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

文档属性

名称 乙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12-16 14: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高一年级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
玉环县楚门中学(317605) 张礼聪 [1]
引言:
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的变化,改变了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使得乙酸内容的教学,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上变为两个不同的层次设置,如何把握教材的目标层次要求进行设计教学,对《化学2》中有机化学部分内容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设计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苏教版)为基础,参考和比较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简称鲁科版)教材,对《化学2》乙酸内容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
1.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乙酸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因此,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以生活化现象为主线,以生活情景和现象为支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2.教材分析
2.1课标要求分析
从内容标准上看,乙酸内容的知识目标层面看要求不高——只要求知道乙酸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主要性质。从新课程教材的体系编排来看,《化学2》只把乙酸作为一种常见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认识,并没有上升到对羧酸这一类物质的认识要求。因此,不必对羧基这一官能团包含的性质进行系统、全面的展开作过多的拓展。因为必修化学针对的是高中所有毕业生,它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上属于“基础”和“共性”,是每一位学生高种毕业所达到的基本化学素养要求。但是,在教学是要有所适当地为选修模块留有支点,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2.2教学内容分析
2.2.1内容背景分析
从乙酸教学内容主题归属的上看,三个版本教材提法有一定差异,但是从内容的章节背景上看,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均以日常生活中饮食作为背景(内容归属见表1)。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化学知识的热情,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健康之间的意义。
表1:不同版本乙酸内容的章节归属
教材 《化学2》 章或专题 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
苏教版 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二节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鲁科版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2.2.2 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学内容上看,三个版本教材的乙酸内容,均以课标“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为内容标准,均把乙酸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之一来认识,并没有提及羧酸类物质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见图1)。从乙酸知识技能目标上看总体要求相对较低,只限于对乙酸的认识,属于高中有机内容学习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主,定位教学目标,避免目标过高给学生学习兴趣泼冷水。
3.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与初中的衔接上看,初中《科学》九年级上探索酸的性质中,简单介绍过醋具酸性,并且在相应的活动中探索了醋与酸碱指示剂的显色反应;在物质类别上,同册教材提及化合物分为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因此学生对乙酸(醋酸)的认知水平上知道其具有酸性,在物质类别上知道属于有机化合物。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看,学生对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困难在于乙酸与乙醇发生的酯化反应这一性质和酯化反应实验操作的认识上。对乙酸内容中酸性的学习,学生可能的学习策略是通过实验检验乙酸的酸性;对乙酸的酯化反应,可能的学习策略是假设、讨论、阅读、聆听和实验探索方式为主。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乙酸的组成并认识羧基结构;能说出乙酸的物理性质;以乙酸能使石蕊变红、PH<7、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褪色、碳酸溶液产生气泡,认识其酸性;通过乙酸和乙醇反应实验,了解酯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食醋的回忆,描述乙酸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验证方式,探究乙酸的酸性;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加强乙酸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乙酸性质知识的应用;通过讨论猜想—实验展示—讨论假说,理解乙酸与乙醇反应,体验有机物相互转化思想;通过实验后的“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厨艺中的化学知识等生活中化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和社会价值,养成体验“生活化学和化学”的乐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乙酸乙醇的酯化反应
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重难点突破: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在学生已有酸性知识的认知基础上,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通过对“厨艺中的化学知识”的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以“你对实验还有哪些疑问?”养成学生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6.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针对学案做好预习工作;
教师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教学媒体课件等;
7.教学设计主要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联想和归纳】(展示一幅超市货架画面)生活小知识:食醋是一种常用的厨房调味剂,你知道它的主要成分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发言,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观察和思考】乙酸有色吗?乙酸都是液态吗? 学生观察乙酸溶液、冰醋酸,形成对乙酸性质的纵横联系。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的认知偏差,形成对乙酸物理性质的正确认识。
【乙酸的分子结构】上节课我们通过乙醇的学习,知道乙醇能被氧化为乙醛,乙醛能被继续氧化为乙酸,那么乙酸的化学式如何书写,结构怎样呢?【分子结构介绍】展示并讲解乙酸的分子结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乙酸结构) 学生回答乙酸的化学式。 联系上节知识,引入分子结构教学。对乙酸结构进行直观化处理。
【活动与探究】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探究乙酸的酸性。形成方案:方案1:滴加石蕊试剂方案2:用PH试纸测PH方案3: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方案4:用碳酸钠溶液 学生汇报各自设计方案,相互补充,进行实验探究。 利用学案实验方案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构建乙酸的酸性。
【问题与讨论】结合所学前面乙醇知识,猜想乙酸酸性的原因。【结论归因】乙酸酸性是因为乙酸羧基中“与众不同的氢”电离所致。 学生讨论酸性的可能原因是羧基上的氢电离所致。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选修模块羧酸教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支点。
【问题与应用】请你例举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乙酸酸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事例。【生活中的化学】生活小窍门:生活中烧水的电水壶或热水瓶使用时间较长,内壁常有一些看起来较脏的水垢,其成分主要是CaCO3和Mg(OH)2,我们可以用食醋除去。(观看清洗水垢视频)【练一练】在学案中书写上述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举例:清除水垢、鸡蛋上刻字、醋熏法杀菌等。观看教师自拍视频(乙酸洗涤电水壶中的水垢)。书写方程式(学生板演) 通过熟悉的事例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化学联系起来,养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强化乙酸性质和方程式的教学。
【思维拓展】通过上述化学反应发生的本质,你还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反应发生的实质,得出乙酸酸性强于碳酸。 关注学生能力提升,透视反应规律。
【生活化情境过渡】厨艺中的化学:烧鱼时放点料酒和醋,烧起来的鱼特别的香。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交流与讨论,猜想多种可能(增加酒香味、去腥味、生成一种有香味的新物质等)。 培养学生勤于对生活现象本质的思考意识和大胆地假设猜想的习惯。
【活动与探究】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问题与讨论】酯化反应反应时,脱水可能有几种方式?(播放酯化可能脱水方式视频,简单介绍检验脱水方式的科学原理)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形成两种可能的假说。 通过对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断键”原理探讨,为有机化学模块学习“开启适度的窗口”。
【困惑与对话】通过上面老师的演示实验,我们知道了乙酸与乙醇的能发生酯化反应,大家对刚才老师的实验过程还有什么困惑吗? 学生提问,反馈实验观察中的疑问和对实验本身存在一些困惑。如加药品为什么乙醇—浓硫酸—冰醋酸?为什么加碎瓷片?为什么用碳酸钠?等。 解决实验教学的细节问题,了解和解决学生实验观察中的疑问,培养学生观测方法和随时记录问题的习惯。
【思考与拓展】俗话说“酒是陈年的香”,为什么生活中说酒越陈越香?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回去查相关的资料,用化学原理解决这一生活问题。 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一个发展的机会。给学生创设对化学知识需求的启动力。
【小结】展示乙酸的结构式,小结乙酸的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对比与提升】乙醇中有“羟基”,乙酸中也有“羟基”,但乙醇和乙酸性质差异较大,原因是在那里?(羰基对羟基产生影响,或者说是羧基决定了乙酸的性质? 学生对本节学习核心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可能的结论。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官能团”知识的学习提升。
8.板书设计
【反思与探讨】
设计后思考:生活化设计不只是一种生活情景的常设,它更多的是蕴涵一种通过生活现象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提炼化学本质的教学内涵。
教后讨论: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教学的难点,以生活化问题出发解决了难点的引入。但是,酯化反应中有关实验的细节问题如何在课堂落实?这可能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困惑。本教学设计采用先实验解决乙酸、乙醇的反应事实,然后,以“大家对刚才老师的实验过程还有什么困惑吗?”学生提问的形式,解决学生对酯化实验中装置、药品用量、药品装入次序等疑问。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9-72/262
[2]王磊主编.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86-198
[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71-175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化学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7-68
[5]王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化学2》.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9-81
[6]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化学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8-69
图1 乙酸的教学内容
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的结构
乙酸的性质
乙酸的酸性
酯化反应
乙酸
乙酸在生活中应用
乙酸乙酯
乙酸
乙酸
乙酸
酯化反应
乙酸的酸性
乙酸的化学性质
乙酸的分子结构
乙酸的物理性质
PAGE
6
^1 张礼聪:Tel:13566840482;E—mail: laoshi20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