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中学2007-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7-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11-11 14:13:00

文档简介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7-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化 学 试 卷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K 39 Al 27
Ca 40 Cu 64 Mg 24 Fe 56 N 14 命题人:赵一刚
第Ⅰ卷(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人认为,人体实际上是一架缓慢氧化着的“高级机器”,人体在生命进程中也需要不断地补充“燃料”。按照这种说法,你认为人们通常摄入的下列物质不能看作“燃料”的是
A.淀粉 B.水 C.脂肪 D.蛋白质
2、正确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丙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 B.Na2S的电子式:
C.NH4Cl的电子式为: D.氢硫酸的电离方程式:H2S+H2O=H3O++HS-
3.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84 g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总数为0.03
  B.a g和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一定为
C.标准状况下,2.24 L四氯化碳含碳原子数为0.1
 D.1.8 g 含有的质子数为
4.“非典型肺炎”曾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好环境消毒是预防“非典型肺炎”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消毒剂是ClO2或Cl2等的稀溶液,其中ClO2溶液的消毒效果较好。已知ClO2常温下呈气态,其分子构型与水分子的分子构型相似,在自然环境中ClO2最终变为Cl-。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ClO2的分子结构呈V型,属非极性分子
B.ClO2中氯元素显+4价,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其消毒效率(以单位物质的量得电子的数目表示)是Cl2的5倍
C.ClO2、Cl2的稀溶液用于环境消毒,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人畜无任何危害
D.常用Na2SO3在H2SO4的酸性条件下,还原NaClO3来制ClO2,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3+2NaClO3+H2SO4=2Na2SO4+2ClO2↑+H2O
5.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① 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 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 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⑤ 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②③ B.②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6.发生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在理论上可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C(s)+H2O(g)=CO(g)+H2(g) ;△H>0
B.CH4(g)+2O2(g)=CO2(g)+2H2O(l) ;△H<0
C.Ba(OH)2·8H2O+2NH4Cl(s)=BaCl2(aq)+2NH3·H2O(l)+8H2O(l); △H>0
D.CaC2(s)+2H2O(l)=Ca(OH)2(s)+C2H2(g) ;△H<0
7.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操作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先将氯化铁溶于浓盐酸,再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适量铁粉
B.将浓硫酸在量筒中稀释
C.用银氨溶液检验蔗糖水解产物时,先加入适量NaOH是为了中和稀H2SO4
D.用固体NaOH与NH4Cl混和,在玻璃试管中加热制NH3
8.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AlO2-、NO3- B.Mg2+、Al3+、HCO3-、SO32-
C.K+、Ca2+、MnO4-、Cl- D.NH4+、Fe3+、SO42-、SCN-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题有1-2个选项,错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
9.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足量铁与稀硝酸反应:Fe+4H++NO3-=Fe2++4H2O+NO↑
B.足量硫化氢气体通入硫酸铁溶液中:H2S+Fe3+=Fe2++S↓+2H+
C.醋酸溶液与纯碱反应:CO32- +2H+=+H2O+CO2↑
D.等物质的量的Ba(OH)2与NaHSO4在溶液中反应:
Ba2++OH-+H++SO42-=BaSO4↓+H2O
10.如右图所示,一定条件下将1mol A2气体和3molB2气体充入一
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可滑动的活塞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
恒温恒压下发生如下反应:A2(g)+3B2(g)2AB3
(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活塞位置如图2所示,则平衡时A
的转化率是
A.20% B.60% C.40% D.无法确定
11.已知苯环上由于取代基的影响,使硝基邻位上的卤原子的反应活性增强,现有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右图:1mol该有机物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并共热,充分反应后最多可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a(不考虑醇羟基和硝基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则a是
A.5mol  B.6mol C.7mol  D.8mol
12.铊 (Tl) 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与铝同族,位于第六周期。Tl3+与Ag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Tl3++2Ag=Tl++2Ag+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Tl+的最外层有一个电子 B.Tl3+ 的氧化性比Al3+ 弱
C.Tl能形成+3价和+1价的化合物 D.Tl+ 的还原性比Ag强
13.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是强碱时,过量B跟氯气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当X是强酸时,ABCDEF均含有一种元素,F是硫酸
  B. 当X是强碱时,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硝酸
  C. B和Cl2的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D. 当X是强酸时,C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14.2006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能够给电子设备提供动力的生物燃料 ( http: / / info.pf. / Html / zt / ranshao / index.htm" \t "_blank )电池。该电池包括两个涂覆着酶的电极,它们处于充满空气和少量氢气的玻璃 ( http: / / info.bm. / list / zt050127.shtml" \t "_blank )槽中。由于气体可以混合从而省去了昂贵的燃料隔离膜,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左边为该电池的负极
B.该电池可在高温环境下使用
C.该电池负极反应为:H2—2e-=2H+
D.该电池正极反应为O2+4e-=2O2-
15.有一氧化铁样品,用5mol/L的盐酸140mL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还能吸收标准状况下0.56L氯气,亚铁离子全部转变为铁离子,则该氧化物可能的化学式为
A.Fe 2O 3 B. Fe 3O 4 C.Fe 4 O5 D.Fe 5O 7
16.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0.1 mol·L-1 HCOOH溶液中:c(HCOO-)+c(OH-)=c(H+)
B.1 L 0.l mol·L-1CuSO4·(NH4)2SO4·6H2O的溶液中:c(SO42-)>c(NH4+))>c(Cu2+)>
c(H+)>c(OH-)
C.0.1 mol·L-1NaHCO3溶液中:c(Na+)+c(H+)+c(H2CO3)=c(HCO3-)+c(CO32-)+c(OH-)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后的溶液中:c(Na+)>c(HX)>c(X-)>
c(H+)>(OH-)
第Ⅱ卷(72分)
三、包括3小题,共 26 分
17.(6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翻失火,应立即用湿布盖灭
B.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用所盛溶液润洗
C.测量溶液的pH时,应先将pH试纸润湿
D.用溴水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二氧化硫气体
E.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F.附着于试管内壁上的硫,可用热碱液洗涤
G.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H.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2)下列实验没有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常见仪器的部分结构(有的仪器被放大)
A图中液面所示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mL,用上述四种仪器中的某种测量一液体的体积,平视时读数为NmL,仰视时读数为MmL,若M>N,则所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填字母标号)。
18.(10分)下图所示装置中,a是盛有标况下224 mL空气 (氧气占五分之一)和10 mL 1.2 mol/L硝酸的烧瓶,b是未充气(实验开始前内部没有气体)装有0.384 g铜粉的气球,c是夹紧了的弹簧夹,d中盛有足量的过氧化钠,e是充有二氧化碳的注射器。整套装置经过气密性检查已合格。
(1)将气球中的铜粉小心倒入烧瓶中,充分反 应后发现铜粉有剩余(设产生的气体不溶解于溶液中),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提高铜与硝酸反应的速率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措施,若用加入化学试剂法,下列试剂中可以使用的是(填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蒸馏水 B.无水醋酸钠 C.石墨 D.硝酸银(少量)
(3)将烧瓶充分振荡,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开弹簧夹c,将二氧化碳推入干燥管内,使反应充分进行。将烧瓶中反应的全过程用一个总的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欲使所有的铜粉都溶解,至少需要推入二氧化碳_________mL(设推入的二氧化碳全部反应)。
19.(10分)某学生取纯净的Na2SO3·7H2O 50.00g,在密闭容器中经6000C以上的强热至恒重,分析及计算表明,恒重后的样品质量相当于无水亚硫酸钠的计算值,而且各元素的组成也符合计算值,但将它溶于水,却发现溶液的碱性大大高于同时配制的亚硫酸钠溶液。经过他的实验和思考,这位同学解释了这种反常现象。
(1)他将恒重后的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为加速溶解,可采取 的措施,观察发现样品全部溶解,溶液澄清。
(2)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加入足量的用 (填一种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产物中含有 (填离子符号)。
(3)另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看到气泡产生,闻到臭鸡蛋气味,说明生成 气体,写出生成该气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同时发现溶液变浑浊,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4)根据以上实验,该同学经分析解释了以上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请你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这一反应在上述实验中能确定 (填“是”或“否”)反应完全。
四、包括3小题共30分
20、(10分)已知A、B、C为常见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有部分物质省略)
(1)若常温下,A、B均为气体,C为红色固体,E为黑色固体,则E的化学式为_____,写出A+E→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常温下B、C均为气体,A为金属单质,D为黑色晶体,则E的电子式为______,写出A+E→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常温下B为气体,C为黑色固体,则金属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写出A+E→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0分)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
(1)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是:
(填粒子的化学式,下同);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是
(2)现提供以下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请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并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
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3)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你认为是否可行
理由是:
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
写出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时的离子方程式:
22.(10分)以石油裂解得到的乙烯和1,3-丁二烯为原料,经过下列反应合成高分子化合物H,该物质可用于制造以玻璃纤维为填料的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
请按要求填空:
⑴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
反应①________________,反应⑤________________,反应⑧________________。
⑵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反应③、④中有一反应是与HCl加成,该反应是________(填反应编号),设计这一步反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C的结构简式是__ _ 。
五、包括2小题,共16分
23.(8分)设反应① Fe(s) + CO2(g)FeO(s) + CO(g)的平衡常数为K1。
反应② Fe(s) + H2O(g)FeO(s) + H2(g)的平衡常数为K2,在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下:
温度 K1 K2
973K 1.47 2.38
1173K 2.15 1.67
⑴从上表可以推断:反应①是 (填“吸”、“放”)热反应。
⑵现有反应③CO2(g) + H2(g)CO(g) + H2O(g)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的数学表达式:K3 = 。
⑶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 K2 与K3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关系式及上表数据,也能推断出反应③是 “吸热”还是“放热”反应。问: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写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容积 B.扩大反应容器容积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E.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F.设法减少CO的量
⑷图1、2表示该反应③在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① 图1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
② 图2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
24.(8分)将5。1 g镁铝合金溶于60 mL 5mol·LH2SO4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65 mL10.0 mol·L的NaOH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9.7 g,继续滴加NaOH溶液时沉淀会减少。
(1)当加入________mLNaOH溶液时,可使溶解在硫酸中的Mg和Al恰好完全沉淀。
(2)计算合金溶于硫酸时所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8届高三期中综合测试卷
答 案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B A D D B B C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D C CD C D CD
17.(6分)
(1)A EFH(2分.选对1个得1分.选错、多选1个倒扣1分.本题不出现负分)
(2)D(2分)
(3)28.0(1分) C(1分)
18.(10分)
(1)溶液逐渐变蓝,烧瓶中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气球变大 (2分)
(2)C D (2分)
(3)气球体积变小,瓶内气体颜色变浅 3NO2+H2O=2HNO3+NO (2分)
(4)2Cu+4HNO3+O2=2Cu(NO3)2+2H2O (2分)
(5)44.8 (2分)
19.(10分)
(1)搅拌或加热 (1分) (2)盐酸(1分), (1分)
  (3) (1分) (1分)
(2分)
  (4) (2分) 否(1分)
20.(10分)(1) E:CuO,(2分)H2+CuOCu+H2O。 (2分)
(2) E:(1分),3Fe+4H2O(g) Fe3O4+4H2。 (2分)
(3) A:(1分),2Mg+CO22MgO+C。(2分)
21。(10分)(1)Br2;Fe3+ (2分)
(2) 乙 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C 有机层无色
第二种方法 D 溶液变红
(3)不可以,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
Fe2+; 2 Fe2+ + 4 Br- + 3Cl2 === 2 Fe3+ +2 Br2 + 6Cl-
22 、(10分) ⑴加成反应 、 消去反应 、 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 (3分)
⑵+2NaOH→+2NaBr (2分)
⑶ ③ (1分) 保护A分子中C=C不被氧化 (2分)
(2分)
23、(8分)
(1)吸 (1分)
(2)K3 = ; (2分)
(3)D、F (2分)
(4)① 加入催化剂或增大体系的压强(2分,写出一个给1分)
② 降低温度或增加水蒸汽的量或减少氢气的量(1分)
24.(8分)(1)60 (2分)
(2)设合金中含有Mg,A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则24g·mol×x+27g·mol ×y=5.1 g ① (1分)
当加入的OH与原来HSO溶液中的H的物质的量相等时,Mg、Al恰好沉淀完全,此时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60×10 L×5.0 mol·L×2÷10 mol·L=0.06 L=60 mL,再多加5 mL NaOH溶液所溶解的Al(OH)的质量为
5×10L×10 mol·L×78 g·mol=3.9 g,即沉淀的最大值为3.9g+9.7g=13.6 g
(2分)
故有58g·mol×x+78 g·mol×y=13.6 g ② (1分)
由①②解得x=0.1 mol,y=0.1 mol,故产生H的物质的量为
mol+0.1×1.5 mol=0.25 mol
故V(H)=0.25 mol×22.4 L·mol=5.6 L (2分)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8届高三期中综合测试卷
答 卷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
18.(1)
(2) (3) 、
(4) (5)
19.
(1) (2) 、
 
(3) 、
  
(4) 、
20.(1) E: , 。
(2) E: , 。
(3) A: , 。
21。(1) ;
(2) 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3) , 、

22 、 ⑴ 、 、

⑶ 、 、
23、
(1) 、(2) ;
(3) (4)① ②
24.
Na S Na
(1分)
(1分)
(1分)
(2分)
(2分)
(1分)
PAGE
1
(化学) 共 7 页 第 页江苏省镇江中学2007-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答 卷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
18.(1)
(2) (3) 、
(4) (5)
19.
(1) (2) 、
 
(3) 、
  
(4) 、
20.(1) E: , 。
(2) E: , 。
(3) A: , 。
21。(1) ;
(2) 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3) , 、

22 、 ⑴ 、 、

⑶ 、 、
23、
(1) 、(2) ;
(3) (4)① ②
24.
PAGE
1
(化学答卷) 共 2 页 第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