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3 19:4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欧洲
9个
中国
越南
朝鲜
外蒙古
老挝
亚洲
古巴
美洲
5个
1个
一、苏联模式的推广
回溯: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苏联模式的特点有三:
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三、高度集权的文化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一模式也有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
政治上:
权力高度集权
党政不分、民主
与法制匮乏、
个人崇拜、家长作风
经济上: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东欧国家在采纳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摆脱苏联模式

改革
匈牙利改革(卡达尔改革)
如何改革(措施)

经济上—
政治上—
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二、苏联的改革
斯大林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改革势在必行!!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1、改革原因: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改革措施:
(1)、农业改革
——经济改革突破点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的开垦荒地
(2)、政治改革
反对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
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旧的模式
进步意义:
消极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改革影响:
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1、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发展经济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理论
联系实际;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1.改革的重点:

2.结果: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军备上赶上美国
常规武装力量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