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主干知识】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
3.地位: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4.影响
(1)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 ,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
(2)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深度点拨]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
[深度点拨]
1.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政治运动对文艺的冲击所造成的破坏非常巨大,尤其是十年“文革”中,许多文艺界、学术界的代表人物遭到批斗或被下放到农场改造,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文革”证明“双百”方针不应是一个暂时性的,而应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政策。
[深度点拨]
“双百”方针≠自由化方针
“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但是,“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在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和恢复
【主干知识】
(一)遭遇挫折
1.原因:受 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2.表现
(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许多知识分子及学术观点被错误地批判。
(2)“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再遭重创:文艺界“百花凋零”,八个“样板戏”长期独占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止。
(二)重新恢复
1.“双百”方针重新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把“双百”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文学艺术的春天
(1)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学术和科技上:学术和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摆脱了“ ”的僵化思想束缚,提出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重点精讲]
1.“双百”方针遭遇曲折的原因。
(1)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将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
(2)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
(3)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无法实现民主化。
(4)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2.实践“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的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易混易错]
新中国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异同。
(1)不同点:
①背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急剧变化,适应封建社会的产物,今天的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产物。
②目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为发展新兴的封建经济而出现的争鸣,今天的百家争鸣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结果: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百家争鸣带来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相同点:都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归纳总结]
“双百”方针在遭遇挫折和恢复后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表明,只有坚决贯彻落实“双百”方针才能够推动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中案——合作探究·突破重难
探究点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材料一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二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12月21日,毛泽东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均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结合材料探究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探究分析材料二的史实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探究点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材料一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材料二 刘雪松在《断肠草》后记中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要出一部长篇小说不容易,作家不愿意写,也不敢去写。动辄给你扣上三反分子的帽子,动辄把你的劳动成果划入毒草之列,写书成了‘罪恶活动’谁敢去写?自然那年代文艺界就仅能一花独放,……演独角戏了。可读的小说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思考:(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话是否符合事实?请说明理由。
(2)刘雪松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点三“双百”方针的恢复
材料: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思考:材料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课后案——应用拓展·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959年,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盛况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B.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2.1965年6月,时任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科教兴国”战略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4.毛泽东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双百”方针 B.不利于文艺繁荣
C.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D.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5.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纳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1958年他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到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肯定了马寅初的人口主张,认为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对马寅初人口思想及对其评价认识正确的是( )
A.该思想的提出是学术界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该思想的提出不利于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
C.前者否定该思想是因为它超越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后者肯定该思想得益于思想解放、纠正了“左”倾路线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7.爷爷说:“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8.邮票是浓缩的历史。右图是标题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系列邮票中的一张。这张邮票发行时( )
A.我国正处于过渡时期
B.三大改造刚刚完成
C.“双百”方针刚刚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涉
9.“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10.新时期我国理论界能够提出许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见解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拨乱反正,平反了冤假错案
B.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
C.“三下乡”活动的开展
D.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11.法国综合性日报《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描述道:在某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国庆节期间,有各种穿着的中国人……有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该文最有可能描写的是我国国庆( )
A.1周年 B.10周年 C.20周年 D.30周年
12.医务人员小陈经常参加“三下乡”活动,她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应不早于( )
A.1990年 B.1993年 C.1996年 D.1999年
解析:中国的“三下乡”活动开始于1996年。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陆定一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5月)
材料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批评工作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现在的批评,有的令人害怕,应当纠正……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摘编自陆定一在关于知识分子
问题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回答陆定一的讲话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的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对批评工作来说,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是否走过弯路。表现在哪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文化大革命”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第29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
客观规律、反右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
课中案——合作探究·突破重难
探究点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提示:(1)“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探究点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答案:(1)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理由: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挫折。
(2) 说明:“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并被恣意篡改和歪曲;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艺成就和文艺队伍被全盘否定;文化界知名人士被打倒;中外优秀作品被查封;优秀传统剧种被停演,等等。
探究点三“双百”方针的恢复
答案:现象: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步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原因:“文革”结束,春回大地,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
课后案——应用拓展·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解析:“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
答案:C
2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65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可判断,选择A项。
答案:A
3.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是鼓励在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不同阶级利益代表所提出的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要求,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材料中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世界观,这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答案:D
5.解析:A项贯彻的应是“百家争鸣”的方针;马寅初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经济建设,B、C两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左”倾路线得到纠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故而促使马寅初的人口主张重新得到重视和肯定。D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而受到错误批判,使“双百”方针的贯彻遭遇挫折。
答案:D
7.解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文艺工作遭受严重打击,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答案:C
8.解析:邮票的画面是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剧照。《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推出的八个“样板戏”之一,该系列邮票的标题是“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据此可推断这张邮票发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B
11.解析:“有各种穿着的中国人”“夫妻……手挽手散步”“知识分子的信心”,这些现象只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2.解析:中国的“三下乡”活动开始于1996年。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走过弯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人士被错误批判,政治批判扩大到多个学术领域,一些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大批文化人士受到批斗,甚至被迫害致死,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戏剧被勒令停演,1965年前拍摄的电影几乎都被认为有问题而停止上映,大批文化工作者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
14.参考答案:(1)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格局。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迫害,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