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苏教版化学必修1《氯气的性质》创新教学设计
台州市路桥区 新桥中学(318055) 吴育民
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如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呢?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倡导质疑讨论的学习方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树立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化学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意识。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化学老师应该去思考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大胆的改革。现以《氯气的性质》的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作法。
一、教学背景
(1)设计背景:《氯气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专题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教材介绍了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氯气与金属铁、非金属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氯气与碱---氢氧化钙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以“活动探究”的形式给出,并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情况,引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教材中把氯气的性质与氯水的性质分开,在先介绍氯气与铁、碱的反应后再介绍氯水的性质,我想教材这样呈现,不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认识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遵循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前提下,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重新设计了《氯气的性质》的教学方案,以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2)学情背景: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设计一些简单实验方案,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我想我们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具有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教法分析
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教和学的内容,关键要看作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如何理解和实施,这就是一种教学理念问题。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
(1)、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新课程倡导的是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即“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本节课正围绕这一理念来进行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情景的引入能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教学中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3)、整和核心知识、提高教学实效。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打破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教材核心内容进行整和,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改变原来只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
(4)、根据新教材编排,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我们要淡化过去教材中“族”概念,打破过去教学中: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而推出产物。这些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这样一个教学指导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通过问题探究、实验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氯水的成分
2、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3、通过探究氯气与铁、铜、与水的反应,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与一般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
3、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
2.、体会实验中的相互合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化学性质与氯水的成分分析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来进行:氯气贮存在钢瓶中,一旦发生泄露事件如何来处理,在此过程中牵涉到氯气的哪些化学性质。在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的引领下,我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设计好具体的探究性问题和实验。具体如下:
1、走进氯气、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在生活、在工农业上用途-----即氯气的“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探究氯气、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情境引入]:媒体展示液氯贮存在钢瓶中的图片。
[提出问题]:液氯气可以贮存在钢瓶中,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与讨论]:回答:在常温下,氯气与铁不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提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
[实验探究、科学推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实验(实验用品:事先摆放在每一小组的实验桌上,有学生选用)
探究实验一:氯气与铁、铜的反应。
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去,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结论:在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不与铁发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铁等大多数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
[情境转化]:通过氯气可以贮存在钢瓶中这样一个事实,提出新的问题:一旦钢瓶发生氯气泄露怎么办?从而进入下一个探究的问题。这样过渡自然,教学也较流畅。
多媒体演示:消防员在对氯气泄漏现场空中不断喷出水幕,以稀释空气中氯气浓度,防止氯气扩散的图片。
提出探究性问题:消防员为什么可以用水进行处理和稀释泄漏空气中的氯气?处理中,氯气是溶于水还是与水发生了反应,或者两者都存在?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问题①、氯气是否溶于水?
实验设计:向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约1/5水,然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充分振荡,观察氯水为浅黄绿色。
实验验证:氯气溶与水。
提出问题:氯气溶于水,到底它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呢?
多媒体动画演示:在20ml的针桶里先吸取10ml氯气然后再吸取3ml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还剩余4ml的氯气。
结论:常温下1体积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
这样通过定性到定量实验使学生对氯气溶于水有个深刻的理解。
问题②、氯气溶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学生猜测,有两种可能:不反应;发生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从元素的守恒的角度去分析,去推测。
推测结果:氯水中可能含有的分子有:水分子、氯分子等;可能含有的离子有:H+ Cl-等
[情境深化]:如何检验可能含有的Cl-和H+呢?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
实验方案归纳如下:
(1)检验Cl-的实验设计方案:
往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2)检验H+的实验设计
学生甲:用紫色石蕊试液;
学生乙:用pH试纸.
学生丙:向碳酸盐固体或溶液中加入氯水,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学生丁:向氯水中加入铁钉、铝条、镁条等较活泼的金属、观察金属表面是否有气泡产生变化.
实施实验方案、验证推测的可靠性:
供选用的试剂:氯水、稀盐酸、石蕊试液、pH试纸、AgNO3溶液、稀硝酸、镁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生1: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红,说明氯气与水有反应发生并且有酸生成;
生2:加镁条的试管中有无色气泡(进一步,说明氯水中有H+);
生3:在加AgNO3溶液、稀硝酸的试管中观察到了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还有Cl-)。
因势利导,深化讨论
将加石蕊溶液的试管振荡,又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探究实验]
生: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红色变浅,并且逐渐消失,溶液中有使颜色褪色的物质。
[设疑]
师:这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是什么?水和干燥的氯气有漂白作用吗?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应该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对不对?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是不是盐酸使氯水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
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
学生实验:
(1)往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品红试液。
现象:不褪色。
结论:说明盐酸没有漂白性;
(2)往干燥氯气集气瓶的上方放入一半湿润一半干燥的红纸条。
现象:结果湿润的一半褪色,干燥的一半不腿色。说明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
结论: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不是Cl2本身;
信息提示:次氯酸(HClO)能使染料等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于漂白.
结论: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Cl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HClO。
小结:氯气与水的反应,反应的产物是次氯酸和盐酸且反应具有可逆性。
板书: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
归纳小结:氯气溶与水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
实验深化、发展知识
教师实验:往新制氯水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你能看到什么现象?写出相关的反应方程式
实验现象:新制的氯水褪色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新制的氯水会褪色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并进行学法指导。
Cl2+H2OHCl+HClO……(1)
NaOH+HCl===NaCl+H2O ……(2)
NaOH+HClO===NaClO+H2O……(3)
(1)(2)(3)相加得:Cl2+ 2NaOH===NaCl+NaClO+H2O
板书:Cl2+ 2NaOH===NaCl+NaClO+H2O
知识巩固
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说明: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为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思考:漂白粉放在敞开的容器中,是否会质,若会变质,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完成反应方程式。
我想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教学内容逐步进行细化分解,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氯气、学以致用,体现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基本远离生活,用框架体系支撑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在加上为了应对考试常常是把化学知识剥离出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同学对化学学习便慢慢缺乏了兴趣,又因一部分化学理论的抽象性而使部分同学望而却步。化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应将化学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使化学知识植根于工农业的生产、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的沃土。通过氯气知识的学习要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是化学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上面的学习,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解决1:消防员用喷雾水枪稀释空气中的氯气是否合理,怎样处理更科学和更合理呢?
问题解决2:某山区化工厂山坡坑道的仓库中储存的氯气钢瓶因损坏而大量泄漏。为了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环境保护,结合氯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员应如何疏散?
有人说往山坡转移;有人说往下坡转移;
你同意哪种观点?
(2) 如何从仓库中抢出钢瓶消除危险?
① 在抢钢瓶问题上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提出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佳?说明理由
方案1: 甲同学说直接冲入仓库,抢出钢瓶。
方案2 :乙同学说戴上一只口罩冲入仓库抢出钢瓶。
方案3:丙同学说可用水浸湿的毛巾捂住鼻子冲入仓库抢出钢瓶。
方案4 :丁同学说可用肥皂水或一定浓度的碳酸钠的水溶液浸湿的毛巾捂住鼻子, 冲入仓库抢出钢瓶。
②:钢瓶抢出后,如何处理钢瓶消除危害?
请说出理由。
请根据上述的问题解决及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归纳出氯气的性质。
4、归纳氯气、整和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a. 与金属单质反应
b. 与水反应
c . 与碱的反应
d.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5、实验拓展、迁移知识
实验:向稀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逐滴滴加新制氯水。
现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并褪去。
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归纳如下:
(1)甲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氯水表现出漂白性,
(2)乙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不能肯定新制氯水表现出漂白性,若要证明新制氯水是否表现出漂白性,必须继续实验。
提出问题:你认为甲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请你帮助乙同学设计实验方案。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升华,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小结:小结的内容:1、知识小结;2、学法小结。
7、板书设计
氯气的性质2Fe+3Cl2=====2FeCl3
(1)、物理性质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a. 与金属单质反应:
b. 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
c . 与碱的反应 Cl2+ 2NaOH===NaCl+NaClO+H2O
d.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8、作业设计
1、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除了用于消毒、制备盐酸和漂白剂外,还用于制备有机溶剂和农药。请你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氯气、液氯和氯水是同一种物质
C、氯气能溶于水
D、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2)、下列化合物中,不能通过单质间化合直接制取的是( )
A FeCl3 B CuCl2 C HCl D FeCl2
(3)、为了防止贮存液氯的钢瓶被腐蚀,钢瓶在装氯之前必须 ( )
A、除去铁锈 B 防入铁粉 C 清洗干净 D 彻底干燥
(4) 把氯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2、漂白粉在社会生活、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漂白粉除了具有漂白作用外,还能杀菌消毒。2003年抗“非典”期间,各商场漂白粉及其漂白产品趁曾一度脱销。
(1)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区人们的饮用水,必须用漂白粉等药品消毒后才能饮用,以防传染病发生,但瓶装漂白粉久置空气中会呈稀粥状而失效。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漂白粉在空气中易失效的原因是:
① ;
② ;
(2)已知浓盐酸和次氯酸钙能发生如下反应:
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 )
(1)CO2 (2)HCl (3) H2O (4) O2
A (1)(2)(3) B (2)(3)(4) C (2)(3) D (1)(4)
六、几点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时“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设置,显得格外重要,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要形成几个高潮,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不断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思维和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落实新新课程的有关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化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化学,学会学习,具有一定的化学学科素养,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生中,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中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
3、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的主旋律
新教材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教学方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在那里可以大显身手的。就本节课而言,我想“氯水的成分”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教师应该在这样大显身手,好好挖掘。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探究过程为线索,以实验活动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形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精心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探索新知、亲自实验,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
4、课前必须认真研究学情
教师在课前还要充分研究并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和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探究实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性;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薄弱,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在使用新教材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缄默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形成能力的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不应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加工厂,而应成为展示他们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舞台。
H2+Cl2===== 2HCl
点燃
2Fe+3Cl2=====2FeCl3
点燃
2Fe+3Cl2=====2FeCl3
点燃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