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漫漫( ) 装饰( ) 舵手( ) 谎言(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霜风:
漫漫:
装饰:
舵手:
谎言:
【走进诗歌】
《月夜》
3.《月夜》写作背景:
4.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5.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这些事物中又读到什么?
《萧红墓畔口占》
6.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请品味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第①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第②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第③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第④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7.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màn màn zhuānɡ shì duò huǎnɡ
2.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3.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4.霜风、月光、一株顶高的树,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
5.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6.(1)“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3)“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7.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
3*《短诗五首》当堂达标题(一)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舵手( ) 房舍( ) 装饰( ) 墓畔( ) 霜风( )
2.下列各组书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霜风 一株 并排立着 B.墓畔 繁多 长夜漫漫
C.卧听 寂漠 郊原如海 D.舵手 装饰 房舍如舟
3.常识填空。
(1)《月夜》,作者______,原名_______。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2)《萧红墓畔口占》作者 ,原名 ,是20世纪30年代 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名作是《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通过写霜风、月光,创设了一个凄冷的恶劣环境。
B.三四两句是写“我”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决不依附别人而生存。
C.诗暗示出面对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我”要不屈不挠,保持独立的个性。
D.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蕴含人生的哲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5.标出本诗的韵脚,体会其音韵的婉转。这首诗主要押______韵。
6.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一种肝肠寸断之感。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7.如果说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象征手法,那么请写出下列短语各象征了什么。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8.本首诗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为背景意象,一为主体意象;请分别找出来,并任选一个背景意象,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背景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诗中任选一节,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参考答案:
1.duò shè shì pàn shuānɡ
2.C
3.(1)沈尹默 君默(2)戴望舒 戴梦欧 现代派 雨巷
4.C
5.ɑnɡ
6.B(肝肠寸断不准确)
7.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8.背景意象:雨巷 油纸伞 丁香 篱墙
主体意象:我 姑娘
作用: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
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感受到哀怨,凄凉的氛围。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是愁情郁结的象征。
9.示例:如诗的第二节,诗人用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美。
3*《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教学重点:
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学生: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课前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部数千行的长诗可以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一首几行的小诗可以放着永恒的艺术光彩,文学史的发展不乏这样的事实。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首短诗,感受短诗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投放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漫漫(màn màn) 装饰(zhuānɡ shì) 舵手(duò) 谎言(huǎnɡ)
2.解释重点词语。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四、诗歌赏析
(一)《月夜》
1.了解作者
(1)学生介绍自学成果。
(2)师生共同明确: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3)朗读指导:
总计四句,一、二句均为七字,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者觉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之间分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二”的音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旧体诗的“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常规。
(3)指读、齐读。
4.感知诗歌。
(1)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
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5.探究
(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霜风、月光、一株顶高的树,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
(2)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这些事物中又读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写作背景: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6.小结:诗中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二)《萧红墓畔口占》
1.引入语:《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现在我们学习这首诗。
2.介绍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3.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她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4.释题目: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5.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到了1944年,诗人前来凭吊萧红墓。
6.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7.品析诗歌
分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1)诗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别指谁?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我”指作者,“你”指萧红;萧红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为什么要“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萧红的墓前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表达对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缅怀之情。
(3)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请品味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①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第②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第③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第④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
(5)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五、拓展延伸
1.说说两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此外,这首诗篇的层次分明,结构和谐,外在的平和与内在的情感张力互相支撑,时间的连续展开,心情的慢慢沉郁,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在空旷的世界中相互呼应。
六、达标测试
完成当堂达标题(一)
七、布置作业
1.预习剩下三首诗歌。
2.完成配套练习题。
板书设计:
3短诗五首
月夜
沈尹默
意象——烘托——主旨
与树并立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课件21张PPT。3* 短诗五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读准字音漫漫( ) 装饰( )
舵手( ) 谎言( )màn màn shì
duò huǎnɡ解释词语【霜风】
【漫漫】
【装饰】
【舵手】
【谎言】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骗人的话;假话。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作者简介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朗读指导 一、二句均为七字,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者觉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之间分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二”的音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旧体诗的“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常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感知诗歌 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赏析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霜风、月光、一株顶高的树,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 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这些事物中又读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写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她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1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解释题目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到了1944年,诗人前来凭吊萧红墓。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合作探究(1)诗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别指谁?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我”指作者,“你”指萧红;萧红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为什么要“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萧红的墓前放一束“红山茶”?表达对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缅怀之情。品味语言第①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第②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第③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第④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说说两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此外,这首诗篇的层次分明,结构和谐,外在的平和与内在的情感张力互相支撑,时间的连续展开,心情的慢慢沉郁,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在空旷的世界中相互呼应。谢 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