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第5单元 父母情深|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第5单元 父母情深|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24 08:31:30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父母情深
开卷有益
亲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父爱、母爱是天下最纯朴无私的爱。发现亲情、感恩亲情,在这个认识亲情无价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爱可以无声无形,爱可以不表达、不张扬。此类文章以记事为主,阅读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入手:[来源:Zxxk.Com]
1、找准关键“素”。
“素”指的是要素,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些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地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重要“面”。
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一般来说,记事的文章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的,即“顺叙”,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倒叙”“插叙”等等。在寻找文章关键的要素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这样读完文章后,我们就能大体地把事件的过程了解清楚了,这是回答文后练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写事的文章,划分层次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样几个部分;二是按因果关系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这两种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相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
3、把握核心“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在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主要的情节和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抓住哪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点”: 有的词文章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物的品质特点;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还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有新的思考……无论怎样,把握好这个“点”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点”一般在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中会体现出来,所以认真阅读最后几个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还要提醒的是,一旦最后的阅读题型带有话题方法的话,一定要将自己的生活和这个话题结合起来进行回答, 包括自己的经历或者在生活中、阅读中的所思所感。[来源:Zxxk.Com]
轻松阅读
母爱
常常听老师说,母爱是无私的、是温暖的,老师还教我们唱那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段解:开篇点题,母爱的特点:无私、温暖。】
可是我一直不明白,母爱怎么无私、怎么温暖?
【段解:以问句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伏笔。】[来源:Z,xx,k.Com]
但是,我当事清清楚楚地看见,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我把《事上只有妈妈好》唱给妈妈听时,妈妈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丝微笑,那微笑里含着一种猜也猜不透的感觉。
【段解:两个“清清楚楚”强调妈妈听到我唱歌后的欣慰。那微笑李含着的感觉一定是妈妈满足的笑。】
我升五年级考上“培优班”,每天都要家长来送饭。一天,我打开饭盒一看,啊!好高档的菜,没想到我也能吃上大虾了!【句解:对这样的饭菜感到意外。】哎,不对呀!我们家并不富裕,平时吃的都是白菜萝卜,今天怎么吃上海鲜了呢?【句解:点明意外的原因。】我转过头问妈妈:“今天怎么吃上海鲜了呢?”“你们吃什么?”她没有回答。我又催着问:“吃什么?”“炖......白菜......”妈妈支支吾吾地说。【句解:省略号表示妈妈说话不连贯。】炖白菜?我的心像被锤子敲了下。【句解: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真实感受。】“你们吃白菜我吃大虾”!不,你们也得吃,要不,我不吃了,我急了。妈妈抬起头望着我,强装着一副笑脸:白菜很好吃,我们爱吃白菜。你是小孩,要长身体,而且,学习又这样紧张,应该吃些营养的东西。我知道了妈妈的心思!怎么说我也不能让她失望。我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啊!妈妈,您的爱是温暖的,在这温暖有爱里我渐渐长大,妈妈您的爱也是无私的,在这无私的爱里我懂了很多。【句解:与开头照应,母爱是无私的,是温暖的。】
【段解:这段话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突出妈妈对我无私、温暖的爱。】
谢谢您,我亲爱的妈妈!
【段解:自然流畅地抒发对妈妈的感谢。】
点评:本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写不懂母爱,再说随着成长渐渐懂得。这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接着选取一件事来写母爱的无私,事例真实而典型。本文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很有力度,阅读时应好好品味。[来源:学&科&网Z&X&X&K]
快乐练习
训练1
母亲的姿势
吴志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位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 [来源:学*科*网]
孩子们被叫醒后,个个如受惊的小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
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5个孩子越来越近了。5个孩子中,最高的也仅有1.54米,而围墙竟有两米多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攀上去。幸运的是,墙头上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手抓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墙内的母亲和5个孩子。 [来源:学科网ZXXK]
别怕 踩着妈妈的手 爬上去 母亲蹲在地上 抓牢大儿子的脚 大儿子用力一蹬 抓住雇工的手攀上了墙头翻身脱离了险境 用同样的办法,母亲把二儿子和小儿子一一举过了墙。
此时,火舌已舔到脚掌,母亲奋力抓起二女儿。此时,她的力气已用尽,浑身不停地颤抖。大女儿急中生智,协助妈妈把妹妹举过了墙。火海中,仅剩母亲和大女儿。大火已卷上了她们的身体,烧着了她们的衣服。大女儿哭着让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过墙头。当工人再次把手伸向母亲的时候,她竟然连站立的力气也耗尽了,转眼间,便被大火吞没了。[来源:学科网]
墙外,5个孩子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大喊着“妈妈”。而墙内的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消防人员赶到,20分钟便将大火扑灭。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深圳,人们也将永远铭记这位英雄母亲的名字——卢映雪。
(选自《读者》2004年9月)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声泪俱下:
急中生智:
2、请给第4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孩子们被叫醒后,个个如 ,逐一 。
(2)墙外,5个孩子 ,大喊着 。而墙内的母亲 ,永远地 。
4、文章题目是《母亲的姿势》,请用“ ”画出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5、读完短文后,你最想对这位英雄母亲说点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训练2
母亲给我两次生命
当你需要的时候,母亲总在那里。她帮助你、保护你、听你倾诉、给你建议,从身心上给你最大的关爱。她企盼着一天24小时,一星期7天,一年52周,她的家庭里充满爱和温馨。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母亲。没有语言可以形容母亲对我,她最小儿子的爱。[来源:Z。xx。k.Com]
那年,我才16岁。我和一大批犹太人一起被送到了集中营。显然,到那里只有死路一条。就在那时,母亲突然出现在集中营,她跟德国军官交涉了很久,不知道柔弱的母亲怎么说服了那些冷血动物。他们最终同意我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母亲留下。母亲再也没有回来。
那是50年前的事了。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语和我离开时她无限眷恋的眼神。“孩子,我已经活得够长了。你还要继续活下去,因为,你是那么年轻啊。”母亲微笑着说。
绝大多数母亲都给了他们的孩子一次生命。而我的母亲,却给了我两次生命。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取而代之:
眷恋:
2、“我”记忆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


3、母亲给了我两次生命,分别是指哪两次?


4、“不知道柔弱的母亲怎么说服了那些冷血动物”这句话中的“冷血动物”是指谁,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训练3
父亲的爱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感觉?
1、全文一共选取了几件小事?请把它们一一概括出来。从这些小事中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2、父亲听从妈妈的吩咐,照着妈妈开的清单责骂我们,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3、父亲在医院急诊室门口叫嚷:“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父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是不是真的很粗暴?


4、在照相册里,找不到父亲的相片,而“他老忙着替别人拍照”,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品性?


训练4
母爱的颜色
刚搬到这个小区时,我经常看到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目光呆滞,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听说男孩刚生下来时很健康,两岁时不幸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痴呆儿。父亲嫌弃他,离开了家。从此男孩只好和妈妈相依为命。
男孩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早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打扫马路,就把儿子交给热心的邻居,让他们帮着照看。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衣服。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逗男孩玩:“妈妈好吗?”男孩先是一个劲傻笑,然后口齿不清地说“妈妈是绿色的!”每次这样逗他玩,他都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听的次数多了,我感觉这不是男孩随口乱答的。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我一直很好奇。
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来到男孩家。一进门,我惊呆了:室内许多地方,甚至连电器的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热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冷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不能吃的那一格涂成红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物体也都涂成了红色,其他安全的、可以触碰的物体则涂成了绿色。
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智力低下,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常常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地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有些哽咽。
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代表着安全,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智力低下的儿子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母爱,本无所谓颜色。但正是因为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才让母爱有了自己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语无伦次:
煞费苦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
[来源:学#科#网]
4、请找出描写妈妈外貌的句子,用“ ”勾出来。
5、既然“母爱,本无所谓颜色”那么作者为什么又以“母爱的颜色”为题?


训练5
妈妈的手
我有一个好妈妈,一个和蔼可亲的好妈妈!妈妈有一双劳动过度,而长满老茧的双手,看起来显得又苍老又辛苦,但是,我却把那一双手看做是宝贝,因为它给我无限的力量。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妈妈用双手拿来被子,轻轻地盖在我身上,使我觉得全身上下一阵温暖,因为妈妈的双手替我赶走了寒冷,给我带来了一股巨大的热量。在这个时候,妈妈的手是温暖的!
在一个阴森森的地方,我吓得毛骨悚然的时候,妈妈用双手拍起了小调,哼起了歌曲,使周围一阵轻松,而妈妈的手拍得通红通红的,可妈妈还是忍着强烈的巨痛,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这时,妈妈的手是无私的!
  在我学习上遇到难题,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来,感到无助时,妈妈伸出双手,在草稿纸上演算了一遍又一遍,手酸了也不说一声、停一下,直到演算成功,并且讲解到我明白时,她的双手才“依依不舍”地停止工作。这时,妈妈的手是神奇的!
  在我们家地板上铺上了一层“垃圾地毯”时,妈妈用双手拿着拖把,扫把、水桶………一丝不苟地干起来,直到地板上一尘不染、干干净净时,妈妈的双手才肯歇息。这时,妈妈的手是勤劳的!
  在我裤子裂开时,妈妈又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替我修补裤子,手像梭子一样穿来穿去,一会工夫就补好了。这时,妈妈的手又是灵巧的!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的手会七十二变,会变出我需要的东西。虽然,妈妈的手长满了老茧,变得苍老不堪,可在我的眼中妈妈的手永远是漂亮的!
1、小作者在文中写到妈妈的手是 的、 的、 的、 的、 的。
2、小作者通过写妈妈帮我 ,说明妈妈的手是温暖的;通过写妈妈帮我 ,说明妈妈的手是灵巧的。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
②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
③一点灰尘也没有,很干净。( )
④绞尽脑汁苦苦的思索。( )
4、妈妈的手长满老茧,苍老不堪,为什么在小作者的眼中还是那么漂亮?

拓展资料
“枇杷”并非此“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来源:学科网]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来源:Z_xx_k.Com]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第五单元 父母情深
训练1 母亲的姿势
1、声泪俱下:指边说边哭,形容极其悲恸、哀伤的样子。急中生智: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2 “ , !” , , , 。 3、(1)受惊的小兔子 聚拢到母亲身边 (2)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 “妈妈” 再也听不见了 闭上了眼睛 4、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5、思路:赞扬母爱的伟大。
训练2 母亲给我两次生命
1、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眷恋: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 。 2、她帮助你、保护你、听你倾诉、给你建议,从身心上给你最大的关爱。她企盼着一天24小时,一星期7天,一年52周,她的家庭里充满爱和温馨。
3、第一次是指生“我”养“我”,第二次是指把“我”从集中营救出来。4、德国军官 为了救“我”,平时柔弱的母亲在残暴无情的德国军官面前表现得十分勇敢与伟大。
训练3 父亲的爱
1、8件小事 偷了糖果遭受惩罚 我打秋千跌断了腿,父亲送我去医院 “我”生日晚会父亲忙来忙去 相册上没有父亲的照片 学骑自行车父亲要“我”自己爬起来 “我”念大学时都是妈妈写信 “我”每次打电话总是妈妈接听 “我”结婚时父亲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表面是暴躁、粗心、苛刻,实际上是十分善良、诚实、细心、爱护子女的人(其他说法合理即可)。 2、父亲从不迁就我们的过错,让我们由此学会自律。 3、这还是旅游车,我们也是来看病的;大声嚷嚷,虽嫌暴躁,但缘于爱子(女)心切,因此不能以此就说父亲粗暴。 4、表现了父亲为家庭营造快乐而自甘冷落的好品性。
训练4 母爱的颜色
1、语无伦次: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2、一位妈妈为使分辨能力不强的儿子安全地生活,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演绎了母爱的匠心。 3、因为妈妈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物体也都涂成了红色,其他安全的、可以触碰的物体则涂成了绿色 4、男孩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早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5、作者以“母爱的颜色”为题,新颖夺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驱使读者在悬念中积极走进文本的字里
训练5 妈妈的手[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1、温暖 无私 神奇 勤劳 灵巧 2、盖被子 补裤子 3、和蔼可亲 毛骨悚然 一尘不染 冥思苦想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