固态变成液态,故都属于熔化。食盐在水中溶化是溶解,不是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故选C。
2.B 解析: 由题图知,冰在2~5 min温度保持0 ℃不变,所以是晶体,其熔点为0 ℃,故A错误,B正确;冰熔化过程持续了5 min-2 min=3 min,故C错误;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
3.B
4.A 解析: 洒盐水可以使雪的熔点降低,在低温时就可以使雪熔化。
5.C 解析: 当酒精灯不断给烧杯底加热时,烧杯内的冰达到熔点时就会熔化一部分,此时冰水共存温度为0 ℃,试管内的冰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故一点也不会熔化。
6.解析: (1)从题图甲中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 ℃不变,所以其熔点是0 ℃。在第6 min内,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2)如题图乙物质放在试管中,上面的物质离热源太远,受热不均匀。
答案: (1)0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液共存状态 (2)物质受热不均匀
7.答案: 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橘子。
8.解析: 题图乙中的图像是晶体熔化的图像,冰是晶体,蜡是非晶体,因此图乙是冰的熔化图像。固体熔化过程中停止加热,熔化就停止,继续加热,熔化就继续,表明固体熔化需要吸热。
答案: (1)冰 54 (2)吸收
三、汽化和液化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能力提升/
1.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只有液化 B.只有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
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从杯底产生的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如图所示。这说明(  )
A.整杯水的温度均达到沸点
B.气泡上升时,因上部水温较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了水
C.气泡上升时,气泡的密度变大
D.气泡上升时,气泡内压强变大
3.下图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5.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     ℃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只有当          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6.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水的沸点为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7.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儿,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1)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
(2)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下面事例与(1)属同种现象的是     。(填字母代号)?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
B.夏天,揭开冰棒纸后看见冰棒冒“白气”
C.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D.夏天的清晨,河面上会出现雾气
/探究创新/
8.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
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 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 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4)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C 解析: 寒冷的冬天,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不久“白气”又看不见了,是因为小水珠又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选C。
2.B 解析: 在加热水的过程中,从杯底冒出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这是沸腾前的现象,由于杯内水的温度上下不相等,底部温度高于上部温度,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于上部水温较低,使气泡内部分水蒸气又液化为水,正确选项为B。
3.D 解析: 选项A和B的描述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图中的现象无关;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它依附的人体温度降低,选项C错误;题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可以通过减小液体的表面积的方法减少水分的蒸发,选项D正确。
4.B 解析: 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B。
5.解析: 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 ℃,所以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 ℃时就沸腾了;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 ℃;只有当醋全部汽化后,再继续加热,油温度才会升高。
答案: 60 不会 60 醋全部汽化
6.解析: (1)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安装实验器材时,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题图乙知,水的沸点为97 ℃。97 ℃低于100 ℃,所以当时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 (1)自下而上 (2)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97 小于
7.答案: (1)液化 (2)由于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纸杯壁放热液化成小水珠。 (3)BD
8.解析: (1)液体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酒精的沸点是78 ℃,水银的沸点是357 ℃,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3)①由题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 ℃。②当温度到达98 ℃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此时吸热温度不变。
(4)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答案: (1)热胀冷缩 水银 (2)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 (3)96 98 (4)如图所示
/
四、升华和凝华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能力提升/
1.小龙去鹤地水库度假,一天清晨,发现在水库水面上有一些雾气,这个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  )
A.液化 放热
B.升华 吸热
C.凝固 放热
D.熔化 吸热
2.(2017·湖北随州中考)在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秋天的下半夜,草尖上、花瓣上出现露珠
D.冬天,打开家里浴室的热水阀门,旁边的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
3.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
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4.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
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5.下图为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
6.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品如图所示。展出时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升华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7.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    (选填“吸收”和“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为  态。?
/探究创新/
8.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厅里的雪花
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俄国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醉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把这位小姐迅速地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科学的解释。
(1)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
  。?
(2)舞会上小姐晕倒的原因是 。?
(3)读过此文后,你对物理与生活、物理与自然的认识是?
        。?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A 解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物态变化中放热。
2.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的判断。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冻肉表面,使总重变大,故A符合题意;樟脑丸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不符合题意;镜面温度比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面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使得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故D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 我国北方秋、冬两季出现的霜、冰花、雾凇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故正确的选项是B。
4.C 解析: 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是汽化吸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是熔化吸热;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是升华吸热;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是蒸发吸热。
5.B 解析: 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故选项A错误;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态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选项B正确;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固体的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项C错误;河面上的冰块,是河水凝固形成的,故选项D错误。
6.A 解析: 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冰雕不可能熔化,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说明冰雕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选项正确。
7.解析: “升华脱水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升华的方法使蔬菜脱水。而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并且升华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答案: 吸收 气
8.解析: 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人们打开窗户后,外面的冷空气进入室内,室内的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空气凝华形成的;舞会上小姐晕倒的原因是由于缺氧;读过此文后,可以感觉到物理与生活、自然紧密相连。
答案: (1)水蒸气遇冷凝华
(2)缺氧
(3)物理与生活、自然紧密相连
五、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以自然更新
B.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我国水资源丰富,不必节约用水
D.我国淡水资源丰富
2.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在大自然中循环,形成不同的状态,如雾、露、雪、冰晶、霜、雨等,下列物态变化中,不属于液化(或没有液化过程)的是(  )
                
A.雾的形成 B.霜的形成
C.露的形成 D.雨的形成
/
电冰箱工作原理图
3.电冰箱利用制冷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制冷物质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物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制冷物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制冷物质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制冷物质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4.(2017·河南中考)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5.“地面的水    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    成小水滴或    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  。”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
A.汽化 液化 凝固 云
B.蒸发 液化 凝华 雨
C.蒸发 液化 凝华 云
D.蒸发 凝华 液化 雨
6.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炊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已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因此,可以判断房间甲的气温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
7.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侧翻,发生泄漏。短时间内,车周围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液氨    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湿棉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分析其原因是              。?
8.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9.玻璃灯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灯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     ℃。?
10.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7%,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就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探究创新/
11.阅读下面的短文。
热管
图甲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插在路基两旁的一排碗口粗细的是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采取的一种方法。
/

/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图乙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他途径)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
(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  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   “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  。(横线内选填以下其中一个数字的序号:①停止“制冷”,②开始“制冷”,③热量,④温度,⑤高于,⑥低于)?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水循环示意图
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变成雨。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成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
(1)分析水循环的示意图,你能得到哪些物态变化的信息?
(2)你也许注意过,天气预报中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水带……”。试说明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带来降水,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水。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A 解析: 水资源可以自然更新,但若人类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超过水资源的自然更新速度,也会使水资源枯竭,A项对,B项错;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目前,全国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下水的开采都超标,缺水的现象已十分严重,C项错;我国淡水资源非常缺乏,D项错。
2.B
3.B 解析:
/
4.C 解析: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需要吸热,使人体温度降低,感觉较冷,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温暖的室内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是利用干冰升华时需要吸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使菜窖的温度不致降得过低而冻坏蔬菜,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6.解析: 从题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同时沸腾的水,两个房间的壶嘴附近都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都是壶嘴处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外界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两个房间的炉火强度和空气湿度都相同的情况下,甲房间的壶嘴附近出现的“白气”更多,表明甲房间的温度低一些。
答案: 低于
7.解析: 液氨极易汽化,汽化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当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时,由于液氨的汽化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湿棉纱温度降低,放出热量而凝固,从而将漏口堵住,这样有效地利用液氨汽化吸热的原理堵住漏口。
答案: 汽化(汽化吸热) 液化 液氨汽化吸热降温使水凝固
8.解析: 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抹布上的水遇到温度低于0 ℃的霜会放热凝固,粘在侧壁上。
答案: 凝华 放出 凝固
9.解析: 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要变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造成的。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即它的凝固点为3 410 ℃。
答案: 升华 凝华 3 410
10.解析: 结合生活实际考虑,节约用水的措施很多,如使用节水型洁具,一水多用如淘米水浇花,洗衣服的水冲拖把、冲厕所,随时关闭水龙头等。
答案: 见解析
11.解析: 热管内的工作物质是在管底部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而气体到上部后又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热管工作时,上方的温度低于下方的温度,这样在下端汽化吸热,在上端液化放热,达到制冷下端的作用,直到上下端温度相等,停止制冷。
答案: (1)汽化 液化 (2)⑥ ③ ①
12.解析: 从水循环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水的循环是水蒸发成水蒸气到空中,再在空中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水。因为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需要放热,所以在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容易形成降水。
答案: (1)液化: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汽化(或蒸发):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只要说出一种即可)
(2)这是因为水的物态变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