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宣城中学化学组 熊宗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初三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化学反应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中也学习了利用MnO2固体催化H2O2溶液分解制O2的实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以实验为中心的探究学习课,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想以此为契机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的分析猜想过程;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过程的实施与评价。
5 学习方法
以实验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6 探究流程
教师引导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7 教具准备
具支试管、注射器、橡皮塞、导气管、量筒、集气瓶、铁架台、酒精灯等;
活性炭、红砖粉(Fe2O3)、氧化铜粉末、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等。
8 探究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图片]炸药爆炸(图1)、金属锈蚀(图2)、溶洞形成(图3)2、[提问]:这些反应的发生所经历的时间一样吗?3、[引导]:也就是说,化学反应有快有慢,我们通常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描述一个反应进行的快慢。4、[播放图片]牛奶和方便面在不同温度下的保质期。5、[提问]:为什么不同温度下,食品的保质期会不一样呢?6、[引导]说明外界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7、[提出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以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为例来探究以上影响因素,先请同学进行大胆的猜想或假设。(预设因素:温度、催化剂、浓度、反应物的状态、固体表面积、溶液的酸碱度等等) 观看、思考学生回答观看、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举例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为探究实验做铺垫。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入正题
(各组设计方案)[引导讨论]:1、如何才能观察到一个反应发生的快慢?2、怎样去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3、如何去固定其他变量呢?4、怎样利用我们现有的仪器和设备,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来完成这个实验呢?请各组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用控制变量法(如固定其他因素,只改变温度)鼓励学生从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各种方案的特点。必要时可从以前做过的化学、物理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来提醒学生]建议各组在全班提出的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活动,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个性化。
[学生可能方案预设]:方案一:温度的影响(无催化剂)水浴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方案二:浓度的影响在相同的催化剂和温度下,考虑不同浓度的影响。方案三:不同催化剂的影响在相同浓度和温度下,考虑不同的催化剂(活性炭、氧化铜、氧化铁以及二氧化锰)的影响。方案四:…… ……[提示]:1、注意小组内的分工、合作。2、注意安全及某些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3、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指导]:个别指导与全体指导相结合。 学生分组实验: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入药品,收集一定体积的氧气。3、用秒表测出所需的时间。(提示学生从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出发设计实验) 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感受做科学实验的快乐。
[引导]:实验数据的评价与交流,得出结论 各组交流实验过程与结论,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师生共同小结 使用多元评价方式
[引导小结]:今天,我们探究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其实还有其他因素,如: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状态、溶液的酸碱度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究;另外,我们的实验装置也可以有所改进(举例)。 学生思考,观看,讨论 在这次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让学生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布置作业]:1、未完成实验的同学课后完成。2、能否使本次实验更完美些?课后思考探究。3、写出本次实验的收获与不足。 注重作业的延展性和探究性及自我评价的作用
9 板书设计
探究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2、学生思考,提出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相互交流,得出结果:
5、深入学习,改进实验。
10 课后反思:
引起兴趣
讨论总结
设问质疑、提出问题
确定主题
组织指导
互动交流
统筹规划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
实践体验
提取信息
感知问题
意义建构、回顾反思、内化迁移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