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3 20: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乘机占领的城市是( )
A. 武汉 B. 广州 C. 上海 D. 重庆
2.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2014年2月27日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决定草案》,这意味着从2014年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仪式将正式升格到国家的法律性层面。那么公祭日的日期来源于( )
A. 1937年8月15日 B. 1937年12月13日
C. 1945年9月2日 D. 1945年9月3日
3.近日来,中俄联合举行海上军事演习,上空有日本侦察机不断进行监控和干扰。历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三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件 B. 南京大屠杀 C. 卢沟桥事变 D. 西安事变
4.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 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C. 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 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5.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
A. 中国共产党 B. 广大人民群众
C. 中国国民党 D. 日本帝国主义
6.彭德怀指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
A. 卢沟桥保卫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7.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始于
A. 武汉会战 B. 七七事变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8.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
①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②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③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④发展生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太原战役
10.20世纪30年代,在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它是
A. 歌颂祖国 B. 追求理想 C. 抨击时弊 D. 抗日救亡
11.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主要目的是( )
A. 进行战略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B. 破坏交通线,为反攻创造条件
C. 壮大敌后抗日武装
D. 粉碎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鼓舞抗战军民
12.1937年9月,中共中央贺电:“八路军首战告捷,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里的“首战告捷”是指
A. 台儿庄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辽沈战役
13.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等图片,真实记录了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这表明
A. 日军侵华蓄谋已久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 东北已全部沦于敌手 D.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
14.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审议,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台儿庄战役
15.促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灭亡的事件是( )
A. 淞沪会战 B. 武汉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6.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图中,这组邮票纪念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17.毛泽东曾指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对红军进行“围剿”
C. 血战台儿庄 D. 百团大战
18.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请问: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至少造成多少中国同胞无辜遇难?中国抗日战争在哪一年取得完全胜利( )
A. 10万、1931年 B. 20万、1937年
C. 30万、1945年 D. 40万、1949年
19.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 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 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 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20.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这里,他所说的“1936年发动的事变”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双十二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三事变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近代史是遭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抗争史。探究完成“民族屈辱与抗争”的相关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变化?民族英雄邓世昌与舰同沉是哪一次战争中的悲壮场面?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哪一款最能说明从此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与列强以往的历次侵华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结果有何不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2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
从法国到广州,从鸣枪上海到鸣枪南昌,从广东陆丰到香港油麻地,从遵义到延安,从西安到重庆,从南京梅园新村到上海周公馆,周恩来留下了一串让人说不尽的话题。
——《伟人周恩来》解说词
请回答:
(1)周恩来在广州时曾担任过哪一所学校的政治部主任?
(2)材料中的“鸣枪南昌” 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周恩来“从西安到重庆”先后两次同蒋介石进行周旋与谈判。其中,经过周恩来的努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24.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爆发过无数次的战争,硝烟已逝然创伤永存。世界已跨入新的世纪,可天下仍不太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世界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请写出这次战争开始的标志是哪一年的什么事件?
(2)“二战”是一次世界性的战争,请写出以下两幅图分别是“二战”期间的什么事件?

(3)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朝鲜进行了哪一军事行动?写出这一军事行动中国军队的司令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材料三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战事的解决。”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此密电发出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2)据材料二,蒋介石顽固推行什么政策?你有何认识?
(3)据材料三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的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了广州。故选B。
2.【答案】B
【解析】题干有提到南京大屠杀,而南京大屠杀始于1937年12月13日,因此公祭日的日期来源于1937年12月13日。故答案选B。
3.【答案】C
【解析】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4.【答案】B
【解析】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故选B。
5.【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联系当时的情况,正值日本占领了中国东三省,进一步侵略华北,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中国将进一步陷入混乱,这最有利于日本侵略中国。所以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团大战的意义。卢沟桥保卫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战役也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故选D。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对上海发动攻击,淞沪会战开始。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抗击日寇。当天就取得击落日机6架、击伤1架,而我方零伤亡的辉煌战果。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这首次空战的胜利,也为了进一步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英勇抗击日寇,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故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而非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9.【答案】C
【解析】C项是徐州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和日军进行的一次激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因此本题选C。
10.【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爆发抗日战争,在中国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抗日救亡。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百团大战的目的是粉碎日军的围攻,鼓舞抗战军民,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首战告捷”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所以答案选B。
1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和《沦亡一年后东北情况》等图片,真实记录了日军侵华暴行和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一百多年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D项符合题意;依据题干“真实记录了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反映的中国人民的抵抗,AC两项不合题意;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B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4.【答案】C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12月13日”“30多万死难同胞”,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春,所以答案是C。
1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战役没有这样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D
【解析】根据邮票中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战火”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发动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敌后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敌后抗击战”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方式。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7.【答案】C
【解析】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证明国民政府在积极抗战,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至少造成30万中国同胞无辜遇难,这是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所以答案选C。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由于战略指导失误,战役指挥失当,加之国民党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空军基地、场站被毁。豫湘桂战役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是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所以答案选择D。
20.【答案】B
【解析】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A、C、D都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21.【答案】(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或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英雄邓世昌与舰同沉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悲壮场面。
(2)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可以看出,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
(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扭转了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4)中国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失败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我的认识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或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
22.【答案】(1)学校:黄埔军校。成果:创办黄埔学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或西安事变)。
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或人民战争);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一是1924 年5 月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成果。1926年的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所以又称国民革命。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中国的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4)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要加强两党的合作。
23.【答案】(1)黄埔军校(或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2)南昌起义。
(3)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1)周恩来在广州时曾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2)“鸣枪南昌”,由“南昌”可知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停止内战,共同一致对外抗日。
24.【答案】(1)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2)诺曼底登陆;台儿庄战役
(3)抗美援朝;彭德怀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是20世纪30年代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依据材料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第一幅图描述的事件;1938年春,国民党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打败日军,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第二幅图描述的就是台儿庄战役。
(3)依据课本所学,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出兵侵略朝鲜,并验证威胁我国的边境安全,为了保家卫国,在彭德怀司令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1953年,我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5.【答案】(1)便利日本侵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公里的锦绣山河,全部沦于敌手。
(2)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而对外来侵略却不抵抗。认识:蒋介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3)从不抵抗到准备抗战。转变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并为之积极努力的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直接促使了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蒋介石密电张学良可知,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这种政策便利日本侵略,使中国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中蒋介石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其实质仍然是顽固推行对内反共反人民内战政策,对外不抵抗政策。对于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的这样一种政策,我们要看到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仍然顽固维护阶级利益,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3)从材料三蒋介石庐山谈话内容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的政策已经从不抵抗到准备抗战。至于原因,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了蒋介石态度的转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因此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不得不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