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3.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2.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四、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朱自清的《绿》,去感受大自然的本色,领悟绿色所赋予我们生活和生命的生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走近作者
1.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补充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1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中华民国政府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中华民国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挽联:一世精神归石表,已剩丰功垂史册,泪添九曲黄河溢,良操美德千秋在。满堂血泪入云天,犹存大节誉人民;恨压三峰华岳低,亮节高风万古存。
3.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设计意图: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 阴几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文本。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教师补充: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学生讨论上面问题,后明确:
1.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瀑。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移步换景,远写飞瀑及梅雨亭即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清立足点,体会观察的顺序,体会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2.为什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理清结构
第1段:开篇点题。
第2段:写梅雨瀑和梅雨亭的美。
第3段:多角度描写梅雨潭。
第4段:深化主旨,呼应开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清层次,体会内容。
六、赏读课文,体悟内容
1.文中有不少的奇怪符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圈点批注符号,你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
常用圈点批注符号
●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
_总括句、重要句 ﹏佳妙句
○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 ☆重要段落、重要语段
(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 ?有疑问处
△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
2.用圈点批注法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赏析,理解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描写“绿”的?
学生交流、回答、归纳:
A.巧妙设喻,精于雕琢
(1)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3)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4)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5)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师生一起美读这些句子。
B.多面对比,衬托特色
作者一气用了中国的四大名景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的色彩美和明暗适度的色泽美。可见,梅雨潭之“绿”在作者心中就是完美无瑕的“绿”。
C.联想想象,丰富意境
(1)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2)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女儿绿”,仿“祖母绿”而来,能否换成“祖母绿”?
小结: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描绘了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表达了对“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精妙内容,学会圈点批注。
七、质疑探究,领悟深情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次来是在春天,第二次在秋天,季节、时节、天气有所不同,更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不同,此次游仙岩,作者的心情比较明朗,且对梅雨潭的绿比第一次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秋天的绿竟如此醉人。“惊诧”已留有悬念。
2.第三段段尾有一个人称的变化,把亲切的“她”换做了“你”,是不是一种行文不严谨行为?
人称的变化,是强烈抒情的需要。对绿的爱恋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不由自主把梅雨潭看做了美丽的少女,忘乎所以,要直抒倾慕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真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深层体悟,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八、课堂总结
经过我们的品味鉴赏,我相信,梅雨潭那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已经永驻你我的心间。在感受坐着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的同时,我们也应做到热爱绿色、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九、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有观点,有根据,字数不少于150字。)
板书设计:
对生命的热爱
绿----惊诧
对大自然的向往
教学反思:略
课件46张PPT。绿朱自清山绿林绿潭绿草绿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你们最 喜欢那种颜色?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你能说出含有“绿”的诗句吗?
3.你知道绿色象征着什么吗?激趣导入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
2.含“绿”的诗句有: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 牧
3.“绿”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生命、平衡、和平和生命力。1.朗读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思想脉络,理清课文层次。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感受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量,理解感悟作者的人信念。
3.学习课文中拟人修辞和 白描手法的运用。学习目标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者简介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绿》这篇散文随着对“绿”描写的逐步深化,作者感情的逐步发展,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向往和倾慕热爱之情,所反映的正是“五四”时期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写作背景 xiānɡ jù bó liǔ yì jū 镶 踞 薄阴 几绺 挹 掬 qiónɡ shū xié zǐ lénɡ 穹 倏 皱缬 尘滓 棱 角 shíchà yùn móu lài
什 刹 蕴蓄 明眸善睐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3.找出两个能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 的词语。
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个观察点:观察对象:观察角度:观察到的景致:山边梅雨瀑(远景)仰视(抬起头)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观察的角度是什么?作者观察到了什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的角度:平视(不必仰头)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勾勒出梅雨潭雄奇的环境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第三观察点:梅雨潭边观察到: 梅雨潭的绿 观察角度: 俯视绿的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移步换景,远写飞瀑及梅雨亭即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理清结构层次:
第1段:开篇点题。
第2段:写梅雨瀑和梅雨亭的美。
第3段:多角度描写梅雨潭。
第4段:深化主旨,呼应开头。1.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2.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3.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赏读课文 体悟内容1.文中有不少的奇怪符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圈点批注符号,你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
常用圈点批注符号
● 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
_ 总括句、重要句 ﹏ 佳妙句
○ 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 ☆ 重要段落、重要语段
( 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 ? 有疑问处
△ 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赏读课文 体悟内容 2.用圈点批注法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赏析,理解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描写“绿”的?赏读课文 体悟内容A.巧妙设喻,精于雕琢
(1)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 深度)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3)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4)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 软嫩)
(5)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师生一起美读这些句子。
B.多面对比,衬托特色
作者一气用了中国的四大名景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的色彩美和明暗适度的色泽美。可见,梅雨潭之“绿”在作者心中就是完美无瑕的“绿”。
C.联想想象,丰富意境
(1)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2)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赏读课文 体悟内容
赏读课文 探讨写法1.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你学过这种写法吗?)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渲染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的环境。写“山、岩、亭、天、草” 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而写梅雨瀑又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的绿的美。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衬托”:
用一个或多个相似、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是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 知识积累 2.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同学已经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律动。那么朱自清又是用怎样的生花妙笔来描绘他所看到的绿的呢。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赏读课文 探讨写法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运用对比突出表现,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赏析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比喻(水色)(形状 深度)(水波)静态(水波)动态(水光)本体:梅雨潭的绿 喻体裙幅处女的心明油,鸡蛋清
碧玉 静态—动态 (视觉)(感觉) 亮度—纯度 (触觉) 比喻 小结:作者连用了4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绿。也寄寓着着作者难以拟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 赏析二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太淡了 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对比的作用 通过将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小结:作者用比较映衬的方法,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倾慕之情。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赏析三联想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她必明眸善睐了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1.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2.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3.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4.女儿绿联想梅雨潭的绿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我若能取你以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以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次来是在春天,第二次在秋天,季节、时节、天气有所不同,更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不同,此次游仙岩,作者的心情比较明朗,且对梅雨潭的绿比第一次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秋天的绿竟如此醉人。“惊诧”已留有悬念。质疑探究,领悟深情 2.第三段段尾有一个人称的变化,把亲切的“她”换做了“你”,是不是一种行文不严谨行为? 人称的变化,是强烈抒情的需要。对绿的爱恋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不由自主把梅雨潭看做了美丽的少女,忘乎所以,要直抒倾慕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真爱!质疑探究,领悟深情 小结: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的朱自清此时仿佛已经和那神奇的绿已经融为一体。那绿也已经幻化为一个美丽的舞女、明眸善睐的歌女,十二三岁青春少女。作者的情感已经无法自控。还用第三人称已经不能抒发内心如此强烈的感受,所以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直接呼告。充分表达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烈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课文着力刻画梅雨潭水绿色所呈现出来的美,表现出它的神韵。想一想,在这些描写中寄寓这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梅雨瀑水波水光水色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裁你以为带.挹你以为眼绿朱自清衬 托比喻对 比联 想她松松的皱缬着 她滑滑的明亮着 她不杂些儿尘滓 (奇异、醉人)向往自然 热爱生命板书: 像朱自清这样用比喻、对比、联想来描写色彩的方法,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调动自己的记忆宝库,举出一些例子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