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课件(3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课件(38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2 20:5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null
第16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Cold War)。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双方唇枪舌剑,互有攻守,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让我们翻开战后初期的历史篇章,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德国柏林墙(Berlin Wall)
  二战以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实行军事管制。1949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德国西部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德国东部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1948年底,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61年8月12日夜,东德对西柏林边界实行封锁,架设铁丝网。到9月,高约3.5米的水泥石头墙开工建设。到1989年10月,形成全长近154千米的环绕西柏林的围墙。
  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标志,是美苏冷战对抗的产物,德国由此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
1949年《开国大典》油画 (董希文 绘)
  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战后欧亚两洲陆续建立起11个人民民主国家,后又扩展到拉丁美洲(古巴)。加上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战后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战后世界形势的一个巨大变化,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简表
毛泽东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金日成
1948年9月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胡志明
1945年9月
越南民主共和国(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皮克
1949年10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哥特瓦尔德
1948年5月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共和国(The Czechoslovakia People's Republic)
乔治乌-德治
1947年12月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Romania)
季米特洛夫
1946年9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ulgaria)
拉科西
1946年2月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The Hungarian People's Republic)
霍查
1946年1月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lbania)
铁托
1945年11月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The Federal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
贝鲁特
1944年7月
波兰人民共和国(The Polish People's Republic)





主要领导人
建立时间
地  区  和  国  家  名  称



















1921年7月11日 外蒙古宣布独立
1946年1月15日 中国国民党政府承认
1949年10月16日 与中国建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
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美军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
  战后初期,面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以“遏制”(实质是称霸)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所谓“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政策。
null
null
“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目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COLD WAR)的含义:
是指二战后(1947---1991)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斯大林
材料二: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它把苏联视为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2.美苏之间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日益加剧。
战后初期美苏力量对比:
经 济 军 事 政 治
美国 工业产量占53.4%
出口贸易占32.4%
黄金储备占74.5% 武装部队1200多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原子弹
控制操纵联合国
苏联 相对较弱 拥有最强大的陆军
在1945年五月时苏联武装力量总人数为1136.5万人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控制了东欧地区
势均力敌
3.二战刚刚结束,包括美苏两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4.美苏实力相对均衡,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丘吉尔前往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和平砥柱”演说
  美苏两国领导人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美苏两间的冲突与对抗。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反苏反共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
哈里· ·杜鲁门
S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铁幕”实际上是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所谓“高压控制”。所以丘吉尔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铁幕演说”是美国统治当局借丘吉尔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因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打响了“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下。”
    ——丘吉尔《和平砥柱》
主张(实质):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冷战信号的发出——“铁幕”演说
第16课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背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2、含义;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以遏制共产主义。
3、序幕;
“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主张:反苏反共
4、表现;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1)内容:领导“自由世界”、“授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
2)实质: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

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1949年4月4日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
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3)两大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冷战”演说
  美国是“冷战”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政府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且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标志着“冷战”正式爆发
null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1947年4月5日杜鲁门的一次演讲
思考
1.“自由国家”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3.杜鲁门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指资本主义国家
2.美国的主要矛头指向什么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称霸世界
(一)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冷战的表现
华盛顿的“和平鸽”(苏联冷战宣传漫画)
  美国鉴于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杜鲁门主义提出背景)而形成的“杜鲁门主义”,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同时也是美国全球扩张野心的体现。1990年11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第二次首脑会议宣告结束,“冷战”历时40余年。
  杜鲁门主义实质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
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
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政治表现
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George Catlett Marshall
1880.12.31~1959.10.16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美国国务卿
保护下的脆弱的西欧经济
“夹板”(即马歇尔计划)
经济表现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资料回放】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将得到美国政府的
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
1.背景:
①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难
②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西欧资产阶级的统治
2.目的:
控制西欧 对抗苏联 称霸世界
3.客观作用:
恢复西欧经济,稳定政局
冷战的表现
null
null

马歇尔计划
在漫画中,马歇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成长的支柱。
  图片中的“夹板”和“小树”分别代表什么?

null
null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学说,正式提出援助西欧(英、法、意、联邦德国为其重点)的“欧洲复兴计划”(官方名称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即为“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这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冷战”的发展。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北大西洋公约》签约会场
  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简称北约。8月24日,公约生效,北约正式成立,也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军事表现
null
null
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时间:

地点:

国家:

标志:

性质:
1949年8月
美国华盛顿
以美国为首的12个
西方国家
《北大西洋公约》
的签订
军事政治集团
冷战的表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总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洲首都”)
  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机构,为北约制定军事战略。实际上是把美国的军事战略作为各成员国军事活动基本原则,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经过5次扩大,北约已形成了拥有26个成员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历次扩充示意图
null
null
时间:

地点:

国家:

标志:

目的:
1955年5月
波兰华沙
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国
《华沙条约》的
签订
华约的建立
对抗北约组织
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
  1955年5月11日至14日,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为“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 Organization)。1991年7月1日,“华约”正式解体。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北约 VS 华约
null
null
苏 联
波 兰
民德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联邦德国
奥地利
瑞士
瑞 典
芬 兰
法 国
意 大 利
土 耳 其
西 班 牙
希 腊
丹麦
英 国
冰岛
挪 威
荷兰
比利时
葡萄牙
爱尔兰
阿尔巴尼亚
中立国
北约成员国
华约成员国
北约成员国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标志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华约总部所在地莫斯科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示意图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表现为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经济上割据。这两极格局的形成,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华约)
1)1949年4月4日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
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3)两大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5、德国的分裂

1949年德国分裂:西德和东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6、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null
东部:
苏联占领区
西南部:
美国占领区
西北部:
法国占领区
西部:
英国占领区
5、德国的分裂
通过飞机将援助物资空运到西柏林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二战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1989年11月9日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
柏林墙——世界上最大的涂鸦
null
null
修建柏林墙(1961年)
拆毁柏林墙(1989年)
1991年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和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以独立国家首脑身份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将停止存在。由俄罗斯代替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
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6、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飘扬69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1991年12月25日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将核按钮权力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45分,俄罗斯联邦国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从法律上终止苏联的存在。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正式解体。
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
苏联解体含义
① 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② 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③ 加盟共和国都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转变;
④ 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
① 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② 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
  南斯拉夫的分裂);
③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
  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④ 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打击,使得社会主义运动
  面临更大的困难。
学习测评
1.“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的建立
2.下列对“冷战”政策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反对苏联
 B.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C.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D.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手段包围苏联
3.美国推行“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欧共体成立 D.北约建立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哪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
 A.苏联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B
C
A
D
5.什么是“冷战”政策?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6.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哪些表现?
 你对当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有何认识?
  答:“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
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根本目的是为了拖垮苏联,并进而称霸全球。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面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和社会主义日益增
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政治方面: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方面: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实际运用;
  军事方面: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继而把“冷
战”推向高潮。
  认识:①历史进入到21世纪,美国依然依靠它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行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霸权主义是世界不安宁的主要根源;②唯有反对霸权主
义,才能维护世界和平;③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增强综合国
力,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