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 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 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2 14: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 练习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
A. B.
C. D.
2.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最重要的功绩是(  )
A.稳固大一统局面
B.结束割据,实行国家统一
C.创立中央集权
D.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小明因为粗心把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写成了公元221年,这一年与真实的时间相隔(  )
A.442年 B.221年 C.443年 D.441年
4.秦朝时,一位来自国都的商人到山西购进一批优质小米,这位商人在交易时需要使用哪种货币进行支付(  )
A.铲币 B.刀币 C.圆形方孔钱 D.五铢钱
5.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王匡 D.张角
6.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其中蔡伦被排在首位。这其中的原因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蔡伦品质高尚 D.蔡伦编著了《齐民要术》
7.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佛教诞生于亚洲
B.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
D.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8.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
A.蔡侯纸 B.西汉纸 C.冶铁术 D.印刷术
9.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的铸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原
10.威名赫赫的秦朝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灭亡了。它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1.下列与秦末农民大起义不相符的是(  )
A.项羽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
B.大泽乡起义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指的是刘邦
1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在大一统局面形成始于(  )
A.炎帝部落的形
B.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
C.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D.元朝推行行省制
13.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动乱,阶级对立。以下哪幅图片最能体现这一社会背景(  )

A.东汉宅院画像砖 B.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C.东汉陶院落 D.汉代讲经图
14.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是(  )
A.收复河套地区 B.抵御匈奴
C.炫耀国力 D.防止风沙
15.如果你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太学的一位学生,你不可能看到的教材是(  )
A.《诗经》 B.《春秋》 C.《道德经》 D.《礼记》
16.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以“古遗址、帝王陵、明清城”闻名于世。历史上曾定都于此的封建王朝是(  )
A.夏 B.周 C.秦 D.汉
17.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的作用,汉代有“这种特殊的身份”的机构是(  )
A.刺史 B.御史大夫 C.市舶司 D.西域都护
18.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存续时间很短,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新朝
19.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推崇。下列人物中,为中国古代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李斯、商鞅 B.孔子、老子
C.蔡伦、张仲景 D.张仲景、华佗
20.下列关于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都曾被统治阶级扶植、利用
C.都是起源于亚洲的宗教
D.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张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人与医国一样重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请问他的杰出贡献是(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望闻问切”四诊法 D.《黄帝内经》
22.下列人物中,向当时的统治者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司马迁 D.张骞
23.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率兵包围咸阳
B.在垓下大败项羽
C.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24.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领导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是(  )
A.陈胜、吴广 B.张仪、苏秦 C.李斯、王绾 D.刘邦、项羽
25.成语“揭竿而起”源自下列哪个历史事件(  )
A.牧野之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打击分裂势力
26.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沟通了(  )
A.长江和岷江 B.湘江和漓江 C.长江和乌江 D.长江和漓江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 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秦皇”和“汉武”分别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听取的是谁的建议?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4)请用一句话评价一下秦始皇。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什么建议,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此皇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方面完成了大一统?除此外还采取了哪些方面措施?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原文大意: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汇报履行职责的情况。
材料三 如图所示

材料四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指出图中第四层代表的是什么人物?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指出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对秦朝产生什么影响?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曾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体现张骞“冒险家”“外交家”的史实有哪些?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苜蓿、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域物产传入中原的路线是什么?对于中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1.材料论述: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亚欧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新全球史》

(1)丝绸之路开辟与我国的哪个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32.材料一: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阅读材料一,汉武帝继位以后曾经面临“守业之难”,他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化解了难题,守业成功。请回答,“守业”之难一﹣﹣诸侯国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2)守业之难二﹣﹣思想不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守业之难三﹣﹣边防问题,秦汉时期,北部边疆遭到哪个少数民族进犯?汉武帝采取了什么行动?
材料二:

(4)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大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 练习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解答】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史记》。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故选:D。
2.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最重要的功绩是(  )
A.稳固大一统局面
B.结束割据,实行国家统一
C.创立中央集权
D.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分析】本题以《汉武大帝》为依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
【解答】西汉武帝时期,他采取了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派兵出击匈奴等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全盛时期。
故选:A。
3.小明因为粗心把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写成了公元221年,这一年与真实的时间相隔(  )
A.442年 B.221年 C.443年 D.441年
【分析】本题考查了公元前与公元年份相距时间的换算。公元前与公元年份相距时间公式为两数相加减1。
【解答】小明因为粗心把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写成了公元221年,这一年与真实的时间相隔441年。公元前与公元年份相距时间公式为两数相加减1,221+221﹣1=441.因公元前1年和公元1年只相隔一年,但1和﹣1之间的相隔数却为2,故需要减去这个1。
故选:D。
4.秦朝时,一位来自国都的商人到山西购进一批优质小米,这位商人在交易时需要使用哪种货币进行支付(  )
A.铲币 B.刀币 C.圆形方孔钱 D.五铢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统一货币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朝商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为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故选:C。
5.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王匡 D.张角
【分析】本题考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解答】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和宦官替专权,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体现了农民的斗争精神。故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
故选:D。
6.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其中蔡伦被排在首位。这其中的原因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蔡伦品质高尚 D.蔡伦编著了《齐民要术》
【分析】本题以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其中蔡伦被排在首位为切入点,考查纸的发明和改进。
【解答】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B符合题意。
故选:B。
7.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佛教诞生于亚洲
B.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
D.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解答】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题干材料没有提及这个观点。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故选:C。
8.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
A.蔡侯纸 B.西汉纸 C.冶铁术 D.印刷术
【分析】本题以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为切入点,考查纸的发明和改进。
【解答】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皮,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被称为蔡侯纸。
故选:A。
9.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的铸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朝时,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在这条路线上。
故选:B。
10.威名赫赫的秦朝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灭亡了。它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秦朝灭亡于公元前207年,这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一个世纪一百年,一个年代十年,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公元前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
故选:D。
11.下列与秦末农民大起义不相符的是(  )
A.项羽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
B.大泽乡起义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指的是刘邦
【分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秦末农民战争后期,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题干表述错误的是选项A。
故选:A。
1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在大一统局面形成始于(  )
A.炎帝部落的形
B.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
C.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D.元朝推行行省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历史特征的知识点。
【解答】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在大一统局面形成始于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国家大统一局面形成。
故选:C。
13.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动乱,阶级对立。以下哪幅图片最能体现这一社会背景(  )

A.东汉宅院画像砖 B.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C.东汉陶院落 D.汉代讲经图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解答】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动乱,阶级对立。最能体现这一社会背景的是东汉宅院画像砖,从东汉宅院画像砖内容中可以看出贵族的腐朽生活。
故选:A。
14.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是(  )
A.收复河套地区 B.抵御匈奴
C.炫耀国力 D.防止风沙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秦朝修建长城的目的。
【解答】为抵御强大的匈奴,巩固北方边防,秦朝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的长城,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故选:B。
15.如果你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太学的一位学生,你不可能看到的教材是(  )
A.《诗经》 B.《春秋》 C.《道德经》 D.《礼记》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局面的相关知识。
【解答】汉武帝时期,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的各家学说。本题ABD三个选项都是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道德经》属于道家的言论,是汉武帝时期不可能看到的教材。
故选:C。
16.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以“古遗址、帝王陵、明清城”闻名于世。历史上曾定都于此的封建王朝是(  )
A.夏 B.周 C.秦 D.汉
【分析】该题考查秦的统一;识记秦国定都咸阳的史实。
【解答】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故选:C。
17.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的作用,汉代有“这种特殊的身份”的机构是(  )
A.刺史 B.御史大夫 C.市舶司 D.西域都护
【分析】本题以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解答】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包括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8.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存续时间很短,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新朝
【分析】本题以“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为切入点,考查王莽建立新朝。
【解答】新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由王莽建立。公元9年,西汉摄皇帝、安汉公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新”。新莽末年,绿林、赤眉等起义军纷至而起,天下大乱,新朝地皇四年,在昆阳之战中,新朝主力丧失殆尽,同年九月以绿林军为主力的大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故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存续时间很短,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新朝。
故选:D。
19.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推崇。下列人物中,为中国古代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李斯、商鞅 B.孔子、老子
C.蔡伦、张仲景 D.张仲景、华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华佗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重视疾病的预防,创造了“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为中国古代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张仲景、华佗。
故选:D。
20.下列关于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都曾被统治阶级扶植、利用
C.都是起源于亚洲的宗教
D.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佛教和道教的相关史实。掌握两者的异同点。
【解答】据所学可知,道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尊老子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道教曾被统治阶级扶植、利用,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选项BCD是佛教和道教的相同之处,选项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21.张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人与医国一样重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请问他的杰出贡献是(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望闻问切”四诊法 D.《黄帝内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张仲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解答】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2.下列人物中,向当时的统治者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司马迁 D.张骞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主父偃提出推恩令。
【解答】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B。
23.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率兵包围咸阳
B.在垓下大败项羽
C.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分析】本题考查刘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率兵包围咸阳,在垓下大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都是刘邦的功绩。D. 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是在文帝和景帝时,与刘邦无关。
故选:D。
24.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领导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是(  )
A.陈胜、吴广 B.张仪、苏秦 C.李斯、王绾 D.刘邦、项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解答】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领导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是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25.成语“揭竿而起”源自下列哪个历史事件(  )
A.牧野之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打击分裂势力
【分析】本题以成语“揭竿而起”为切入点,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选:B。
26.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沟通了(  )
A.长江和岷江 B.湘江和漓江 C.长江和乌江 D.长江和漓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灵渠的相关知识。把握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解答】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离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故选:B。
二.材料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 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秦皇”和“汉武”分别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听取的是谁的建议?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4)请用一句话评价一下秦始皇。
【分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1)据材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皇”和“汉武”分别指的是秦始皇、汉武帝。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3)据材料“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王国问题。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4)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分析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一下秦始皇可以是,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故答案为:
(1)秦始皇、汉武帝。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4)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什么建议,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此皇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方面完成了大一统?除此外还采取了哪些方面措施?
【分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推恩令的描述,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所提出的建议;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此皇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这些措施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儒家学派;为了推行儒家学说,汉武帝下令兴办太学。为发展教育,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汉在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完成了大一统;除此外还在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措施。经济上,统一货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同时开发南疆,开拓疆土。
故答案为:
(1)主父偃;汉武帝(刘彻);“推恩令”(推恩);刺史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家学派;兴办太学。
(4)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原文大意: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汇报履行职责的情况。
材料三 如图所示

材料四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指出图中第四层代表的是什么人物?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指出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对秦朝产生什么影响?
【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理解西周的分封制的特点。
(3)秦朝在地方推行的郡县制及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理解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答】(1)材料一、二则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材料三图中从上往下分别代表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材料三中图中第四层代表的是士。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四“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可知,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
故答案为:
(1)西周的分封制;为了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士;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郡县制;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曾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体现张骞“冒险家”“外交家”的史实有哪些?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苜蓿、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域物产传入中原的路线是什么?对于中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解答】(1)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的基础。
(2)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西域物产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
故答案为:
(1)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的基础。
(2)西域都护;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丰富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
31.材料论述: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亚欧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新全球史》

(1)丝绸之路开辟与我国的哪个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古丝绸之路的基础。
【解答】(1)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古丝绸之路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因此中国古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
(2)根据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促进了东西贸易,传播了东西文化。所以根据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而西方的汗血马、瓜果以及俯角、音乐、舞蹈等也纷纷东来。所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故答案为:
(1)西汉。
(2)观点: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论述: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而西方的汗血马、瓜果以及俯角、音乐、舞蹈等也纷纷东来。
结论: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2.材料一: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阅读材料一,汉武帝继位以后曾经面临“守业之难”,他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化解了难题,守业成功。请回答,“守业”之难一﹣﹣诸侯国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2)守业之难二﹣﹣思想不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守业之难三﹣﹣边防问题,秦汉时期,北部边疆遭到哪个少数民族进犯?汉武帝采取了什么行动?
材料二:

(4)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大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措施。秦始皇和汉武帝是秦汉时期著名的皇帝,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王国或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西汉初年,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实现思想上“大一统”。
(3)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部边疆遭到匈奴族进犯。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漠北之战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并西迁。
(4)通过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我们可判断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立,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
(1)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学说。
(3)匈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4)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