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课时)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课时)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2-21 13:12:10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是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第二课时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学情分析】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学生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通过胸廓的结构以及肺的位置学习,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难点: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重难点突破: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教法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
师:提出问题;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
活动:分组实验,探究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
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的方法。
生:回答,可以直接向气球里吹气,有的同学说,可以将瓶壁鼓起,里面的气球就会鼓起。
过渡: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气体进出瓶内的过程是不是跟人体的呼吸相似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外界气体是怎么进出人体的呢?
二、新课内容:
(一)肺的位置、结构以及胸腔、胸廓的结构
点拨方法:
1、展示人体体腔图 2、展示肺与胸廓图
结论:1、肺位于胸腔内2、胸腔由胸廓、膈围成的空腔。
探究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活动1、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呼吸。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再深深的呼气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小组内同学交流,总结并回答问题;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过渡: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三)探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
活动:师展示胸廓图,播放膈肌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
生: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跟随老师做屈肘伸肘动作
师生共同总结:肋间肌、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增大;肋间肌、膈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缩小。
探究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扩大
活动:分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
活动目标:知道胸廓纵向径的变化 受膈 肌控制
活动安排:
1、观察并思考:瓶壁、胶管、气球、橡皮膜分别模拟什么?
2、先向上推橡皮膜,再放松橡皮膜,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橡皮膜位置的变化。小组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3、以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补充。
(四)探究:为什么肺扩大吸气,肺缩小吸气,即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
活动:分组探究——气压与容积的关系
活动目标:1、描述气压与容积的关系
2、理解气体进出人体与肺内气压变化有关。
活动安排:
1、分组完成探究:将去掉针头的注射器抽满一管空气,左手堵住前端,右手推活塞,感受气压变化;松开活塞观察活塞的运动方向。
2、小组内讨论交流推活塞过程中注射器内气压与容积的变化,概括气压与容积的变化关系。
3、表达交流
三、概括总结、突出重点
活动目标:不限形式归纳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活动安排:
1、小组交流合作
2、大屏幕展示各小组的总结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补充
四、巩固训练、拓展新知
(一)基础题:大屏幕展示达标检测题
(二)拓展题:
1、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世上?
2、睡觉时,把手放在胸部,为什么感到憋闷?
3、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煤气中毒、溺水、触电等突然停止呼吸时,为什么可用人工呼吸方法进行急救?
4、打“嗝”是由于膈肌处于收缩状态,此时属于呼吸的什么状态?有的人喜欢喝水压住,是否合理?为什么?
5、游泳时水过胸部会感到呼吸困难,是什么原因?
【评价设计】
(一)新课标要求:
1、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进行评价
2、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3、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评价设计内容如下:
(二)评价内容
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方面进行评价。
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原理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三)评价形式:口头评价、不同梯度的习题评价。
【板书设计】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肋间肌收缩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吸气
膈肌收缩 变大 增大 减小
肋间肌舒张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呼气
膈肌舒张 变小 减小 增大
【教学反思】
优点:
1、利用自制的简单教具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入新课内容,从一开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如何让瘪瓶内的瘪气球鼓起来”兴趣浓厚。本节以实验探究导入新课还能更好的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为之后学习胸廓容积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
2、通过设计的“亲身体验胸廓变化”、“模拟膈肌运动”、“利用注射器探究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三个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由于本节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调动逻辑性。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讨论、探究的时间。
缺点:
1、为了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给学生留有的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有的班级没有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 肺泡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材分析】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材首先结合“想一想,议一议”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要说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怎么发生的,首先要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教材在这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呈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结合的结构,介绍了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教学目标】
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对策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是由肺泡组成的; 肺泡与毛细血管紧紧包绕在一起;肺泡壁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气体扩散是指某种气体分子通过扩散运动而进入到其它气体里;因为气体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比较激烈,所以扩散比较明显。
肺泡是细支气管末端的球状小囊,它们在把氧气供应给血液以及排出无用的二氧化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每个肺约有三亿个肺泡,其总面积约等于一个网球场的大小。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的结构特点
2、气体扩散原理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拓展提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肺的图片,讲解肺泡适于交换的特点:即肺是由肺泡组成的,肺泡与毛细血管紧紧包绕在一起;肺泡壁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做演示实验:在讲台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香味会从讲台向教室后部飘散?进一步讲解气体分子只能由高尝试处向低浓度处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出示课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师讲解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内,氧气从肺泡内进入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细胞内。
引导学生回顾呼吸作用的公式,讲解氧气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进一步到达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细胞,在线粒体内完成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气化碳,以相同的逆过程到达肺泡并排出体外。
观看课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体会香味飘散的现象,认真领会气体扩散的原理,小组同学可以引用其它事例进一步加深理解。
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领会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呼吸的实质。
认真领会细胞呼吸使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含量减少,这个变化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借助动画课件进行讲授,会有预期的效果。
知识梳理: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对两节课的呼吸过程进行梳理。完成课后技能训练及练习题。
讲解呼吸的四个完整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认真听取教师的知识梳理进一步理解呼吸的过程;完成技能训练及知识运用。
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的结构: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
【教学反思】
在学生了解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氧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接下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有关呼吸作用和线粒体的知识,将本节学习的气体交换的知识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