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第6课
戊 戌 变 法
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追问历史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要变?这三幅图表揭示了什么主题?日本马关春帆楼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为什么要变?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甲午战败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戊戌变法的背景(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代表人物:4、评价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冯桂芬、王韬、郑观应3、主要思想:1、出现时间: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B、经济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C、政治思想: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兴起思想基础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主要、直接原因);
2、经济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为什么要变?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变什么?变封建君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史海探源 在封建顽固派盘根错节的京城,热血沸腾但手无寸铁的书生们是如何掀起激荡全国的改革浪潮的?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扩大变法影响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争取皇帝支持维新派宣传维思想的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时受过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代表作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在广州举办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他的两本代表作被人称之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喷发”。 名言:“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康有为 思考: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理论特点是什么?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说明了什么?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时务报》主笔中外纪闻
时务报
国闻报
强学会保国会变法浪潮激荡全国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时务学堂南学会万木草堂展开论战,挑战顽固公车上书失败
(政治活动)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
组织强学会
(成立政治团体)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二、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遗址成立团体,组织力量怎样变?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光绪帝像 1、民族危机严重, 不甘做亡国之君。
2、帝党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自己的权力戊戌变法运动的进程 1898年初,康有为呈《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变法的施政纲领。 6月9日,光绪正式向慈禧提出变法计划,慈禧没有表示反对。 6月10日,光绪起草《定国是诏》,送给慈禧审查,慈禧批准。任命维新知识分子参与变法。 6月11日,光绪的变法诏书发表,宣布变法开始。 《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建议皇帝效法日俄推行新政,当务之急是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实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大学》称“日新又新,其命维新”;伊尹称“用新去陈,病乃不存”。故新则和,旧则乖;新则活,旧则板;新则疏通,旧则阻滞;新则宽大,旧则刻薄。自古开国之法,无不新,故新为生机;亡国之法,无不旧,故旧为死机。更新,则乳虎食牛;守旧,则为丛驱爵。世祖章皇帝之入关,即大变太祖、太宗、八贝勒、八旗之法,以维新垂治矣。近俄与日本、暹罗变政维新,遂以辟地自强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旧不改,遂以削地灭亡矣。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土地,与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为得失?狃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新旧变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择焉?“明定国是”诏(节选)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袭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宣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将此通谕知之。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
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书言事;
精简机构 ,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鼓励
兴办新式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 。整顿陆海兵,裁减冗兵
采用新法练兵 ,增强海防实力(4)怎样变?开始标志:1898 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无力回天——失败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1)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2)读书求官之人:
(3)慈禧太后:
(4)维新派:
变的结果?支持做好随时镇压的准备反对求助于在华列强,尽力争取袁世凯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时间:(2)概况:1898年9月21日变的结果? a、慈禧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控制人事权。
b、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屠杀戊戌六君子,惩除倾向、参预变法的官员。
C、废除京师大学堂等以外的变法的一切内容。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新军将领袁世凯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戊戌六君子赴难图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读一读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
顽固派以及侵华的列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
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
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
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说明什么问题?从中我们能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且没有发动群众
依靠没有实权皇帝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3、此外:损害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她们的阻挠
变法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陈宝箴),各省官员阳奉阴违;袁世凯暗中告密,出卖维新派。2、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性质)
2、是中国近代世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3、也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评说历史曲终人散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技术制度×1、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2、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A 保国会的成立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万木草堂的成立 D 时务学堂的成立 3、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 公车上书 B 组织强学会
C 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 D 创办《万国公报》4、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袁世凯的出卖 B 光绪帝没有实权
C 顽固派势力强大 D 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三、巩固练习 5、“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C、使用机器生产
D、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板书设计戊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政治团体形成—《中外纪闻》、强学会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
思想解放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