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3 20: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如下图,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国民党一大 B. 西安事变
C. 抗日战争胜利 D. 重庆谈判
2.1945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社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 占领上海国民党统治宣告结束
B. 美国已经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C. 解放军纪律严明是夺取胜利的保证
D. 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3.如下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其结果是什么( )

A.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B. 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 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 解放了全中国
4.小明在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5.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B.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 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D. 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6.1947年夏,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这一战略部署是( )
A. 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陈粟大军出击鲁西南
7.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是( )
A. “四二一”学生运动 B. 重庆学生反美抗暴大运动
C. “一二一”学生运动 D.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
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所描述的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是( )
A. 国民党政权垮台 B. 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C. 东北全境解放 D. 华北全境解放
9.“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
A.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B. 解放了东北全境
C.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0.1945年8月,山城重庆一片沸腾,一些民主人士称毛泽东等敢冒风险来重庆,是“弥天大勇”,“一身心系天下之安危”,这指的是什么事件( )
A. 抗日战争 B. 北伐战争
C. 重庆谈判 D. 渡江战役
11.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该笔记归纳的是解放战争

A. 爆发的时代背景 B. 取得胜利原因
C. 主要历史进程 D. 取得胜利影响
12.如果请你写一篇关于重庆谈判的小论文,你应该查找的相关历史资料是( )
A. 《共同纲领》 B. 《双十协定》 C. 《二十一条》 D. 《论联合政府》
1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极好时机,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这些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不顾舆论谴责,大肆进攻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其爆发的标志是( )
A.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B.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4.某旅行社准备开通“南京—徐州—天津—锦州”的红色旅游路线,导游要介绍发生在这些地区的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应该分别是( )
A.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15.“依靠贫雇农,团结中衣,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甜的的上,们电战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此项土地改革总路线制定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16.1945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渴望和平,争取民主
17.某历史活动小组准备编写《重庆谈判》话剧本,你认为下列哪一个人物不可能出现在剧中( )
A. 毛泽东 B. 蒋介石 C. 周恩来 D. 张学良
18.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解放区土改法》
D. 《中国土地革命法》
19.口号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反映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
A. 渡江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20.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 )
A. 因为蒋介石改变了主意,不准备打内战了
B. 因为共产党的势力比国民党的势力大
C. 因为美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D. 因为内战准备还不充分,也为了欺骗人民

二、非选择题
21.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航母梦”。纵观历史,许多舰船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落日帆映血,江山暮色路何方]

(1)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红船烟雨星星火,人间正道是沧桑]
(2)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色游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请举例说明。

(3)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了中国近代史上哪场战争的结束?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百万雄师过大江后,哪一城市解放?“她”的解放有何重要意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当前,中华民族这艘大船正在扬帆远航,各项事业成就辉煌,从中你得到什么感悟?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3)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有何历史意义?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23.看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 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发生在何时?标志性意义是什么?
(2)图2照片拍摄于哪一重大事件中?陪同毛泽东前去的还有谁?结果如何?
24.阅读下列材料:
“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判断毛泽东谈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既然知道“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去呢?
(3)这次和谈达成什么结果?
25.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话”阴谋)

(1)解读这两幅漫画,判断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一中的“和平方案”或图二中的“协议”指的是什么?图一中的磨刀与图二中人物背后的奸笑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史料“露”狰狞)
史料一: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的《剿匪手册》,努力进剿。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史料二: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
(2)上述两则史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作充分准备?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幕后与其狼狈为奸?蒋介石最后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什么时候?
(策略“战”敌人)
史料三: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军事策略是什么?这次军事胜利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为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所以答案选D。
2.【答案】C
【解析】1945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解放军纪律严明,宁可自己睡大街也不扰民,这是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故答案选C。
3.【答案】B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其结果是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B。
4.【答案】A
【解析】题文中的关键字眼“锦州”“林彪”就已经告诉我们,小明研究学习的战役是辽沈战役,因为锦州是辽沈战役的重要战场,林彪是辽沈战役的指挥官。故答案选A。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两岸的分离。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C
【解析】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
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重庆学生运动,向国民党反动政权发动了几次强大的冲击。这主要是:1945年底和1946年初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运动;1947年初的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1947年5月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1947年秋冬,一批学生骨干到农村去发展武装斗争的活动;1949年的“四二一”运动。因此选A。
8.【答案】A
【解析】1949年4月,毛泽东发布了渡江战役的命令,渡江战役中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对于渡江战役,毛泽东称之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的是刘邓大军,东北全境解放是辽沈战役的影响,华北全境解放是平津战役的影响,所以答案是A。
9.【答案】B
【解析】题干里的“1948年9-11月”、“锦州”告诉我们,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故选B。
10.【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1945年8月,山城重庆,毛泽东。因为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经济、军事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原因。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答案】B
【解析】据题意,重庆谈判达成的结果是《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3.【答案】B
【解析】1946年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所以答案选B。
14.【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南京;淮海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徐州;平津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天津;辽沈战役解放的城市主要是锦州,故选A。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衣,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甜的的上,们电战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由此判断这是出自土地改革总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制定了这一土地改革总路线。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16.【答案】D
【解析】1945年8月,八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发动内战,又不想违背民意,所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为了争取真和平,戳穿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和平的希望。
17.【答案】D
【解析】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中共代表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没有张学良,故选D。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南京解放,故选A。
20.【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共产党的势力远比国民党势力小,而且美国极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帮助其运送大量士兵和物资到内战前线,以消灭共产党。蒋介石之所以邀请毛泽东谈判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结束时大部分都在大西南大西北,没有在内战前线,他的内战准备还不充分,所以答案为D。
21.【答案】(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伐战争的胜利、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4)南京解放;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指的是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主要体现有:北伐战争的胜利、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了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的结束;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1945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后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5)当前,中华民族这艘大船正在扬帆远航,各项事业成就辉煌。数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
22.【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解析】(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材料二描写的是渡江战役的场景。
(3)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23.【答案】(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重庆谈判;周恩来、王若飞;签订《双十协定》。
【解析】(1)图片下的文字有提示“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结合课本所学, 1937年日本炮轰宛平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两党最终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图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这次合影,曾使无数国人充满希望,因为此时,毛泽东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团结民主,和平建国的愿望而去重庆同蒋介石谈判的。经过45天的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4.【答案】(1)重庆谈判。
(2)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可能地争取和平。
(3)签订“双十协定”。
【解析】(1)根据材料“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因此,毛泽东谈论的是重庆谈判。
(2)根据(1)的分析可知,毛泽东去重庆的原因是: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可能地争取和平。
(3)根据(1)的分析可知,“这次和谈”的结果是:签订“双十协定”。
25.【答案】(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美国。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3)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1)依据图一一边磨刀一边抛出和平方案。反映了假和平,准备内战的行为,可知是重庆谈判。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打着和平的幌子。三次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依据前面的问题已知图一、二光头的人物是蒋介石。结合课本所学,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故蒋介石背后的“奸笑”,反映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依据材料一蒋介石制定《剿匪手册》,“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说明蒋介石为发动全面内战作从理论、军事行动等方面进行准备;依据材料二“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说明美国帮助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反映了蒋介石与美帝国主义勾结;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依据课本所学,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由史料三“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得出:这次军事胜利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