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消化和吸收》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2.2《消化和吸收》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2-21 13:11:00

文档简介

消化和吸收
课题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结构挂图与阅读教材,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积极参与探究实验,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有一定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探究、实验
教具与学具
馒头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究活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复习提问: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人体内有没有这些成分?
人体内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哪里来的?
食物中的这六种营养成分与人体内的这些成分一样吗?是不是我们吃了猪肉,人体就长了猪肉?
食物中的这些成分知识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原料。那么食物中的这些成分是怎样转化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呢?
引入:人体是如何来完成消化和吸收作用的?
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个结构是什么?
口腔中有哪些结构?它们各自具有哪些功能?食物在口腔中是否只是变小了?有没有其他变化?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P30,制定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
探究结果和结论。
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
介绍消化的概念,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概念,用笔作上记号。
作业:预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并布置角色扮演。
回答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回答
讨论、制定计划、明确分工
阅读并交流
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先讲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然后再来介绍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1.探究活动
2.消化的概念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 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防与吸收有关的疾病。
3.通过讨论和交流,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教学难点:
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消化主要场所在哪里?
二、推进新课
1、学习任务一: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小肠的结构
(2)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小结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2、学习任务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观察。
(2)讨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该出恰当的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三、巩固新知
1.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
A.胃 B.小肠 C.大肠 D.肝脏
2.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是由小肠吸收的
B.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C.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除胆汁外,都含有消化酶
D.小肠绒毛壁和其内的毛细血管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3.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如图是组成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②能分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酶
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为下节课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图片、题目
1.为什么我吃那么少却还是长了这么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么我使劲地吃,却还是这么瘦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
1.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
2.吸收的定义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第一,最大的失误还是学生方面备课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