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4 17: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生前写下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一座城市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毛泽东也欣然写下“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句。这座城市是( )
A. 南京 B. 锦州 C. 扬州 D. 北平
3.1947年夏,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这一战略部署是( )
A. 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陈粟大军出击鲁西南
4.“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
A.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B. 解放了东北全境
C.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5.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贡献的是和平解放( )
A. 徐州 B. 沈阳 C. 北平 D. 南京
6.“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乡村中的一切土地实行按人口统一分配。”这一段内容出自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论联合政府》
7.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
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 重庆谈判 B.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9.下图是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的合影。本次谈判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 联合进行北伐战争 B.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问题
10.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此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弥天大勇”的精神
B. 此事件中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
C. 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
D. 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最彻底的土地法令是
A. 《五四指示》 B. 《土地改革法》
C. 《平津土地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12.以下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
A.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B.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C.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渡江战役——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3.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你会看哪一人物都曾出场(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4.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达148万,山东解放区有近60万农民参军,700万民工随军支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解放区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B. 晋冀鲁豫解放区农民痛恨蒋介石
C. 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房屋等
D.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5.在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 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 确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
C. 签订了《双十协定》 D. 确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
16.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的“蘑菇”战术实际上属于( )
A. 游击战 B. 阵地战 C. 运动战 D. 闪电战
17.解放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你认为纪念馆建在何地合适( )
A. 徐州 B. 连云港 C. 济南 D. 南京
18.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够再现历史。下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

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小刚同学在探究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下面这幅图片。请你判断下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0.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致电毛泽东
材料二:“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贻害无穷……遵照中正(即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概括,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指出蒋介石谈判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重庆进行谈判?
(3)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这个成果实现了吗?请用史实说明。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亡。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蒋介石于年发给毛泽东的电文,材料中的“渝”是指市。
(2)蒋介石要毛泽东赴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
(4)这次会晤史称什么事件?取得了什么结果?
24.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在近代饱经沧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梳理知识
(1)写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间以及这个政府的性质。
(2)抗日战争中,南京被日军攻陷。日军在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其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3)南京何时解放?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任务二: 解决问题
(4)用史实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任务三: 思考感悟
(5)写出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25.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他受到了外来的多次侵扰。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南京为名,《南京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订的?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日本侵略者在侵略中国时,对中国实施了什么暴行?
(4)“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1949年标志着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里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所以答案选B。
2.【答案】A
【解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所以答案选A。
3.【答案】C
【解析】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
4.【答案】B
【解析】题干里的“1948年9-11月”、“锦州”告诉我们,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平津战役中,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选择C。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土地实行按人口统一分配。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依据,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由此可知,①③④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实行减租减息出现在抗战时期,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8.【答案】B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集中重兵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9.【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可见D符合题意,因此选D。
10.【答案】D
【解析】图片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前在延安的合影,故D不正确。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党把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为土地改革政策,随后各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0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彻底的、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故选D。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A、C、D正确,B理解错误,故答案选B。
13.【答案】B
【解析】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协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故选B。
1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顿时风起云涌,不可遏止。1947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则进一步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引向深入,所以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人民群众踊跃支前,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5.【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最终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所以答案为C项。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内战初期,针对敌我力量的悬殊,人民解放军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而“蘑菇”战术则体现了运动战的特点。因此“蘑菇”战术实际上属于运动战,故选C。
17.【答案】A
【解析】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动了淮海战役。故纪念馆应建在徐州,这是淮海战役的中心。所以答案选择A。
18.【答案】B
【解析】抗战胜利后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为美蒋反动派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所以答案选B。
19.【答案】D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上图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故选D。
20.【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等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故答案选D。
21.【答案】(1)1921年。事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任举两个即可)
(2)遵义会议。历史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政治斗争:重庆谈判。重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可以判定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中央负责人在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和出处可以判定该会议为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政治斗争为重庆谈判。随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期间重要战役有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
22.【答案】(1)和平谈判;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欺骗人民和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
(3)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没有实现。《双十协定》宣布必须坚决避免内战,但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便进行了反革命部署。如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解析】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欺骗人民和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之所以去,是为争取国内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最终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宣布坚决避免内战,但从材料二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密电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进行了反革命部署,因此《双十协定》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内战不可避免。
23.【答案】(1)1945;重庆。
(2)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也为了欺骗人民。
(3)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解析】(1)材料一是蒋介石于1945年发给毛泽东的电文,材料中的“渝”是指重庆市;
(2)蒋介石要毛泽东赴渝的真实用意是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也为了欺骗人民。
(3)材料二中,毛泽东之所以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这次会晤史称重庆谈判,取得的结果是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24.【答案】(1)1927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2)南京大屠杀;本质: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行径。
(3)1945年4月23日;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南京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原因: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或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5)任何与人民为敌的政府或反动势力终将灭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解析】(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反映了法西斯国家的残暴和野蛮。
(3)1945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 结束于南京解放。联系这两个历史事件和南京的联系回答即可。
(5)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而其他阶级最终失败,围绕这一角度回答即可。
25.【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古老的中国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或者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2年1月1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南京大屠杀。
(4)渡江战役。
【解析】(1)由题干中“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古老的中国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历史结束,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手段对南京居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人数达30万以上。
(4)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开始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终结于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持续了22年,开始于南京也终结于南京,到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了现代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