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江西省赣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江西省赣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12-07 20: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说 课 (第一课时)
江西省定南第二中学 袁永胜
一、说教材分析
1、说《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的基础上.将这些物理量引入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对巩固和强化“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理解和应用、简化化学计算题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这节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属于化学计算训练课,其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它应是一堂知识综合应用、思维方式培养、解题技巧训练的融合课,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解题的基本要领——有理有据、推理严密、简洁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懂得解题的重心与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从中形成解题技巧。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应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
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的理解。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综合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和分析审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和分析审题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我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①引导法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法.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领域和最高发展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引导学生阅读自学、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及引导归纳小结.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由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切入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学生初中学过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多媒体展示)引导、分析、迁移到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多媒体展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阅读自学,练习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自学课本P18页例1,引导学生自学后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接着练习检查自学效果(展示练习1、2)。由学生代表演板解题过程,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评和纠正,并规范解题步骤(四步骤)。
3、点拔诱导,研究一题多解及解题中应注意的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自学课本P18页例2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例2中问题2有无其它解法?),让学生思考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一题多解的办法及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2点)
4、迁移应用、巩固达标
学生独立完成两道课堂练习,可促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应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反思与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纳入应有的认知结构。再次指出:①计算原理②解题步骤规范化③注意事项(上下单位一致,左右相当)
6、布置课外作业
教材P80页计算题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设计]第三节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
一、原理 点燃
例如: H2 + Cl2 ======== 2HCl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1 ∶ 1 ∶ 2
扩大NA倍: 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1mol ∶ 1 mol ∶ 2 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系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三、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