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
A.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 发动了秋收起义
C.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进行了三湾改编
2.朱德和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后( )
①加强了革命军队的领导力量
②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
③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④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历程
⑤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④⑤
3.下面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D.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2014年2月21日,武警甘肃森林总队陇南支队200多名官兵兵分两路赴腊子口和哈达铺开展了“重温红色之旅,激发强军活力”活动,领悟和传承长征精神。红军长征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其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
A. 遵义会议 B. 四渡赤水
C. 巧渡金沙江 D. 飞夺泸定桥
5.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④领导北伐战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6.1931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朱德 D. 陈毅
7.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8.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 )
A.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到了1930年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但1934年红军却离开革命根据地转战大江南北,这是为什么( )
A. 国民党势力越来越强大 B. 蒋介石围剿红军
C.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 红军要攻占城市
10.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国民党革命远动的开始 D.黄埔军校的建立
11.“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的含义是( )
A. 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C. 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D. 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12.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去江西参加以“革命摇篮,星火燎原”为主题 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
①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
③长征会师 ④中共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井冈山会师 B. 挺进大别山 C. 长征 D. 渡江战役
14.一名导游向一名游客作如下解说:“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当时中央领导在军事问题上犯了‘左’的错误。正是由于推行了这些错误主张,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重大牺牲。毛泽东的发言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这群游客游览的会址位于( )
A. 北京 B. 延安 C. 遵义 D. 瑞金
15.“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歌谣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领导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 中央革命根据地 D.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6.小明同学是惠州人,他自豪地说:我家乡有一位名人,是率领“铁军”独立团屡建战功的北伐名将。这位“北伐名将”是( )
A. 叶挺 B. 贺龙 C. 廖仲恺 D. 彭德怀
17.某旅行社从江西出发开展“重走长征路”旅行探险活动。下列长征重要景点参观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遵义会议会址 ②泸定铁索桥 ③瑞金革命根据地 ④甘肃会宁城
A. ③④②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①②④
18.图片承载历史。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9.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l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用“五个创造性地”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党的建设……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其中,“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 )
A. 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道路
B.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0.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1927年4月成立了( )
A. 武汉国民政府 B. 北京政府
C. 南京国民政府 D. 北洋军阀政府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这对于激励广大青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长春讲话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运动的性质?
(2)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标志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长征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和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4)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请你概括它们的共同之处。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3)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5)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材料一中的“90年前”指的是哪一年?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星火燎原”指什么?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4.主题:重走长征路
步骤一: 了解长征历程
毛泽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根据材料一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2个)
步骤二:感悟长征精神
(2)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有哪些长征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2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地进行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有过怎样的探索和救国方案?
(2)1921年中共建立,以哪个国家的革命道路为蓝本进行探索?
(3)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他这一认知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开创了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4)中共的探索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遭遇了怎样的严重挫折?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共独立解决内部军事和组织问题,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1927年毛泽东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C。
2.【答案】C
【解析】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等中共优秀领导人以及他们领导的军队走到了一起,加强了革命军队的领导力量,同时也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所以第①②③小项都正确,而联系教材,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历程的事件应是南昌起义。所以答案为C。
3.【答案】C
【解析】遵义会议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当,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项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成立国民党,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五四运动的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北伐战争时孙中山已逝世。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答案】B
【解析】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在北伐战争中,国共两党积极合作,奋勇冲锋,打倒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北伐军队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故选B。
8.【答案】B
【解析】A本身说法错误,共产党的诞生在上海;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发动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B正确。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D错误,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故B符合题意;A项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项黄埔军校的建立、C项国民党革命远动的开始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成果;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答案】B
【解析】1927年,毛泽东回到湘赣边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军原本进攻长沙城,但遭到了敌人优势力量的抵挡,损失惨重,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改变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后转战来到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革命道路。
12.【答案】A
【解析】面对蒋介石、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的史实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等,长征会师的地点是会宁,中共七大召开的地点是延安,所以答案是A。
13.【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 “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尤其出现了“红军”字眼,和红军有关的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C长征相关联,该题选C。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题干中导游介绍的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15.【答案】A
【解析】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以选A。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中“铁军”“北伐名将”等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是北伐战争的先头部队,屡建战功,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故选A。
17.【答案】D
【解析】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离开③瑞金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在遵义召开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后来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路上,雪山草地都没有挡住红军坚定的步伐,1936年,他们终于到达了④甘肃会宁城,成功会师。所以答案选D。
18.【答案】C
【解析】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革命军队创建的开始,故选C。
19.【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创造性的革命道路”。因为1927年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C
【解析】1927年4月在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人民为敌,叛变革命。
21.【答案】(1)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 遵义会议;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 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一战期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中国外交上的失败,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中,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其中“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材料讲的是五四运动和红军长征,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五四运动和长征都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22.【答案】(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飞夺泸定桥。
(3)遵义会议的召开。
(4)指国民党重兵围堵;恶劣的自然条件。
(5)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或革命的乐观主义);团结友好、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解析】(1)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2)材料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是红军长征过程中飞夺泸定桥的历史事件。
(3)解题时抓住“由被动变为主动”等关键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变被动为主动,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既要面对国民党重兵围堵,又有恶劣的自然条件。
(5)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归纳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或革命的乐观主义);团结友好,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的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解析】(1)题干中有提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以90年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1921年。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中共一大的召开。
(2) “第一枪”据课本所学相关的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3)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主力开始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4)根据材料一和第一问得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的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通过材料二和第二三问得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24.【答案】(1)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恶劣、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少数民族的阻挠、缺少粮食给养或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
(2)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解析】(1)本题简要写出长征中的历史事件即可,如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恶劣、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等等。
(2)考查的是长征的精神,言之合理即可。
25.【答案】(1)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2)苏俄。
(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
(4)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或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1)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他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1911年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的民族解放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后,称苏俄。
(3)1927年中共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和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形成燎原之势。所以毛泽东这一认知的实践基础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