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设计
彭州市军乐九年制学校 周玮
课题:
空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成分和各成分的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组成。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归纳谈论→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验探究
教学用品:
集气瓶、燃烧匙、烧杯、橡皮塞、导管、水槽、止水夹,酒精灯、药匙、火柴、塑料袋、红磷、木炭、蜡烛、蒸馏水
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三个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并逐步深入,但难度都不算太大。其中第一课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班级学生水平高低不齐,对于水平较高的班级可以放手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只起点拨和点评的作用;而另外的班级可适当删减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活动,由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师:{提出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被察觉但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最后汇报交流。学生代表上台演示
师;{小结,提出问题}
我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实验证明了空气的真实存在,那么空气中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呢?如果是混合而成的,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呢?
生:回顾生活经验和以往的科学知识、探究活动,汇报交流空气中已知的气体成分。
生:{小结}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师:{小结}为了探究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师:{播放多媒体}
引导学生观看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有关资料。
{过渡}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的结论,那么请前后的四位同学分为一组,利用我们准备好的实验用品,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得出有关空气成分的结论。
生:上台展示本组设计方案,各组交流讨论,得出较好的方案。
{交流后发现}用蜡烛,木炭作为可燃物进行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
师:适时点拨
生:猜想,分析,讨论后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
师:完善后的实验方案就是我们的课本实验2-1,接下来一起完成实验2-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可燃物选择红磷且红磷过量;装置不能漏气;等装置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集气瓶中预先留少量水。
师:演示实验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结合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前面所学内容分析并得出结论。
生:观察,描述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多种结论。
师:{小结}
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资料}
空气成分的发现
{讲解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氧气或二氧化碳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它们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比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氮气N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一些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实例。
生:举例。
师生:共同评价。
师: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练习设计:
1.通过上网、翻阅资料等途径了解空气各成分的用途及空气污染。
2.课后习题1、2、3、4。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探究。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相互交流与借鉴,体验合作式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能够把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生活实际中的现象相联系,通过自己的实验方案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这样所得的知识远比“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掌握,但是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建议酌情进行处理。另外,学生活动时间上的掌控不是很好,所以后面一部分内容有点赶时间,今后在这方面还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