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2 11:3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
一、两弹一星和航天科技成就
【主干知识】
(一)两弹一星
1.背景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 。
(2)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威胁和美苏的核垄断。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 。
2.历程
(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2)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3) 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
(5)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 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6)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航天科技成就——“神舟”号飞船
1.载人航天
(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 顺利送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又将两名宇航员顺利送入太空,使飞船载人技术更加成熟。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神舟”七号开始,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
2.意义: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 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点精讲】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易混易错】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包括氢弹。
[重点精讲]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1)“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2)打破了核垄断,加强了国防能力;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
[深度点拨]
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一方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和平环境,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领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材互补]
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版)
[重点精讲]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4)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重点精讲]
发展航天技术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何作用与意义?
(1)航天技术可以带动计算机、电子、测控等多种科学技术的发展。
(2)航天技术可直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例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3)航天技术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竞争力、国际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袁隆平的“东方魔稻”和银河系计算机
【主干知识】
(一)“东方魔稻”
1.袁隆平的成就
(1)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在理论上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3)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影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 ”。
(二)“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2.意义: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重点精讲]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深度点拨]
“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重点精讲】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经济: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科技因素。
(2)国防:重大科技的发展集中在国防领域,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3)政治: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4)世界: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课中案——合作探究·突破重难
探究点一 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原因
材料: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当时,前苏联撕毁援华条约、撤走专家,西方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思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点二 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探究点三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据新华社电
思考: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有何不同?






探究点四 袁隆平的“东方魔稻”和银河系计算机
材料一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邓小平           袁隆平
材料二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巨型计算机研究权威西孟·克雷曾经说:“搞巨型计算机研究,不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是做不成的。
思考
(1)材料一中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2)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具体表现在哪里?有何意义?
(3)中国在巨型计算机研制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什么?






探究点五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二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中错失第三次重大机遇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课后案——应用拓展·能力提升
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渗透
B.阻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2.1954年,毛泽东询问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这段材料(  )
A.说明核武器虽然有很大的威慑力,但只有苏联研制出了核武器
B.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国家
C.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D.说明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研制核武器的条件
3.2014年10月“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4.中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毕生的梦想是“让人类远离饥饿”。为此,他取得的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科技成果是(  )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成功制造“银河”系列计算机
C.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5.右图是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是他(  )

A.使人类完全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B.彻底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飞速增长
D.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6. “他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评语)材料中的人是指(  )
A.李四光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邓小平
7.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大家首次看到“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由此推断,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3年
8.“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这是张爱萍将军作的一首诗,对这首诗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C.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9.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神威系统每秒能进行约1千万亿次运算,该系统采用的8 700片神威1600微处理器是由中国的一家计算机研究所设计、在上海制造的。下列与之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B.中国“银河—Ⅰ”型计算机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成功
C.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D.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10.北京时间2014年1月14日21时4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玉兔”号月球车机械臂对脚下月壤成功实施首次月面科学探测。“玉兔”号月球车的探测标志着中国突破了月面高精度机械臂遥操作控制技术,实现了38万千米外的机械臂毫米级精确控制。这说明(  )
A.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科技发展是综合实力的展示
C.空间技术决定着国家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遥遥领先
11.我国虽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但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的科技革命。除去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2.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出现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体现的是(  )
A.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来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所体现的科技成就,分别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10月,一位美国伟人逝世的消息传开以后,他的家人收到了大量的唁函。有人向美国总统胡佛建议在为其举行葬礼的那天,美国全国停电一分钟,以示哀悼。10月21日6点59分,好莱坞和丹佛熄灯;7点59分美国东部地区停电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美国仿佛又回到了煤油灯和煤气灯的时代。一分钟过后,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重新灯火通明。
材料二 新中国的部分科技成就

材料三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1)材料一中的“伟人”是谁?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所示的科技成果产生的重大影响。从图1到图2所代表的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
核垄断、原子弹、1966、国际地位、东方红—1、杨利伟、上千亿元
课中案——合作探究·突破重难
探究点一 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原因
答案: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
探究点二 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答案:“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探究点三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两则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其侧重点有所差别。材料一反映了“文革”期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具有政治意义。而材料二则反映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条件,具有经济意义。
探究点四 袁隆平的“东方魔稻”和银河系计算机
答案 (1)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
(2)①表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②意义:解决了中国以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探究点五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提示:(1)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
(2)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课后案——应用拓展·能力提升
1.解析:本题考查“两弹一星”战略制定的背景。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因此,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本题选C项。
答案:C
2.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苏联实行核垄断政策,这是霸权主义的体现。
答案:C
3.答案:B
4.解析:袁隆平的梦想是“让人类远离饥饿”,由此可见,他的贡献应在农业领域,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解析: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是因为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人类在粮食问题上的压力,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D
6.解析:从材料中的“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可知,此人是袁隆平。
答案:C
7.解析:“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成功发射,杂交水稻“南优2号”于1973年培育成功,因此时间只能是1973年。
答案:D
8.解析:抓住关键信息“银河”“神机妙算”。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每秒计算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9.解析:中国“银河—Ⅰ”型计算机是在1983年研制出来的,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答案:B
10.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取得的科技成果。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一个方面,B项表述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C项夸大了航天空间技术的作用,D项表述过分夸大了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
答案:B
11.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定与条件限定。A、D两项不属于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C项不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得的成就,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2.导解析:分析各选项,A项较容易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学艺术的方针,与题干中的四个精神无直接关联;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与前两个精神时间不符,本题选D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通过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
(2)杂交水稻技术。
(3)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而且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4.参考答案:(1)爱迪生。
原因:他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报和电影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
(2)影响: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变化:从军事领域转到经济领域。
(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应扬长避短,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