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本篇为节选。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形象细致地描绘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
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淳朴而不乏味,节奏感强;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意境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示范佳作。
【学情分析】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非难事。然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可贵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感受语言之美,领悟表达之妙,则需要教师的提炼和引导。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教学时要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努力实现从注重对内容的理解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身。在课堂中探索师生间的协商合作,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倾力打造“让学”课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重点书写“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自然段。
3.会用“无…不…”“无不”造句。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理解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及作者的诸多幻想,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5、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有关植物的作文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会用“无…不…”“无不”造句。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及作者的诸多幻想,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4、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有关植物的作文。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会写本课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关键段落,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夹竹桃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练习朗读。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夹竹桃》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竹;花像桃花,板:桃)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夹)
3、想不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零距离”的接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的桃世界吧!
4、你们之前听说过季羡林先生吗?
指名朗读作家卡片。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辨析多音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
2、出示生字及下列词语。
3、认读词语 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课文,随机理解词语辨析多音字。
三、理清脉络
1、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形成文章脉络提纲。(板书)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话。
第二段(第2自然段)描写作者家中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3/4自然段)写夹竹桃的花期长,韧性可贵。
(第5自然段)写花香浓烈,花影参差迷离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再读课文,感受夹竹桃的特点。
1、默读课文2/4/5自然段,思考夹竹桃的花色、花期、花香、花影分别有什么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概括出来。
2、交流明确。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
五、结课。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国学大师他的名字叫季羡林,他写的散文《夹竹桃》文质兼美,表达了他对夹竹桃的喜爱。那么作文语言大师他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写作方法上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夹竹桃和季羡林。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总?? 最值得留恋? 最值得回忆????????? 季羡林
分?? 花色?????? ?奇妙有趣
花期?????? ?韧性可贵
花香? ??????浓浓烈烈
花影??????? 参差迷离
总?? 韧性和引人幻想
第二课时
?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感受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和独特。
4、品读幻想,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和丰富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双重否定句,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归纳总结写景状物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大屏幕出示古诗:《青松》《草》《竹石》
?
?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夹竹桃》。
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万花丛中作者说夹竹桃是他最留恋最值得回忆的,是因为: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韧性和引人幻想)
3、什么是韧性?
4、夹竹桃又有着什么样的韧性呢?他能够引起作者哪些幻想呢?
师过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和独特,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体会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写夹竹桃的韧性的?他用了三句话。
句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1)指名学生读。
2)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1: “悄悄地”和“一声不响”重复
“悄悄地”“一声不响”,并不是没有活力,而是好像把这种活力藏起来了,就是这样安静地不张扬地开放着。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放在一块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能让我们读出不同的味道。(不张扬)
预设2:“一嘟噜”
东北方言一串、一簇的意思,如一嘟噜葡萄,花开得旺盛,有活力。(旺盛的生命力)
预设3:老师听你们读的过程中发现你们特别强调败了,又开。黄了,又长。花一般都是先开,再败,先长,再黄,这叫花开花落,这是自然规律,可是季老先生笔下却先写败,再写开,先写黄,再写长。难道夹竹桃跟别的花不一样,是先败再开的?
交流明确:就如打仗一样屡败屡战,顽强不屈(顽强不屈)。
3)指导朗读。
句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指名读。
理解“无日不”,
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地???????????????????。
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地???????????????????。
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地???????????????????。
明确:这句话写了夹竹桃一年三季常开不败。
句三:“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指名读。
“无不奉陪”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句话也是在写夹竹桃一年三季常开不败。
1)两句话都是写这个意思。如果让一个园艺工人,或者科学家来写夹竹桃的这个特点,肯定一句话就能说完,那就是夹竹桃一年三季开放,常开不败。可作者却足足用了那么两句话来写,写得比较长,写得比较特别。自己再读读作者的两句话,这两句话特别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明确:双重否定,强调花期长。
也强调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总结:季节在变化,气候在变化,花儿在更替,但始终不变的却是夹竹桃。夹竹桃就这样悄悄地,一声不响,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它的坚强,它的默默无闻,他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作者说的“韧性”。其实刚才大家所说的还是围绕一个词:韧性。韧性原本是形容人的品质,形容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这里说夹竹桃具有韧性,就完全把夹竹桃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人的品质:韧性。由此,夹竹桃这一很平常的事物就变得不寻常了。
3)指导朗读。
2、师: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在写夹竹桃的韧性。前三句话,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写,结尾用了一反问句进行了总结: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关注对比:都哪些花?
仅仅是这三种吗?
第三自然段中提到了14种花,可一个字都没提夹竹桃。
现在知道为什么吗?(对比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说服力)
2)师生合作读:
是啊!春天来临时,繁花似锦、花团锦簇、夹竹桃无日不奉陪!
夏日里:各种花,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夹竹桃无日不奉陪!
秋天里:只有少数花开放的时候,可夹竹桃仍旧无日不奉陪,
所以季羡林先生感慨地说: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儿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老师:这是作者的反问式的感叹啊!再来读!
3.学会运用
1)相较之,反问,对比,双重否定是我们之前比较少接触到的句式。
我们再看看。
听了她的钢琴演奏,观众无一人不啧啧赞叹。
神舟七号成功飞天,大家无一人不激动万分
当季羡林荣誉一身时,他依旧过着朴素平实的生活;当季羡林功成名就时,他依旧过着朴素平实的生活。
无论是荣誉一身,还是(????????? ),季羡林无不过着(????????????? )。
2)学习双重否定句
总结:双重否定句就是一句话中有两个否定词语,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一般能强调并加强感染力,更具说服性。
如: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是我的东西。
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王老师。
你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不得不偷偷地逃走了。
总结:大家看,我们用上双重否定句,无论是笔耕不辍的勤奋学风,还是面对挫折的坚韧性格,甚至谦逊有礼的人格品质,这份季老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敬佩,无不表达的淋漓尽致!
4.语言积累,学背第四自然段
过渡:季老值得敬佩,他笔下的夹竹桃也同样可贵,所以我们要把第四段积累下来,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1)记住关键词
(2)多读是基础
(3)关注排比句式。
(4)记住两个双重否定,一个反问句,也能帮助我们记住这段话。
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它。
5.总结:我们围绕夹竹桃“韧性”的特点,通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句谈体会,学习特色表达方式,尝试积累运用的方法,真正读懂读透了“韧性”,这个关键的特点。
三、巩固复习,自学课文的第2/5自然段
感受幻想富有情趣,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看看夹竹桃又引起了作者哪些想象?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或哪个词语。
2、交流。预设如下
1)花色的幻想。红——火,白——雪两对想象不仅写了花艳,也与后文的夹竹桃“悄悄地一声不响”小呼应。(因为不张扬所以冰与火不相容的两种花能融洽地开在 一处)
2)花影的幻想。
a、看到这参差迷离的花影,作者都产生了那些幻想?
一幅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b、你会有这样美妙的比喻吗?
c、季羡林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幻想呢?
d、由此你觉得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
想象力丰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观察细致、富有童心等等
师总结:从这些绝妙的比喻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笔下就会有什么。有的人心里只有电脑游戏,幻想的一定是各种怪兽。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源自你爱美的心灵!
现在请你选择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读一读。
3、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四、结课
1、今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的散文,读到了作者有情有趣的文字。让我们记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幻想。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5两个自然段。
2)你能学着作者一样,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幻想,描绘一幅幻想之图吗?自己说说看。
【出示:我喜欢(??? ),我幻想它(??? )。】
3)课后比较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荷花》看看他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板书设计:
夹竹桃
季羡林
韧性(顽强持久)????? 引发幻想?? ??丰富的内心世界
对比
双重否定? 无…不…
…无不…
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