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22 17: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4、我要的是葫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理解“可爱、自言自语、奇怪”等词语的意思。
3、练习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4、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学习“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预习要求:借助拼音朗读生字和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葫芦的样子。
2、板书“葫芦”,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读好轻声。
3、大家知道葫芦是干什么用的吗?
教师相机介绍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以及葫芦文化,一边介绍一边出示相关的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故事。
板书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
5、学生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预设:
谁要的是葫芦?
他为什么只要葫芦?
结果他得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好生字字音,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拼读几遍。
(2)练习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
出示课文绿色通道中的11个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相机正音。
“葫芦”这两个字分下来读,都读第二声,但是合成词语的时候读轻声。
“藤”是后鼻音,引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邻”是前鼻音。
学生抽读生字卡片,练习朗读生字。
4、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生朗读,相机正音。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6、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内容:
谁要的是葫芦?
他要的是葫芦,其他的东西他要吗?比如葫芦的叶子,葫芦的藤?
结果他有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1、出示课本第66页第二题的两组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第一组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第二组句子: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2、学生自由读一读,体会每一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句子:
相同的地方:这两组句子的上下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地方:第一组句子上面一句是感叹句,第二组句子上面一句是反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语气要比下面一句话的语气更为强烈一些。
4、引导学生再读这两组句子,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强烈的语气。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这八个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怪”在书写时,要注意竖心旁的笔顺是点、点、竖。
“谢”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左中右三部件要写得非常紧凑,笔画之间要相互穿插。
“言”是独体字,第一横要写得长而平正,并且第一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等距的。
“邻”字的右耳旁要适当写大一些,使得这个字左右匀称。
3、教师示范书写“谢”这个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领。
4、学生进行描红和仿写,教师巡视,并且提示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展示学生书写作品,相机评价。
五、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种葫芦的人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2、抄写生字,把本课学到的8个生字加上拼音每个写四遍。

14、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本课的寓意,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要求: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为什么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的生字词,下面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2、出示这一课的词语,指生朗读,相机正音。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这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中的“一棵葫芦”和“小葫芦”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一样吗?
(2)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联系上下文弄明白“一棵葫芦”指的是长在地上的一整棵的葫芦植物,它包括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小葫芦”就是指葫芦上结的果实。(教师边说边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的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和小葫芦。)
(3)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这颗葫芦长得怎么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句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引导学生填空:( )的葫芦 ( )的小花 ( )的小葫芦
读一读这几个词组,体会这棵葫芦旺盛的生命力。
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并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5)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葫芦的生长过程
(6)长势如此喜人的葫芦,你们喜欢吗?如此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7)长得如此可爱的小葫芦每个人都很喜欢,当然,种葫芦的那个人也很喜欢。从哪里看出来那个人非常喜欢他长的小葫芦呢?
出示句子: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引导学生抓住“每天、看几次”等词语体会那个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8)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和满意之情。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好好的葫芦,叶子上却爬着一些蚜虫。这个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出示句子: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的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思考:这句话中的“盯”能不能换成“看”呢?
引导学生明白“盯”更能体现出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他看不见其他的东西,也不关心其他的东西。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自言自语”的意思。
种葫芦的人说了两次“快涨啊,快涨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说明什么?
种葫芦的人盼望葫芦快点儿长大,希望葫芦长得越大越好。
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读出种葫芦的人期待和盼望之情。
(3)过渡:种葫芦的人热切的盼望葫芦快点儿长大,希望葫芦长得越大越好。葫芦身上爬着一些蚜虫他也不关心,邻居劝她赶快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可是,这个种葫芦的人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出示一组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读一读这组句子,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明白这一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语气要比第二句更为强烈一些。
指导学生读一读这组句子,体会第一组句子强烈的语气。
(4)交流讨论:那个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因为他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他只要葫芦长得好好的,叶子怎么样与他无关。
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这样的想法对吗?叶子怎么样,真的与小葫芦无关吗?
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叶子的长势与小葫芦有很大的关系。
3、果然没过几天,这棵葫芦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颗葫芦怎么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讨论交流:
小葫芦怎么了?小葫芦慢慢的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的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因为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
(2)出示一组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学生读一读这三个句子,比较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相机指导:
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多的?不是,是慢慢的变多的。
小葫芦是不是一下子就变黄了?不是,是慢慢变黄的。
小葫芦是不是一下子同时都落了?也不是,是一个一个落下来的。
(3)教师小结: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是慢慢变多的,所以葫芦小葫芦也是慢慢的变黄的。小葫芦也不是一下子全部同时落下来的,而是一个一个落下来的,所以第三句中加上“慢慢的、一个一个”这两个词语,更加准确的写出了葫芦变化的过程。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句话,读出葫芦慢慢变化的过程。
三、总结课文,体会寓意
1、朗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葫芦也没有得到呢?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白: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眼睛里只有葫芦,不肯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叶子被牙虫吃光之后,就不能给葫芦输送营养,葫芦就只能慢慢的变黄,然后一个一个掉落,所以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
3、种葫芦的人最后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他的心情会怎样?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长一棵葫芦,他还会这样做吗?
4、教师小结:从种葫芦的人的身上,我们知道了事情都不是单个存在,他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情之间的联系。
四、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读一读课后第二题的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