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23 11: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测试(五)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①忧郁( ) ②怂恿( ) ③懒惰( )
④羞怯( ) ⑤温驯( ) ⑥禁锢(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①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xiāo hào( )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②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chéng jiè( )。
③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bǔ rǔ( )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④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pú fú( )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家伙畏罪潜逃,今天自己送上门来,岂不是飞蛾投火。
B.我请求他们没看完我写的故事之前,别轻率地先下断语。
C.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了,大家才消除了对他的误会。
D.这个敌军将领神采奕奕,正拿着皮鞭追打着一名抓来的壮丁。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阳江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
(把“阳江市教育局”调整到“为了”之前)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
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个,构成排比。(4分)
?从动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了勤劳的可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有收获。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选自清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创作的文言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解释加点的字。(3分)
(1)缀行甚远(  ) (2)意暇甚(  )
(3)乃悟前狼假寐(  )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2分)
译文: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分)
译文: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记录的多为鬼狐的故事。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 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12分)
虫鸟之智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三,南宋洪迈著)
【注释】①俦:同类。②媒:媒子,指用作诱饵的竹鸡。③罔:同“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闻者,随声必至 / 去后乃至
B. 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 有时见日
C.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 / 于我如浮云
D.村民结绳为环 / 为人谋而不忠乎
1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
译文:

13、文中提到的虫鸟为什么会那么轻易被捉?(2分)


(三)阅读《猫》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3只流浪猫却又收留了它是因为有对弱小生命的关爱的思想。
B. 大家都不喜欢这只猫,并且看到那猫经常对着鸟笼凝望,都认为是这猫咬死了鸟。
C. “我”看见了猫嘴里在吃着那只鸟的腿,非常生气,就拿棍子追打猫。
D. 选文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15、对“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1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4分)


(四)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16分)
景山养鸟
宋志强
①景山将这两只小鸟掏回来时,它们翅膀上的大翎子都快长齐了。景山知道,这种鸟喂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振翅飞翔了。景山上山逮蚂蚱喂它们,小鸟的羽毛很快就长丰满了。
  ②这天,景山把鸟笼挂在室外晾衣绳上,突然发现两只大麻雀“叽叽喳喳”地一个劲在鸟笼跟前飞。小鸟也在鸟笼里“叽叽”地叫着。他躲到一边偷偷地看。那两只大麻雀嘴里含着食,竟双双落在鸟笼上,探着头喂笼里的小鸟。两只小鸟“叽叽”地叫着,抖动着双翅,非常准确地把大麻雀嘴里的食接在自己的口中。景山高兴极了,这一定是它的爸爸妈妈!奇怪的是,它们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孩子的呢?
  ③过了几天,景山突然想:我为啥不把它们也逮住呢?让它们和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④于是景山打开鸟笼门,把鸟笼在绳子上挂好,自己远远地躲在一边寻找机会。大麻雀飞来了,它们绕着鸟笼来回飞了四五圈儿,才“喳喳”叫着落在鸟笼上,把头探进鸟笼里,喂完小鸟又“叽叽”地飞走了。不一会儿,大麻雀又飞回来了。它们绕着鸟笼飞来飞去。确信四周并无危险时,便双双落在鸟笼上。其中一只恰好落在鸟笼门边。那只大麻雀将头探进门看看,能进去!它晃动着它的小脑袋,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一蹦,便跳进了鸟笼里。景山看得真切,一口气跑到鸟笼跟前。那只跳进鸟笼的大麻雀登时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能找到出口?它惊叫着,在鸟笼里上下前后没命般地乱飞,身上的羽毛落下来好多。两只小鸟也吓得一个劲乱叫着,缩在笼子角落里。景山好容易捉住那只大麻雀。那麻雀扭过脑袋,在他手上死命地啄了几口。他忍住疼,“噌噌噌”几下就把它翅膀上的翎毛拔下来十来根。大麻雀浑身痛得直哆嗦,叫声也变得凄惨极了。它被放回鸟笼里,仍然惊魂未定。每过一会儿,它就在笼子里瞎撞一气,直到它张开小嘴,喘息不止。半天没有停息。
  ⑤爸爸看到了,说:“放了它吧。大麻雀是养不活的。”景山问:“为啥养不活?”爸爸说:“这种鸟,气劲可大呢!你抓住它,它会气得不吃一口东西。过不了两天,就会因为饥饿而死去。”景山不吱声了。他蹲在鸟笼跟前,心情复杂地看着那只大麻雀,心里说:“你可不能死啊!你要死了,我可就……”
  ⑥然而,过了四五天,景山非但没见大麻雀死,反而还看见它叼着扔进鸟笼里的蚂蚱喂小鸟呢。他高兴得一蹦老高。每天放学后,就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便忙着上山逮蚂蚱。
  ⑦景山的小鸟长得很快。它们已经完全像个大鸟了。大麻雀也不再喂它们,它们自己会进食了。
  ⑧星期天,景山把三只鸟都放出来。鸟笼里积了好多鸟粪——他要给鸟打扫打扫家了。清完鸟笼,他正准备把它们捉回去,突然发现大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用嘴、双翅往门口轰那两只小鸟。景山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那只大麻雀把两只小鸟连引带赶地轰到门口,然后扬着头,“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好像是和两个孩子说什么,然后使劲往前一跳,展开双翅就飞。它的翅膀让景山拔去后,还没有完全长出来,它怎么能飞起来呢?但它似乎不甘心的样子,又一连跳了几次,然而每次都重重地摔在地上……
  ⑨从这天起,那只大麻雀似乎得了病似的,整天团缩在那里,一口东西也不吃。有时小鸟从它的身上滚过去,它也懒得动一下。
  ⑩过了没几天,大麻雀死了。它是绝食而死的……
⑾从此,景山发誓再也不养鸟了。
17、根据故事内容,以景山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情节 事件
开端 景山掏小麻雀回家养。
发展 ⑴
高潮 ⑵
结局 景山发誓再也不养鸟了。
18、请结合上下文,续写省略号里所省略的内容,以表达景山此时的复杂心情。(3分)
他蹲在鸟笼跟前,心情复杂地看着那只大麻雀,心里说:“你可不能死啊!你要死了,我可就……”
我可就


19、本文最后说:“从此,景山发誓再也不养鸟了。”请说说他“永不养鸟”的原因。(4分)


20、“爸爸”在文章中出现有什么作用?(5分)


三、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那一天,它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经历……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其实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会因它的独特性被标注在时光的日历上,它注定了我们是谁,你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以“那一天”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注意突出中心。②字数不少于500字。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测试(五)答案
大题 小题 分值 答案(评分标准)
一、 积累与运用 24分 1 6 ①郁:yù ②怂:sǒng ③惰:duò ④怯:qiè ⑤驯:xùn ⑥锢:gù(每处1分,共6分)
2 4 (1)消耗 (2)惩戒 (3)哺乳 (4)匍匐(每处1分,共4分,每错1字扣1分,只扣该处。)
3 3 D(神采奕奕:精神旺盛,容貌焕发。 是褒义词,用在这里不同,可改为“咬牙切齿”。 B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A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B断语:作结论的话;断定的话。原委:事情的始末。引申为原因;缘由。)
4 3 B(应该在最后加上“活动”。)
5 4 【示例】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顽强的力量。
二、 阅读理解 46分课外文言文译文 6 2 蒲松龄 聊斋志异
7 3 (1)缀:连接,紧跟 (2)暇:从容,悠闲 (3)寐:睡觉
8 4 (1)屠夫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关键词“洞”1分,整体1分。) (2)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
9 3 C(“主要通过心理描写”错)
10 3 A(至:到。A见:看见/出现。B.攻克/下达;C.于:在/对,对于;D.为:做,做成/替。)
11 3 闭目飞入城 / 直前欲斗 / 而罔已起 / 无得脱者
12 4 麂在草莽中行走,害怕人们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顺着一条路(往前走),不管路的远近。(每一分句1分,意对即可)
13 3 文中的虫鸟都有固定的习惯,猎人就是利用他们的习惯来设定陷阱捉拿它们。
14 3 C(原文是“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15 3 B
16 4 因为“我”认为是“我”把第三只猫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17 4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也可以。 ⑴发现大麻雀在鸟笼边喂小麻雀,设计把一只抓住困在鸟笼里。(2分) ⑵看到大麻雀努力要飞走却不成功而最后绝食而死。(2分)
18 4 示例:太难受,太对不住你了,我只是想让小鸟和你能生活在一起啊!(表达出难受、对不起、背离了初衷、负疚等符合上下文情境的情感皆可,因为“心情复杂”的审题要求,故应表达出两种或以上的情感。)
19 4 永不养鸟的原因:做了恶行,囚禁了大麻雀的孩子,“拔下”了大麻雀的翎毛,禁锢了大麻雀的自由,直接导致了大麻雀的死亡。文章表现了因自己的过失,让大麻雀死去的难过、愧疚之情。
20 5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发了下文景山的担忧。 ②使文章有波折(波澜):大麻雀按“常理”会死,却意外的活了下来。 ③突出了“母爱”的伟大,赞美了大麻雀的母性和坚强的生存意志。 ④与下文大麻雀“绝食而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每点1分,4点都答到给5分。
【译文】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麋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三、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那一天,它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经历……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其实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会因它的独特性被标注在时光的日历上,它注定了我们是谁,你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以“那一天”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注意突出中心。②字数不少于500字。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