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
路桥中学 陈晓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强弱电解质,能准确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3.初步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并能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4.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5.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① 已学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能区分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② 已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会书写电离方程式;③ 已了解离子守恒,并能运用离子守恒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强弱电解质、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强电解质中哪些物质能写成离子形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情境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盐酸、醋酸、NaOH、氨水四瓶溶液,请学生按物质的组成对它们进行分类。 回忆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对四瓶溶液进行分类。 复习物质的分类。
再请学生按物质的组成对四瓶溶液中的溶质进行分类。 回忆溶液与溶质的区别,并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 强调溶液与溶质的不同,巩固电解质属于纯净物。
问:HCl分子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有无HCl分子存在?0.1 mol / L HCl溶液中c(H+)=?、cCl=?0.1 mol / L醋酸溶液中c(H+)=?、cCH3COO=? 思考并计算离子浓度。 复习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浓度计算。为导电性实验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同做铺垫。
问:如何证明盐酸等溶液中存在着离子?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思考并回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回忆电解质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复习导电性实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是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做盐酸、醋酸、NaOH、氨水四瓶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明、暗、不亮。 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差异的原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①溶液导电的原因;②灯炮明暗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关系;③相同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为什么不同? 思考并讨论①醋酸溶液中c(H+)、cCH3COO为什么比盐酸溶液中少?②醋酸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质? 激发学生讨论醋酸溶液中醋酸的存在形式,了解弱电解质的特点。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盐酸、醋酸溶液的差异:导电性、可能电离的离子浓度、实际电离的离子浓度、电离程度、溶液的成分、电离方程式 思考、讨论,在笔记本上列表比较盐酸、醋酸溶液的差异 通过比较法,深入了解强弱电解质的差异
引导学生定义强弱电解质,总结属于强弱电解质的物质类别。 思考、讨论总结强弱电解质的定义、物质类别。 通过归纳、综合,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练习巩固 练习掌握区别强弱电解质的方法。 巩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0.1 mol / L盐酸 0.1 mol / L醋酸 NaOH 氨水
导电性 强 弱 强 弱
可能电离的离子浓度 c(H+)=0.1 mol / LcCl=0.1 mol / L c(H+)=0.1 mol / LcCH3COO=0.1 mol / L
实际电离的离子浓度 c(H+)=0.1 mol / LcCl=0.1 mol / L c(H+)<0.1 mol / LcCH3COO<0.1 mol / L
电离程度 完全电离 不完全电离
溶液的成分 H+、Cl H+、CH3COO、CH3COOH
电离方程式 HCl=H++Cl CH3COOHCH3COO+H+
定义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
物质类别 强酸、强碱、盐 弱酸、弱碱、水
第二课时
教学情境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分析课文P53交流与讨论①分析反应物Na2CO3、Ca(OH)2、CaCl2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②分析生成物 CaCO3、 NaOH、NaCl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③分析Na2CO3+Ca(OH)2反应的实质与反应现象;④分析Na2CO3+CaCl2反应的实质与反应现象;⑤找出两者的联系。 运用强弱电解质的原理,判断、分析Na2CO3、Ca(OH)2、CaCl2、CaCO3、 NaOH、NaCl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CaCO3是沉淀不在溶液中,故虽是强电解质,但仍以CaCO3形式存在),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的实质、反应的实质,了解反应的实质与反应现象的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离子反应定义,总结离子反应意义 找出两个反应的共同点,归纳离子反应定义、意义 让学生运用归纳法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意义
引导学生反思以上两个反应实质被揭示的过程,结合课文了解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 学生反思、阅读课文,了解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P54 “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的含义与运用 学生分析“完全电离”即强电解质,即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加强对关键字的理解
做课文P54 “问题解决”,练习巩固离子方程式书写 练习,部分学生板演 巩固学习成果。
分析习题,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复习哪些物质是可溶性盐 思考、讨论,哪些物质可以成离子形式,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关键 通过分析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关键
补充练习巩固 练习掌握哪些物质可以成离子形式 巩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存在形式:2Na++CO32+Ca2++2OH = CaCO3↓+2Na++2OH
实质:CO32+Ca2+=CaCO3↓
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存在形式:2Na++CO32+Ca2++2Cl = CaCO3↓+2Na++2Cl
实质:CO32+Ca2+=CaCO3↓
一、离子反应定义:凡是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
离子: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于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
二、离子反应意义:①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②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实质:通过反应使某些离子浓度明显减少的过程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拆是关键;要拆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于水。
氯化物(盐酸盐)中AgCl、Hg2Cl2不溶。
硫酸盐中BaSO4、PbSO4不溶。
教学反思:
本节概念多且抽象难懂,重点是离子反应,而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又是研究离子反应的基础,为了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遵循由感性 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
2.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演示,多启发,多对比,多讨论,讲练结合。
①多演示: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多启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③多对比: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不同的中和反应等都进行了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④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⑤多训练: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由学生完成
现象相同
实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