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1 13: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有关的是( )
A. 屈原 B. 张衡 C. 蔡伦 D. 郦道元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个治世是( )
A. 文景之治 B. 武帝盛世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3.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B. 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
C.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 D. 东汉政府镇压了黄巾起义,并巩固了政权
4.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 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图节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5.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 )
A. 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B.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
C. 首先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
D. 攻占郡县,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
6.下列哪些制度是秦朝开创而被后世各朝所沿用的(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中央集权制 ④世袭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7.“休养生息”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实行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 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汉高祖死后废止
C. 主要措施是奖励农耕,减轻赋税,免除徭役等
D. 实行的结果是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8.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著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神农本草经》 C. 《黄帝内经》 D. 《本草纲目》
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 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B.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C. 设立西域都护 D. 控制西域各族
10.下图中的体操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

A. 华佗 B. 扁鹊 C. 张衡 D. 张仲景
11.下列事件不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
A. 荆轲刺秦王 B. 陈胜、吴广起义 C. 秦始皇焚书坑儒 D. 班超出使西域
12.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发展,但有时也造成暴政、腐败,成为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它的最早出现应该在我国古代的什么时期 ( )。
A. 东周末年 B. 战国时期 C. 秦朝时期 D. 秦皇汉武之际
13.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是( )

A. 禹 B. 周武王 C. 秦始皇 D. 汉高祖
14.下图这个人物改进造纸术,造出了价廉质高的植物纤维纸,他是( )

A. 杜诗 B. 华佗 C. 蔡伦 D. 张仲景
15.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
A.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C.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D.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1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
A. 使中国和西欧直接交流 B. 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片
C.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17.动摇了东汉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州牧割据 C. 黄巾起义 D. 光武中兴
18.中国历史上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省的哪两个关隘以西的广大地区( )
A. 嘉峪关、玉门关 B. 山海关、嘉峪关 C. 玉门关、阳关 D. 山海关、阳关
1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是( )
A. 陈 B. 沛县 C. 大泽乡 D. 渔阳
20.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这种现象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 推行推恩令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征战匈奴 D. 开拓西域
21.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这一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秦朝的驰道 C. 海上丝绸之路 D. 京杭大运河
22.史学研究者在评价它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恒河、两河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里的它是指( )
A. 丝绸之路 B. 新航路 C. 郑和下西洋 D. 张骞通西域
2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属于他们巩固统一的共同点是( )
A. 建立皇帝制度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24.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宣布“国际道教论坛”于2011年10月23日至25日在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南岳衡山举办。论坛以“尊道贵德、和谐共生”为主题,请问道教产生于( )
A. 战国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5.观察秦朝疆域图(见下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请你判断秦朝疆域最西到达今天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 )

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陕西省 C. 西藏自治区 D. 甘肃省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材料二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某中学生《我对秦始皇的评价》
(1)椐材料一,概括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他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27.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上面两幅图片,涉及有哪些历史人物?
(2)这些历史人物有很多成语和历史典故,请你写出两个。
(3)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给你的最重要启示是什么?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周初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2)周王失去往日的权势,诸侯国乘机争霸,出现了“春秋五霸”,请写出第一个称霸的霸主和晋国称霸的霸主
(3)材料三中的秦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4)下图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制度?写出图中丞相和太尉的职责。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
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它反映了秦王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2)在秦朝,最高统治者被称作什么?在地方,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3)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4)为了安定北方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朝统一后,修筑了一项举世闻名的城防工程,这个工程叫什么?
(5)材料三中“焚百家之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6)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谁和谁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的斗争?
30.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的制度叫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什么情况?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抄袭原材料作为答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故选A。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之乱,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ABD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择C。
4.【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结合所学可知,刘邦率起义军推翻秦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反抗秦朝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激励后人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①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②郡县制和③中央集权制两项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④世袭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夏禹破坏了原始的民主禅让制,采用世袭制,因此本题选B。
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A项描述正确;汉高祖死后,继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休养生息的具体政策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C项说法正确;实施休养生息的作用是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D项说法正确。故选B。
8.【答案】A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9.【答案】B
【解析】A项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B项是出使西域的意义。C、D项是张骞通西域,西域各国归附汉朝后,汉朝对西域设立西域都护,统治西域各族。所以答案为B项。
10.【答案】A
【解析】图中的体操可以看出是五禽戏,而五禽戏是由华佗编制的,故选择A
11.【答案】D
【解析】班超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时期,《史记》只是截止到西汉武帝时期。

12.【答案】C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秦朝建立后,便实行这种制度。故答案选C。
13.【答案】C
【解析】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C。
14.【答案】C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故答案为C。
15.【答案】B
【解析】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故选B。
16.【答案】C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它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选A。
18.【答案】C
【解析】两汉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故选C项。
19.【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行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选C。
20.【答案】A
【解析】西汉立国后,大封同姓王为侯,推行郡国并行制,因而地方的诸侯国势力十分强大,构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汉景帝曾经进行削藩却失败,汉武帝吸取了其中的经验,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分划自己的封地给子弟,让地方诸侯国不断分封,越封越小,甚至找借口,凭借强大的中央实力,直接削去许多的诸侯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至汉初以来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大大达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2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故选A。
2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恒河、两河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说明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洲中部,西亚以及西欧文明之间的联系,所以答案选A 。
23.【答案】C
【解析】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
24.【答案】C
【解析】道教的产生时间是东汉时期。答案选C。
25.【答案】D
【解析】秦朝的疆域,西到陇西,在今天的甘肃省。此题考查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6.【答案】(l)评价: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评价:秦始皇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特点:全面性;一分为二。
【解析】(1)阅读材料,从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的依据是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2)从材料二“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实行酷刑,滥用民力,修建长城,大修宫殿和陵墓,导致民不聊生,因此司马迁是从秦始皇的暴政来评价的。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的,既看到秦始皇的功也看到秦始皇的过,评价比较全面,,这是和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的最大不同。
27.【答案】(1)陈胜、吴广、刘邦、项羽。
(2)鱼腹丹书、四面楚歌、楚汉之争、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解析】上面两幅图片,涉及到历史人物的人物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历史人物有很多成语和历史典故,如鱼腹丹书、四面楚歌、楚汉之争、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8.【答案】(1)分封制;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齐桓公、晋文公
(3)完成统一
(4)中央集权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事
【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周初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第一个称霸的霸主是齐桓公。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晋国称霸的霸主是晋文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3)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图中反映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丞相和太尉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
29.【答案】(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统一六国)
(2)皇帝;郡县制
(3)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小篆)
(4)万里长城
(5)焚书坑儒;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控制思想)
(6)项羽和刘邦
【解析】(1)读材料分析理解秦王是嬴政,功绩是灭六国,统一全国(2)、(4)、(5)、(6)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看图可知是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小篆)
30.【答案】(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仅写中央集权制度、集权制度不可)。郡县制
(2)有相当的势力、权力大(政治方面任免官员、经济方面收税和铸币、军事方面兵权)等等。(不得照抄材料,符合题意即可)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新疆。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的制度叫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情况是:有相当的势力、权力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3)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是西域都护。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该机构的设置的意义是:西域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建立的,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巩固了国家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