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2-24 17: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掌握聚落的定义,能区分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2、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掌握聚落形
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懂得发展与保护聚落的重要意义。
4、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读图分析和联系实际
的能力,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乡村和城市
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定义——
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耕作
放牧
捕鱼
伐木
农村的生产活动
工业
服务业
城市的生产活动
聚落的分类
(点击图片观看更多资料)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渔村
林场
农村
牧村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不同?
乡村聚落
图片对比农村与城市在交通,人口,建筑,
生产方面的不同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路修建情况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城市
小结: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同是乡村聚落,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有差异。
A
C
B
亚洲
非洲
欧洲
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选择地方建设房屋,是以安全、避寒、防热为主要前提,所以多选择在地势较高、隐蔽、不易受洪水、猛兽袭击的地方居住生存; 如今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适合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那么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气候适宜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世界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
1.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
2.在平原地区,有的聚落聚集成团块状。
3.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为
带状聚落。
想一想: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少有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聚落与环境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屋有何不同,主要考虑何种因素?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
斐济民居
热带地区的印第安人房屋
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
因纽特人的住所——雪屋
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沙漠地区的村庄
现场主持
在以下聚落建筑前作现场解说,请你介绍聚落的
建筑材料、建筑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
2、西亚热带沙漠地区
3、北极因纽特人冰屋
4、陕西窑洞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因纽特
人的冰屋 终年寒冷 用易于取得的冰块建冰屋,墙体很厚。利于防风保温
我国黄土高原
上的窑洞 降水较少,
比较干燥 黄土层深厚,就地取材,开挖窑洞,冬暖夏凉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的傣族竹楼 地处热带,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竹楼通风散热较好,凉爽,防潮湿,比较干爽
西亚热带沙漠村庄 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极端干燥
昼夜温差大。 厚墙小窗平顶,隔热保温,小窗减少风沙和热风的进入
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人口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
面积越来越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四 合 院
四 合 院 是 北 京 最 有 特 点 的 居 住 形 式,所 谓 四合, “四” 指 东、西、南、北 四 面,“合” 即 四 面 房屋 围 在 一 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一 般 以 朝 南 屋 子 为 正 屋 , 左右按八卦方 位 布 置 杂 屋 、 厨 房 和 厕 所 , 对 外 不 开 窗 。 有 的 大 宅 有 前 后 数 进 , 基 本 结 构 仍 为 四 合 院 。大门开在东南角,
西北方向的墙高。
2、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以下是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富有特色的北京民居——四合院 2
(1)聚落可分为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2)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聚落。三处聚落
的选址从自然因素分析其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理由是_______.
(4)C聚落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
理?为什么?
课堂反馈
返回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威尼斯水城
北京故宫
印度泰姬陵
法国卢浮宫
西藏布达拉宫
秦始皇兵马俑
凯旋门
九寨沟
比萨斜塔
张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