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部编版 九年级下新知导入课后古诗词(一)几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 文化
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
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慢慢欣赏,慢慢
感悟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种种
情感。
《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浣溪沙》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诗词。
2.读懂诗意,把握情感。新知讲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朗读诗歌新知讲解读懂诗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同行的人都
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喉咙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柱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谁会害怕呢?披着
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
斜阳却已露出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的时候不管
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新知讲解赏析诗歌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写风雨后的
情景和心境(雨后感)。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
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
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
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
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新知讲解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
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新知讲解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
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朗读诗歌
新知讲解读懂诗意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
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
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
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
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
的歌声。
新知讲解赏析诗歌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
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
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桥上欢歌
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如同明净
澄澈的清水一样。 “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
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
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
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
实地反映了出来。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
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
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新知讲解赏析诗歌“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
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
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后面一句,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
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
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
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
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新知讲解主题思想此词直抒胸臆,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
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家国沦陷的悲痛和
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新知讲解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朗读诗歌新知讲解读懂诗意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
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
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
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
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
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
的光辉更多。
新知讲解赏析诗歌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
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
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
政治现实的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新知讲解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
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
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新知讲解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古代神话传说,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
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
结合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
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新知讲解朗读诗歌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
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
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新知讲解读懂诗意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
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
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
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新知讲解赏析诗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
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边地北风,从来
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
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
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
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
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
“深秋远塞若为情”。
新知讲解赏析诗歌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
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
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
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
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
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
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
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
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
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新知讲解这首词全篇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主题思想课堂练习1.古诗词填空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
(2)杏花疏影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吹笛到天明。
(3)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半竿斜日旧关城。
2.《浣溪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
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凄惘之情。
拓展提高赏析苏轼的 《浣溪沙》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该词通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
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农村田园怀有
亲近之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课堂总结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
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
人格修养。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要像这些诗人那样活的明亮、
豁达,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板书设计《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四首诗词。
2.摘抄四首词中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练习题
一.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完成以下问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3.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4.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以下问题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4.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以下问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完成以下问题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附答案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1.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3.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4.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 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3.①动静结合。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4.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2.①运用想象、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3.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四.《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1.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凄惘之情。
2.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下
学习
目标
1.背诵默写诗词。
2.读懂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
读懂诗意,把握情感。
难点
赏析诗词,把握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 文化
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
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慢慢欣赏,慢慢
感悟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种种
情感。
《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
讲授新课
一.学习《定风波》
1.朗读诗歌
2.读懂诗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喉咙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柱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谁会害怕呢?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却已露出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的时候不管
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赏析诗歌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4.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朗读诗歌
2.读懂诗意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
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
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
的歌声。
3.赏析诗歌
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 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如同明澄澈的清水一样。 “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
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后面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
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主题思想
此词直抒胸臆,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家国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三.学习《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1.朗读诗歌
2.读懂诗意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
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赏析诗歌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
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4.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古代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
结合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四.《浣溪沙》
1.朗读诗歌
2.读懂诗意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 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3.赏析诗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
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边地北风,从来
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
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
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
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
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
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
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
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
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
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
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4.主题思想
这首词全篇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五.课堂练习
1.古诗词填空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
(2)杏花疏影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吹笛到天明。
(3)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半竿斜日旧关城。
2.《浣溪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凄惘之情。
六.拓展提高
赏析苏轼的 《浣溪沙》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
该词通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诗词。
2.摘抄四首词中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
课堂小结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要像这些诗人那样活的明亮、 豁达,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板书
《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