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课件集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课件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2-20 17:03:00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LDS制作元素周期表LDS制作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Dobereiner,1780-1849),
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提出了“三素组”学说。他归纳出了
5个"三素组":
   Li  Ca  P   S  Cl    Na  Sr   As  Se  Br    K  Ba   Se  Te   I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100年间,随着生产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到1869年,
人们已经知道了63种元素,并积累了不少对这些元素的
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材料。因此,人们产生了整理和
概括这些感性材料的迫切要求。在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
在联系的同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 LDS制作在每个“三素组”中,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
是其他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而且性
质也介于其他两种元素之间。但是,在当时已经
知道的54种元素中,他却只能把15种元素归入“三
素组",即:
 Li、Na、K组 Na相对原子质量=(7+37)/2=22  C1、Br、I组 Br相对原子质量=(35.46+126.40)/2=80.97 
Ca、Sr、Ba组 Sr相对原子质量=(40+137)/2=88
  因此,不能揭示出其他大部分元素间的关系。
虽然“三素组”学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却是
探求元素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关系的一次富有
启发性的尝试。 LDS制作1864年,德国人迈那耳(Meyer,1830-1895)发表了
《六元素表》。在表中,他根据物理性质和相对原子
质量递增的顺序把性质相似的元素六种、六种地进行
分族,排出如下一张元素分类表:
   Li Be C N O P    Na Mg Si P S Cl    K Ca As Se Br Rb    Sr Sn Sb Te I Cs    Ba Pb Bi Tl
这张表比以往任何一张元素分类表都高明,但有下
列致命缺点,那就是只盲目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排
列,而未空出应有的位置来。其次,它按物理性质
排列,很难揭示元素内在联系,而且包括的元素并
不多,还不到当时已知元素的一半。 LDS制作1865年,英国皇家农业学会化学师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62种
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现从任意一种
元素算起,每当排列到第八种元素时就会出现性质跟第一个
元素相似的情况,犹如八度音阶一样,他把这个规律叫做“
八音律"。
   H1 Li2 G3 Bo4 C5 N6 O7    F8 Na9 Mg10 Al11 Si12 P13 S14    Cl15 K16 Ca17 Cr18 Ti18 Mn20 Fe21    Co或Ni22 Cu23 Zn25 Y24 Zn26 As27 Se28    Br29 Rb30 Sr31 Ce或La33 Zr32 V或Mo34 Ro或Ru35    Pd36 Ag37 Cd38 V40 Sn39 Sb41 Fe43    I42 Cs44 Ba或V45 Ta46 W47 Nb48 Au49    Pt或Ir50 Tl53 Pb54 Th56 Hg52 Bi55 Os51
LDS制作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工作的
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成
功地对元素进行了科学分类。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元素
(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相对原
子质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他还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把已经
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他预言了类似硼、铝、
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们为类硼、类铝和类硅元
素,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为这些元素
在表中留下了空位。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
照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指出了当
时测定某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有错误。若干年后,
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LDS制作87654321最外电子数87654321最外电子数221最外电子数33333333电子 层数氩18氯17硫16磷15硅14铝13镁12钠11元素名称22222222电子 层数氖10氟9氧8氮7碳6硼5铍4锂3元素名称111电子 层数氦2氦2氢1元素名称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情况LDS制作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原则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行)族:具有相似内层结构和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并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列)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的分类(2)主族与副族的对比LDS制作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根据元素周期律,把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中 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 ,再把不同横行中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 ,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电子层数目相同横行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纵行LDS制作Na
11钠H
1氢He
2氦Li
3锂Be
4铍B
5硼C
6碳N
7氮O
8氧F
9氟Ne
10氖Mg
12镁Al
13铝Si
14硅P
15磷S
16硫Cl
17氯Ar
18氩K
19钾Ca
20钙IAIIAIIIAIVAVAVIAVIIA01234族: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列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行元素周期表A:主族LDS制作
IIBIBVIII
VIIB
VIB
VB
IVB
IIIB
B:副族LDS制作LDS制作元素周期表IAIIAIIIAIVAV
AVIAVIIA0主族周期副族
过渡元素LDS制作LDS制作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元素种数LDS制作主族副族的对比LDS制作练习与思考: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3457IVAIIIAVIAVIIAIIALDS制作练习与思考:2、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
(A)14、24、34 (B)26、31、35
(C)5、15、20 (D)11、17、18CLDS制作练习与思考:3、下列各表为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为原子序数),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DLDS制作练习1、下列排列顺序中,错误的是 ( ) A、稳定性: PH3>H2S>NH3 B、水溶液的酸性:    H3PO4 > H2SO4 >HClO4 C、原子半径:O<S < Na D、水溶液的碱性:    Al(OH)3 < Mg(OH)2 < NaOHABLDS制作练习5X、Y、Z是主族的三种非金属元素,
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试回答: (1)X元素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Y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
Y与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3)Z元素的名称是______,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角度看,Z元素具有___________ 性;若从Z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看,它具有这种性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F2S + 2Na = Na2S砷金属性和非金 属它位于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上LDS制作寻找用于制取农药的元素寻找半导体材料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返回子菜单寻找用于制取农药的元素寻找半导体材料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寻找用于制取农药的元素寻找半导体材料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LDS制作课件17张PPT。第一专题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复习例1:某微粒用ARn+表示,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质量数=Z+A 练习:1、已知bXn-和aYm+两种离子的电子结构相同,则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
A.a>b B.b>a C.n>m D.m>n一、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BA3、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氦的该种同位素应表示为
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D、核电荷数为17的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CD例2:A元素原子L层比B元素原子L层少3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5个,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表示为( )
A、A3B2 B、B3A2
C、BA3 D、BA2
B练习1:A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B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比A元素原子的少5个。
①画出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名称为 2: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B原子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A和B分别为( )
A.硅原子和钠原子 B.硼原子和氦原子
C.氯原子和碳原子 D.碳原子和铝原子3:科学家最近发现2种粒子:第1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第2种是由四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下列有关这两种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四中子”不显电性
B、“四中子”的质量数为4
C、第2种粒子是氧元素的另一种同位素
D、第2种粒子的化学式为O4DC4、下列物质中,两种分子不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总数的是( )
A、H2O2和CH3OH B、HNO2和HClO
C、H2O和CH4 D、H2S和F2
5、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一种核素镅(95AmU)_235,这种新核素同铀(92U)-235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
B、原子核中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相同BC例3:在化合物AB中,A离子和B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看,A比B少4,而次外层电子数A比B多6,则AB是( )
A、MgS B、KCl
C、MgO D、CaO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D例4:硒是一种保健元素,含有硒元素的保健品现已进入市场。硒为第4周期第ⅥA族元素,根据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硒元素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其单质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 B.H2Se比HBr稳定
C.SeO3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酸 D.常见化合价有-2、+4、+6三种练习:1、我国最新报道的高温超导体,铊(Tl)是其成分之一,已知铊与铝是同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的判断中,可能错误的是
A.是银白色金属
B.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C .Tl(OH)3与Al(OH)3一样具有两性
D.与稀硝酸作用生成硝酸盐2、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原子半径。
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电子数是8。
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弱。
D.单质铍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BCAC 3、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 )
A.离子半径:S2—>Cl—>Na+>Mg2+
B.热稳定性:H2S<H2Se<HCl
C.酸性:HF>HCl>HBr>HI
D.氧化性:F2>Cl2> P > S4、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5、下列各物质中性质的变化规律排列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Al3+>Mg2+>Na+>F-
B、稳定性:HI>HBr>HCl>HF
C、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D、碱性:KOH>Ca(OH)2>Mg(OH)2>Al(OH)3ACCD6、在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A.制农药的元素 B.制催化剂的元素
C.做半导体的元素 D.制耐高温材料的元素7、同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是HXO4<HYO4<H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强弱为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Y、Z
C.原子序数大小为X>Y>Z
D.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X、Y、Z8、已知砷元素(As)的原子序数为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B.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第VA族的元素
C.砷原子的M电子层有8个电子 D.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碱性CCDB9、某简单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 且X、Y 均为不大于20的正整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微粒一般情况下不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反应,这种微粒的符号是
(2)若该微粒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只需得到一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微粒的结构示 意图为
(3)若该微粒为阳离子,且对应的碱为可溶性强碱,则x=
y= 。10.有A、B、C、D四种元素,常温下A单质为深红色液体,B、C、D三种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 均小于18,且三者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化合;D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是B元素原子核 外电子数的两倍;C、D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且C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是D元素原子 核内质子数的一半。
(1)A是 元素、B是 元素、C是 元素、D是 元素。
(2)C与D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常温下为易挥发的晶体,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三、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例5: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 )
1、H2O 2、CaCl2
3、NaOH 4、H2SO4
5、Na2O 6、CO2
7、Na2O2 8、NH4Cl
9、NH3 10、BF3 练习: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

D.N2的结构式: :N≡N:A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必是离子化合物
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
C、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2、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A、Ba(OH)2 B、CaCl2 C、H2O D、 H2
3、在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CO2 B、PCl3 C、CCl4 D、NO2ADAD4、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C、CH4、 SiH4、 GeH4、 SnH4 熔 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D、HF HCl HBr 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B四、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例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O2、SO3互为同分异构体
B、碘晶体、碘蒸气是同素异形体
C、同分异构体的分子组成相同,分子结构不同
D、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CD课件21张PPT。专题三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以第一、二、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键的极性。考试大纲要求:(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6)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Ⅱ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本专题知识网络元素周期律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类型化学键表示方法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构成物质一、 原子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中子质子决定原子种类同位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电子数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决定原子电性原子结构示意图1、几个量的关系:(1)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2、几个重要概念:(1)同位素
(2)原子量3、几个重要规律:(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概念、实质。问:什么是元素的性质?
元素的性质是指:元素原子的半径,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三短三长不完全
族: 七主七副零、Ⅷ族3、稀有气体对应的原子序数、所在周期数及该周期的元素种数周期—— 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 —— 该周期元素种数
第一周期 —— He —— 2 —— 2
第二周期 —— Ne —— 10 —— 8
第三周期 —— Ar —— 18 —— 8
第四周期 —— Kr —— 36 —— 18
第五周期 —— Xe —— 54 —— 18
第六周期 —— Rn —— 86 —— 32
第七周期——    —— 118 —— 32 5、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三者的关系决定反映决定反映推测推断6、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与水或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剧烈程度;
(2)最高价金属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其它:
(1)根据原子结构;
(2)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3)一些实验依据:原电池的电极名称、电解时的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7、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其它:
(1)根据原子结构;
(2)根据在元素 周期表中的位置;
(3)非金属之间的置反应;
(4)与同一金属反应的快慢、产物中元素化合价的高低。8、几个量的关系:(1)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2)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四、化学键与物质结构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阴、阳离子原子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实质也是静电作用)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非金属与非金属NaCl、MgOHCl、H2SO4、H2O 下列考古遗址发现的遗物中能用14C测定年代的是( )
A 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距今约2400年)
B 马家窑文化遗址的粟(距今约5300年)
C 秦始皇兵马佣(距今约2200年)
D 元谋人的门齿(距今约170万年)(2002上海理科大综合44题)B 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手段。科学家曾利用14C对河姆渡遗址遗存稻谷的年代进行测定。稻谷中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是脂肪和 ,因而可对它们进行14C测定。
(2002上海理科大综合45题)淀粉、麦芽糖等练习一
1.(91全国高考第1题)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正确的是( )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原子量
(B)这种元素的原子量为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W克,此原子的质量为(m+n)W克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A2.(93全国高考第10题)下列各分子的结构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都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CO2 (B)PCl3 (C)CCl4 (D)NO2D3、若短周期元素原子可形成AB3型化合物,设A的原子序数为n、B的原子序数为m,则n为下述组合中的( )
①m+ 6、 ②m-2、 ③m+4、
④m-4、⑤m+14、⑥m-12
A)①②③④、B) ②③⑤⑥、
C) ①③⑤⑥ 、D)全部D例3、(96全国高考第14)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C、D例4、下列晶体中, 属于原子晶体的化合物的是( )
(A)干冰 (B)石墨 (C) 氯化钠 (D)水晶D例5、(2000全国高考第9题) 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C1.(91全国高考第2题)碳化硅(SiC)的一种晶体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其中碳原子和硅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在下列三种晶体①金刚石、②晶体硅、③碳化硅中,它们的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A练习二再见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必性一、不同类型的晶体二、同素异形体三、同分异构体冰糖金刚石象上述这些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定熔点)固体,称为晶体。这是由于构成晶体的粒子是有规则堆积而成的缘故。小结: 在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必须通过相互作用才能堆积成具有几何外形的晶体.一、不同类型的晶体1、离子晶体: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晶体。--离子晶体实际就是离子化合物。[练习]根据离子晶体的定义,判断下列固体,哪些属于离子晶体?
1.SiO2 2.CsCl 3.NaOH 4.冰糖(C12H22O11)
5.BaSO4 6.I2 7.P2O5 8.NH4NO3问题:其实在食盐晶体中,存在着许多Na+和Cl-,那为什么能用NaCl表示其化学组成呢?展示:NaCl晶体结构模型,并讨论分析结构特点。供参考的分析提纲:
1.根据小球大小判断哪种代表Na+,Cl-?棍棒代表什么含义?
2.该结构中,Na+与Cl-排列有什么规律?
3.每个Na+周围吸引着几个Cl-?每个Cl-周围吸引着几个Na+?小结:在NaCl晶体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分子,存在许多 离子和 离子,以 键相结合,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 ,因此NaCl表示的含义是 .有关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问题:
(1):我们接触过的许多物质能够导电,其本质原因是什么?离子晶体中如NaCl,KNO3等就含有离子,那离子晶体能否导电?(2):离子晶体为什么在固态时不能导电?如何改进实验使NaCl,KNO3等能导电呢?原因:在固态时,离子晶体中的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紧紧的束缚在一起,不能自由移动.问题(4):结构决定性质。离子晶体中存在较强的离子键,削弱或破坏这些离子键,都需要较多的能量,以此推测离子晶体的硬度和熔沸点有什么特点?问题(3):为什么同样是离子晶体,在熔化或水溶液中却能导电?一些事实数据:
问题:根据上述离子晶体熔沸点,比较CsCl和NaCl中离子键的强度.由此能得出怎样的结论?阴,阳离子离子键阴,阳离子个数比较大较高固态不导电,熔化或水溶液可导电。课 堂 巩 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晶体在固态时不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没有离子.
B.离子晶体中也可能含有共价键.
C.离子晶体中一个阳离子只能与一个阴离子形成离子键.
D.离子晶体中阴离子与阳离子数总是相等的.
E.离子晶体中离子键越强,其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F.离子晶体中肯定含有金属阳离子。2.已知:熔沸点NaCl>CsCl,则推测KCl,LiCl,RbCl熔沸点高低顺序.3.实验设计:现有NaCl晶体,蒸馏水, AgNO3溶液,试设计定量实验证明NaCl晶体中Na+与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同理:若改为NaF,NaCl,NaBr,NaI,其熔沸点的高低顺序呢?2、原子晶体 相邻原子间以共价健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特点:硬度大、熔沸点高,并难溶于溶剂。 常见的原子晶体:金刚石、单质硼、晶体硅、金刚砂(SiC)、石英(SiO2)、刚玉 Al2O33、分子晶体 分子间以分子作用力互相结合的晶体叫做分子晶体 特点:较低的熔点、沸点和较小的硬度。 对比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
二、同素异形体1、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2、几种常见元素的同素异形体(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2)氧元素:氧气O2与臭氧O3(3)磷元素:红磷与白磷(P4)3O22O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碳元素单质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
 C、石墨转变为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
 D、C60是新发现的一种碳的单质 三、同分异构体1、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2、正丁烷与异丁烷3、乙醇与甲醚谢谢大家!再见! 足球烯是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克罗脱(Kroto, H.W.)和史沫莱(Smalley, R.E.)等人于1985年提出的。他们用大功率激光束轰击石墨使其气化,用1MPa压强的氦气产生超声波,使被激光束的气化的碳原子通过一个小喷嘴进入真空膨胀,并迅速冷却形成新的碳原子,从而得到了C60。C60的组成及结构已经被质谱、X射线分析等实验所证明。此外,还有C70等许多类似C60的分子也已被相继发现。
  我国北京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研究小组也研制出C60分子。目前,人们对C60分子等许多类似C60反应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它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课件13张PPT。元素周期律 现有A和B两种原子,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 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的L层电子数的两倍。则A和B是何种原子?练习 请阅读和比较1-18号元素的有关数据,从中能找出什么规律? 门捷列夫的伟大创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祝您成功!深入探讨 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制约?为什么随原子序数
的递增,原子半径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影响原
子半径
大小的
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③核外电子数: 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
最主要因素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的影响较大。半径有增大的倾向。深入探讨 为什么稀有气体的半径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相比显得特别大?氯原子的半径是氯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和氯原子相邻的氩原子是单原子分子,测定半径方法与氯原子不同。深入探讨 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负化合价数 = 8 – 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氟元素无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最外层电子数 1→8(K层电子数 1→2)原子半径 大→小(稀有气体元素突然增大)化合价:+1→+7 -4→-1(稀有气体元素为零)决定了归纳出引起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在目前发现的元素中,
除了氢元素以外,半径最小的是何种元素。
除了稀有气体元素以外,半径最大的是何种元素?ABCD氟元素钫(Fr)元素 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半径比最小的是
( )(A) NaF (B) LiI (C) CsF (D) LiF阳离子半径:Li+ < Na+ F- 试比较 O2- F- Na+ Mg2+ Al3+ 的半径大小核电荷数 8 9 11 12 13电子层数 2 2 2 2 2 ABCD电子总数 10 10 10 10 10>>>> 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离子
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减小。 请您总结: 2007年3月2日同学们再见一.设计背景 1. 淡化学科体系,注重思想方法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学科教学的重心从具体的知识点转向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教会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通过了解元素元素周期表发现历程,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向前的。科学研究总是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上的,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继承或推翻前人的结论,产生新的理论的过程。所以科学研究成果是众多科学家共同的结晶。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 我校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之一,承担了《利用校园网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这一课题。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不断优化校园网络教学环境,探求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目标是利用校园网使个性化、自主性和交互性学习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在多年的探索中发现,利用网络编制教学辅助软件、建立教师个人网页进行课堂教学,技术耗费严重、备课量大、使用频率和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只有提供技术要求低,使用效果好的工具,才能使广大的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就是这样的工具。教师只需将各种网络资源移入平台,就能实现和各种教学功能的有机结合。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功能键控制学生学习过程,避免了网络环境的滥用;通过讨论室同时和全班同学进行讨论,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问题讨论的片面性;通过利用课堂练习自动批改和统计功能检测教学效果,大大加快了教学反馈的速度和质量。课后教师可以通过itie和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随时随地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并利用教学平台的自动记录和统计功能对某位学生学习参与度、成绩趋势进行客观的评价;随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并能即时了解学生的在线情况。 对学生而言,在课前,只要有网络环境,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课内,通过讨论室和老师及全班同学直接交流,扩大了学习面,并能通过课堂练习的反馈统计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后,可以通过“我的课堂”“我的资源”看到课内学习的全部内容并进行复习、作业,通过itie向老师提问。 对整个学校教学而言,只要授课教师许可,不管哪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参与这节课的学习,不管哪位教师都能利用这节课的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本课的教学设想是就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互联网的强大资源,用人机互动、人人互动、相互协作的课内学习带动生动有趣的课外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化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 二.工具和资源 1. 工具:东格致中学教学平台 2. 资源:http://www.createsky.com/、http://www.ikepu.com.cn/、http://ps.henannu.edu.cn/ 、http://www.pep.com.cn/、http://www.google.com、http://huaxue.hxtoy.com.cn/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上课前几天在教学平台上发布消息,布置预习作业: 浏览http://www.createsky.com/ 化学时空元素周期律篇的主要内容,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 (二) 课堂教学过程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 (1) 课题的引入 在课堂讨论中发布问题“请同学举出元素周期表发现历程中的一段历史或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回复后,教师马上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回复并进行统计,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的回复。 (2) 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 按照元素周期表发现的几个重要阶段的顺序,由选出的几位同学发言,讲述他们所说的元素周期表发现历程中的那段历史或某位科学家在这段历程中的发现。讨论每一种元素分类方法的特点、优点和缺陷(根据预习资料简要归纳) §三元素组(1829年,德贝莱纳) 由学生发言,讲述三元素组的发现过程和五个三元素组的组成元素。教师在计算机上给出下面的表格,请同学们探讨三元素组的特点。 组次 组成元素(原子量) 特点 1 Li (7) Na(23) K(39) 2 Ca(40) Sr(88) Ba(137) 3 S(32) Se(79) Te(128) 4 Cl(35.5) Br(80) I(127) 5 P(15) As(75) Sb(122) 学生总结出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约是另外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的规律。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通过1—4组三元素组在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在19世纪上叶已发现的元素只有几十种的条件下,德贝莱特能从事物本身的性质来寻求联系,由定性过渡到定量,开创了寻找元素间规律的正确的新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他找到的规律只能说明局部,偶然性的成分很大。 §螺旋图(1862年,尚古多) §六元素表(1864年,迈尔) 六元素表比三元素组的元素种类多了一些。它的特点是元素化合价出现432112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同族元素的性质有相似性,第二横行和第三横行元素的原子量大约都相差16。 此外,迈尔还推测Si和Sn中有一种未发现的元素,它的原子量为73.1。 §八音律(1865年,纽兰兹) H 1 F 8 Cl 15 Co Ni 22 Br 29 Pd 36 I 42 Pt Ir 50 Li 2 Na 9 K 16 Cu 23 Rb 30 Ag 37 Cs 44 Os 51 G 3 Mg 10 Ca 17 Zn 24 Sr 31 Cd 38 Ba V 45 Hg 52 Bo 4 Al 11 Cr 19 Y 25 Ce La 33 U 40 Ta 46 Tl 51 C 5 Si 12 Ti 18 In 26 Zr 32 Sn 39 W 47 Pb 54 N 6 P 13 Mn 20 As 27 Di Mo 34 Sb 41 Nb 48 Bi 55 O 7 S 14 Fe 21 Se 28 Ro Ru 35 Te 43 Au 49 Os 56 特点:第一个元素和第八个元素性质相似,有周期性的重复 缺点:第三纵列以后有些位置同时安置了两种元素,没有为未发现的元素预留空位,也没有估计到原子量可能有错误,只是机械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连续排列。把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掩盖起来了。 八音律受到当时化学界的强烈批判,纽兰兹放弃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进一步研究。 小结:从发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的三十多年间,被组织起来的元素越来越多,规律性也越来越明显,虽然只是对局部的元素有效,但是为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第一张 1869年3月6日 第二张 1871年 提出问题,请同学在课堂讨论区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 门捷列夫以什么性质为主要线索创作元素周期表? 2. 当某些元素的其他性质和原子量产生矛盾,他如何处理? 3. 元素原子量出现间断时,他是象八音律那样紧密排列还是用了其他方法? 4.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也受到了批判和冷落,他是如何面对的? 门捷列夫周期表的特点是按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列,遇到原子量和元素性质出现矛盾时,采用根据元素性质倒置元素或修正原子量的方法,预留了很多元素的位置并且预测了很多元素的存在,例如类铝(嫁)、类硼(钪)和类硅(锗)。几年后,这些元素的存在都得到了证实。进一步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科学性。 缺点:仍然按原子量的大小为主要线索排列。 2.现代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及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和完善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悉周期、族,了解各周期元素的中数。通过对比请学生分析:现代元素周期表和门捷列夫的周期表相比,元素排列的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什么?增加了那一族的元素?元素周期表是否有上限? 3.推断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方法 通过例题(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请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小结:(1)用原子序数减去每周期的元素种类,余数表示位于第几列,用减的次数可以推断出在第几周期。 (3) 通过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进行推断 5. 课堂练习 (三)课后作业 1.请同学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将其中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精彩内容上传到“本课资源”和大家共享。 3. 除了现有的长式的元素周期表,还有什么比较好的表现形式?请同学自己设计一张元素周期表。 四.评价 http://dgz.hpe.sh.cn/itie/middle/word/jieti.htm 东格致中学教学平台的构想
课件13张PPT。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练习:1、某三价金属阳离子,具有28个电子,其
质量数为70,那么它的核内中子数是( )
A、28 B、31 C、39 D、42
2、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
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原子核内质
子数为 ( )
A、3 B、7 C、8 D、9CC一、原子结构:1、构成原子的粒子关系:数目关系:
质量关系:
电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同一元素的不同种类主要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核素的质量决定原子的带电量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个;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个;次外层
不超过 个;倒数第三层 电子数不超过
个;3)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最先排
布在能量 的电子层里。2n281832最低二、元素周期律1、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
2、原子半径的变化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
4、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变化注意:
1、周期性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
2、变化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
3、量变引起质变三、元素周期表1、结构:
注意:
掌握十六个族的排列顺序以及族的写法。2、元素结构、性质与元素周期表位置
的关系,即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第二住族与
第三主族之间的原子序数相差是1吗?
2、同主族相邻两元素之间原子序数之差
为多少?四、化学键在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邻的原子之间
强烈的相互作用。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18号元素)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是 ;
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
原子是 ;
3、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是 ;
4、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是 ;HBe、ArH、Be、AlBe比较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大小的规律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
少,半径越小;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着核电荷
数的递增,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3、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
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
越小。练习:1、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10克重水
(D2O)中所含的中子数为( )
A、0.5 NA B、 2NA
C、5NA D、 10NA
2、把4.7克主族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R2O
溶于水中,产生的碱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为5.6%,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C元素周期表·教案
?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能力培养: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科学品质: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提问】上次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
倾听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之间存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只是元素周期律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倾听周期表根据不同的编排原则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行式,也就存在各种各样形式的周期表,我们
①引入研究内容;
②使学生明白周期律和周期表之间的关系。
引出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将周期律具体化。
?
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明白根据不同的编排原则可以排出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所学的元素周期表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
【投影】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
【评价】请同学评价两种编排形式哪一种更合理。
【小结】两种排列方法都符合以上编排原则,但哪一种形式更合理呢?第一种形式中He和Ne、Ar排在一列,而且大家知道他们的性质是非常相似的。而第二种形式He排在第二列,很显然He和第二列的其它元素的性质截然不同。因此第一种形式更合理。
观看、思考、编排元素周期表。
编排结果
形式1
?1H???????????????? 2He
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形式2
1H?? 2He
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对这两种编排形式进行评价。
?
倾听评价好坏的理由。
①自己亲自体会如何编排元素周期表;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引出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学会评价事物的好坏,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大家把书打到最后一页的元素周期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
?
看书后元素周期表。
先对周期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第133~134页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归纳、小结】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课本第133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见附2)。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1~8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c.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____,过渡元素____,稀有气体____。
2.纵列,族
①概念 见课本第134页;
②主族和副族对比;(见附3)
③特点:
a.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b.还有一个第0族和一个Ⅷ族。
根据阅读提纲阅读课本第133~134页,并回答问题。
?
小结刚才阅读内容,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①自己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
?
?
?
①落实要掌握的内容;
②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深刻的认识,掌握周期和族的概念、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讲述】通过上述的学习若给大家一个原子序数,应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过来若知道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判
倾听和思考如何
结构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明白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目标。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断出它的原子序数和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简图。这需要大家最好能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通过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之。
?
?
【随堂检测】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下列各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正确的是(??? )。
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
(A)14? 24? 34(B) 26? 31? 35
(C) 5? 15? 20(D) 11? 17? 18
①考查位置和原子序数之间的换算;
②借用此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
①考查周期表的特点;
?
②通过对局部周期表的判断,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
①考查原子序数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②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
附1:随堂检测答案
1.二、ⅣA;三、ⅢA;四、ⅥA;五、ⅦA;七、ⅡA 2.(D)3.(C)
附2:
?
周期







元素个数
2
8
8
18
18
32
26
周期分类
短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
附3:
?
?
主族
副族
定义
长短周期共同组成
仅由长周期组成
表示
IA IIA……
IB IIB……
个数
7个
7个
?
北京四中??? 柳世明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掌握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渐变规律;理解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探索与分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逐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探索和验证,指导学生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难点: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探索和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指导学生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复习提问】除第一周期和第七周期外,其余每一周期中,元素类别是如何逐渐过渡的?
【引课】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可见元素周期表不仅反映了元素原子结构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反映着——
其余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活泼的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板书】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一)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提问】在学习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的活泼性时,我们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组织讨论】在研究的这些性质中,有些性质对不同的物质是否具有确定性?如:卤素与水的反应方式都完全相同吗?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卤素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又如:碱金属与氧反应得到的产物类别是否相同?这些性质能不能作为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判断依据?你认为哪些性质可以作为衡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投影】(小结学生讨论结果)
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是: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和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是: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和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上述依据为线索,讨论一下同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回忆并归纳:在学习卤族元素时,研究了卤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卤素的单质与水的反应和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在学习碱金属元素时,研究了单质与水的反应和单质与氧的反应。
讨论并回答;卤素与水的反应方式不完全相同,其中F2与水发生的是置换反应,而其它卤素与水发生的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卤素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其中F2在卤化物的水溶液中,优先与水发生的置换反应。碱金属与氧反应得到的产物类别并不完全相同,可以是氧化物,也可以是过氧化物,还可以是超氧化物。因此,这些性质不能作为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是: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是: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和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
?
通过对元素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判断依据的确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板书】
(二)同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
【投影】学生实验内容
①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入盛有约30 mL水的小烧杯中,观察。待反应停止后,滴入几滴酚酞,观察。
②取一段镁条放入盛有 5 mL冷水的试管中,观察。
③取一块铝片放入盛有5 mL冷水的试管中,观察。要求:记录上述实验现象,对比并得出结论。
【指导实验】纠正观察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小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提问】镁和铝与冷水不反应是否就证明它们不能与水反应?
【追问】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启发设问】怎样证明镁条和铝片是否与热水发生了反应?
【追问】如果加热的温度超过100℃,此实验设计有没有什么不严谨的地方?如何改进更能说明问题?
【指导实验】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5mL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待水停止沸腾后,再加入镁条和铝片,待试
?
实验并记录:
①金属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游动,发出“嘶嘶”声响,生成的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为红色。
②镁在冷水中无明显变化。
③铝在冷水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钠与冷水剧烈反应;镁与冷水无明显反应;铝与冷水不反应;
思考后回答:还应实验一下它们是否能与热水反应。
回答:将上述加入镁条和铝片的两支试管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
思考后回答: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思索后回答:如果加热的温度超过100℃,水就会沸腾,则无法判断产生的气体是水蒸气还是氢气。将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待水停止沸腾后,再加入镁条和铝片,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实验并记录:加热盛有5Ml水的试管至水沸腾,移开火焰,待水停止沸腾后,再
通过对Na、Mg、Al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的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管冷却后加入几滴酚酞,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
【实验小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
?
【投影】学生得出的结论:Na、Mg、Al三种元素与水反应置换出H2的能力依次减弱。
加入镁条和铝片,镁条与热水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铝片无明显变化;待试管冷却后加入几滴酚酞,加入镁条的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加入铝片的试管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1)钠与冷水剧烈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2H2O=2Na++2OH-H2↑
(2)镁与冷水不反应,与热水可以反应:
(3)铝与冷水、热水均不反应。
?
【设问】根据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测一下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将会怎样?
【过渡】金属钠与酸的反应非常剧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镁、铝与酸的反应。
【投影】学生实验内容: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同浓度的稀盐酸,并分别投入镁条和铝片。实验要求:观察现象及反应的剧烈程度。
【指导实验】纠正观察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小结】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作出实验结论,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投影】学生得出的结论:Na、Mg、Al三种元素与酸反应置
判断:将会比与水反应更为剧烈。
?
?
实验并记录:在两支盛有5mL同浓度稀盐酸的试管中,分别投入镁条和铝片,均有无色气泡产生,且反应的程度是镁条更剧烈。
?
?
描述和归纳:
(1)镁与酸反应剧烈:
Mg+2HCl=MgCl2+H2↑
Mg+2H+=Mg2++H2↑
(2)铝与酸反应平缓:
?
?
通过对Na、Mg、Al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的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换出H2的能力依次减弱。
【板书】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练习】请同学写出 Na、Mg、Al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设问】NaOH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试剂,而Mg(OH)2和Al(OH)3一般需现用现制。你能否设计一个制备它们的实验方案吗?
【投影】学生实验内容: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 mLMgCl2和AlCl3溶液,并分别滴入几滴NaOH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指导实验】纠正观察和操作中的问
题。
【实验小结】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
【设问】上述化学事实本身对NaOH、Mg(OH)2和Al(OH)3的碱性相对强弱有无证明功能?
【追问】Mg(OH)2和Al(OH)3的碱性相对强弱还能否使用这种方式证明?为什么?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NaOH、Mg(OH)2、Al(OH)3
讨论并设计:(1)不能用氧化物与水的反应制备,因为 Mg(OH)2和 Al(OH)3不是可溶性碱;(2)应用碱和盐的反应,但所选碱和盐均应可溶;(3)碱可以选NaOH,盐可以选MgCl2和AlCl3。
实验观察和记录:在盛有 5 mL MgCl2和 AlCl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NaOH溶液,两支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分别是
Mg(OH)2和Al(OH)3;
MgCl2 +2NaOH=
2NaCl+Mg(OH)2↓
Mg2++2OH-=Mg(OH)2↓
AlCl3+3NaOH=
3NaCl+Al(OH)3↓
Al3++3OH-=Al(OH)3↓
思考后回答:有。可以证明NaOH的碱性强于Mg(OH)2和Al(OH)3。
回答:不能。因为碱和盐的反应要求碱和盐均可溶,而Mg(OH)2和Al(OH)3难溶。
使用已有知识分析未知事物,指导学生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过渡】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记录实验
现象,并分析这组实验能否说明Mg(OH)2和Al(OH)3碱性的相对强弱。
【投影】学生实验内容
将前面实验所得到的Mg(OH)2和Al(OH)3白色沉淀分别一式两份,在一份中滴加稀盐酸,在另一份中滴加 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列表对比。
【实验小结】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作出实验结论。
【设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与酸反应说明其有什么性质?
【追问】如果能与碱反应说明其有什么性质?
【追问】据此并依据实验事实,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介绍】我们把这种既有酸性又有碱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称为两性氢氧化物
【练习】请写出Mg(OH)2和Al(OH)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提供信息】当 Al(OH)3与酸反应时,可以将其表示为含氧酸的形式:H3AlO3,并称其为铝酸。铝酸在碱性条件下自动脱水成为偏铝酸(HAlO2),据此你能否写出Al(OH)3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
?
实验、记录并归纳:
结论:Mg(OH)2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Al(OH)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回答:说明其有碱性。
回答:说明其有酸性。
回答:Mg(OH)2只有碱性,而Al(OH)3既有酸性又有碱性。所以Mg(OH)2的碱性大于Al(OH)3。
Mg(OH)2+2HCl=
MgCl2+2H2O
Mg(OH)2+H+==
Mg2++2H2O
Al(OH)3+3HCl=
AlCl3+3H2O
Al(OH)3+3H+=
Al3++3H2O
根据所给信息书写:
Al(OH)3+NaOH=
(H3AlO3)NaAlO2+2H2O
Al(OH)3+OH-=
(H3AlO3)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
?
?
?
?
?
?
通过对新信息的感知和转换,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设问】根据以上对Na、Mg、Al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研究,你能否得出它们碱性的强弱顺序?
归纳:Na、Mg、Al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NaOH>Mg(OH)2>Al(OH)3
?
【引导归纳】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对Na、Mg、Al三种元素金属性的强弱顺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Na、Mg、Al三种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因它们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能力依次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
?
【给出信息】 Al(OH)3对应的氧化物是 Al2O3,与 Al(OH)3类似也具有两性,属于两性氧化物。请你写出其与盐酸和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类比,迁移:
Al2O3+6HCl=
2AlCl3+3H2O
Al2O3+6H+=
2Al3++3H2O
Al2O3+2NaOH=
2NaAlO2+H2O
Al2O3+2OH-=
通过类比和迁移的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第 142页,第 3题。
?
?
 
【随堂检测】
1.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一般依据是____和____。
2.处于同周期的相邻两种元素A和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B弱,A处于B的____边(左或右);B的原子半径比A____;若B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A最外层有____个电子。
3.Na、Mg、Al各 1mol,分别与 0.1L 5 mol· L-1的 HCl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
(A)一样多
(B)Na最多,Mg、Al一样多
(C) Al最多、Na最少
(D) Na最多,Al最少
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一般依据理解与掌握。测试水平为A级。
检测学生对同周期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测试水平为B级。检测学生对Na、Mg、Al三种元素与酸反应实质的理解能力。测试水平为B级。
?
附:随堂检测答案
1.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2.右大 3 3.(A)
?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第三周期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的渐变规律;理解第三周期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分析与讨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硅、磷、硫、氯四种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的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逐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预测和验证,指导学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第三周期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难点: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指导学生用模型和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复习提问】回忆第三周期前三种元素的性质随它们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再现:Na、Mg、Al三种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失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金属
认识Si、P、S、Cl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进行铺垫。
?
续表
?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
?
【提问】第三周期后面还有几种元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
?
【设问】从理论和结构上判断它们可能有什么性质?这些性质的变化规律可能由哪些方面体现?
性依次减弱。表现在:(1)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能力依次减弱;(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
思考:还有五种元素:Si、P、S、Cl、Ar。它们均是非金属元素。其中Ar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判断:Si、P、S、Cl四种元素可能具有非金属性,这是因为它们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可以表现在:(1)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以及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
?
?
?
引导学生建立新素?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使用“假说”研究化学问题。
【板书】
2.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以及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设问】根据“卤素”和“氧族元素”的知识内容,回忆实验室通过什么类型的反应获得HCl和H2S?
【设问】实验室为什么不用化合反应制取HCl和H2S?
【设问】根据卤族元素随元素原子半径的增大,单质与H2化合的能力的变化规律,推测Si、P的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的强弱?
【介绍】实验证明:通过化合反应获得SiH4和PH3确实十分困难。
?
?
再现并概括:
Na2SO4+2HCl↑
(复分解反应)
FeS+2HCl=H2S↑+FeCl2
(复分解反应)
回答:因为用化合反应制取HCl,反应太剧烈,不易控制。用化合反应制取H2S不方便。
回答:Si、P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可能较弱,因为它们的原子半径较大。
?
?
引导学生思维: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考察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投影】
【设问】据这四个反应发生的条件,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过渡】实验室要获得较大量的SiH4和PH3是通过以下两个反应,请指出它们的反应类型。
【投影】
Mg2Si+4HCl=SiH4↑+2MgCl2
4P+3KOH+3H2O=PH3↑+
3KH2PO2
(次磷酸氢钾)
【演示】将少量Mg2Si粉末小心均匀地撒到稀盐酸中(提示学生注意记录所看到的和听到的)。
【提问】请描述反应现象,并说明现象作出结论。
【启发】为什么会有“火星”和爆炸?
小结:Si、P、S、Cl四种元素,随核电荷数的增多,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增强
?
判断:得到SiH4是复分解反应;得到PH3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
观察并记录。
?
描述:Mg2Si粉撒到稀盐酸中看到有“火星”产生;听到轻微的爆炸。
思考:有可燃性的物质产生。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在室温下可剧烈燃烧的气体是SiH4。
结论:SiH4在空气中剧烈自燃。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展示】一瓶事先收集的PH3,指导学生观察,作出结论。
【演示】加热一只玻璃棒,接近盛有PH3的集气瓶口。
【提问】请描述反应现象,并说明现象作出结论。
【设问】PH3的自燃是产生“鬼火”的原因,但“鬼火”为什么通常在夏天发生?
【设问】根据上述实验和你已有的知识,归纳Si、P、S、Cl四种元素,随核电荷数的增多,其气态氢化物的元素,随核电荷数的增多,其气稳定性的渐变规律。
观察并得出结论:PH3是无色气体,在室温下可以存在。
观察并记录。
描述:热玻璃棒,接近集气瓶口,气体燃烧。
回答:PH3的自燃需要一定的温度。
?
讨论并小结:SiH4在空气中剧烈自燃;PH3在一定的温度下自燃;H2S可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HCl在一般条件下不分解;所以,Si、P、S、Cl四种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
【板书】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HClO4物的酸性
【练习】请写出Si、P、S、Cl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提问】一般如何定性地说明酸性的强弱?使用哪种类型的反应?
?
【组织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硅酸和磷酸的酸性强弱。
?
【指导实验】取少量硅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磷酸。观察现象,作出结论。
?
练习并回答:H4SiO4(H2SiO3)、H3PO4、H2SO4
思考并回答:一般可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定性地说明酸性的强弱;反应类型是酸和盐的复分解反应。
讨论并评价(分组讨论,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用酸和盐的复分解反应来证明。盐应该选用可溶性的硅酸盐,如:硅酸钠;酸应该选用磷酸溶液。
实验观察并记录:取少量硅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磷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
?
?
?
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
?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听取汇报】引导学生在汇报实验现象的同时得出实验结论,并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小结:此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说明磷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3PO4+3Na2SiO3=3H2SiO3
↓+2Na3PO4
?
【投影】给出信息:高纯度磷酸以白磷为原料,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溶于水而制得;而工业磷酸则是用浓硫酸处理磷灰石,其中的主要成分是Ca3(PO4)2。已知磷酸亦为高沸点酸,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化学事实可得出什么结论?
【介绍】HClO4是已知酸中最强的一种酸,至此,你能否排出Si、P、S、Cl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
阅读思考并回答:
此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3(PO4)2+3H2SO4(浓)=2H3PO4+3CaSO4
据此化学事实可得出硫酸的酸性强于磷酸的结论。
?
讨论并小结:Si、P、S、Cl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HClO4>H2SO4>H3PO4>H4SiO4(H2SiO3)。
通过对化学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学的魅力。
【过渡】我们除了可以用上述两方面来衡量元素的非金属性之外,有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并反应实的优良品质。金属活泼性一样。
【板书】
(3)非金属之间的置换
【设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S、Cl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讨论:确定由Cl2和H2S的置换反应,来验证S、Cl两种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属活泼性,就像用置换反应来说明Cl2(气)混合;(2)H2S的水溶液与Cl2(气)混合;(3)氯水与H2S(气)混合;(4)H2S的水溶液与氯水混合。
?
?
?
通过对Cl2和H2S反应的实验研时也用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得出几种方案:(1)H2S(气)和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设问】完成Cl2和H2S的反应,选择什么方法最方便?
【指导实验】要求两组学生分别以两种方式完成实验:一组取3mLH2S的水溶液,逐滴加入3~5滴氯水,并边加边振荡,观察,记录现象;另一组取3mL氯水,逐滴加入3~5滴H2S的水溶液,并边加边振荡,观察,记录现象。
思考:用H2S的水溶液与氯水混合最方便。
实验观察并记录:在H2S的水溶液中滴入氯水,溶液中有黄白色浑浊产生;在氯水中滴入H2S的水溶液,无明显变化。
?
【引导】描述并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据此化学事实可得出什么结论?
?
【设问】如果希望观察到置换反应的现象,应选择哪种方式完成这一反应?
描述并解释:在H2S的水溶液中滴入稀氯水,产生的黄白色浑浊为硫单质;此反应说明Cl2可以把S从H2S中置换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l2+H2S=S↓+2HCl
即:非金属性:Cl2>S。
在氯水中滴入H2S的水溶液,无明显变化是由于Cl2把H2S氧化到更高的价态。而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Cl2+H2S+4H2O=
H2SO4+8HCl
回答:选择第一种方式。
?
【指导归纳】根据以上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讨论,归纳:同周期元素的性质的渐变与元素原子结构的关系。
归纳: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渐变:
因为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随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失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因此,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学习“抽象”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板书】
(三)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设问】能否根据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归纳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在学生归纳时,注意进行语言逻辑和因果关系方面的评价。
重现思考并归纳:卤族元素自上而下,与H2化合的能力依次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减弱,即:非金属性依次减弱;碱金属元素自上而下,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能力依次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即:金属性依次增强。
因为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随核电荷数依次增多,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减小,失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因此,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归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提问】根据以上讨论,能否确定在元素周期表中,哪种元素金属性最强(不考虑放射性元素)?哪种元素非金属性最强?
思考并回答:Cs金属性最强。F元素非金属性最强。
通过推理、判断思维过程的进行,训练学生建立由量变到质变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追问】若沿元素周期表左下角至右上角的对角线推移,元素的性质将如何变化?
【追问】在这种过渡中一定有一个部位的元素具有两性,请你从周期表中找到这一部位。
【投影练习】在元素周期表的元素中,所形成的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_____,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反应最剧烈的单质是____,碱性最强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____,酸性最强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____。
思考并回答:将由强的金属性逐渐过渡到强的非金属性。
查找并回答:沿周期表中B、Si、As、Te、At与Al、Ge、Sb、Po之间画一条虚线,位于虚线附近的元素,既具有某些金属的性质,又具有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练习并回答:HF;Cs;CsOH;HClO4。
?
?
续表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归纳】与学生共同巩固、回忆本节知识内容,并归纳得出课本第138页表5-4。
复习、巩固并归纳本节知识内容。
强化学生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认识。
【作业】课本第141页:第 1(3)、(4)、(5)题;第142页:第2题。
?
?
【随堂检测】
1.下列各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的是
(??? )。
(A)SiH4、PH3、H2S、HCl
(B) HF、HCl、HBr、Hl
(C)PH3、H2S、HCl、HF
(D) NH3、PH3、AsH3、HF
2.下列各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渐弱,酸性渐强的是(??? )。
(A)NaOH、Mg(OH)2、H2SO4、H3PO4
(B)KOH、NaOH、H2SO4、HClO4
(C)Ca(OH)2、Al(OH)3、HBrO4、HClO4
(D)Mg(OH)2、Ba(OH)2、H3PO4、H2SO4
3.处于同周期的相邻两种元素A和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B弱,A处于B的____边(左或右);B的原子半径比A____;若B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则A最外层有____个电子。
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能力。测试水平为A级。
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和酸性强弱的判断能力。测试水平A级。
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的关系。测试水平为B级。
?
附:随堂检测答案
1.(B)2.(B)(C)3.左小3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李世瑜
?
 
 
〈关闭窗口〉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或元素的性质是原子序数的周期函数,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100年间,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到1869年,人们已经知道了63种元素,并积累了不少对这些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材料。因此,人们产生了整理和概括这些感性材料的迫切要求。在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Dobereiner,1780-1849),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提出了"三素组"学说。他归纳出了5个"三素组":
   Li      Ca      P      S      Cl    Na      Sr      As     Se      Br    K       Ba      Se     Te      I  
  在每个"三素组"中,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是其他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而且性质也介于其他两种元素之间。但是,在当时已经知道的54种元素中,他却只能把15种元素归入"三素组",即:
   Li、Na、K组 Na相对原子质量=(7+37)/2=22    C1、Br、I组 Br相对原子质量=(35.46+126.40)/2=80.97       Ca、Sr、Ba组 Sr相对原子质量=(40+137)/2=88
  因此,不能揭示出其他大部分元素间的关系。虽然"三素组"学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却是探求元素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关系的一次富有启发性的尝试。   1864年,德国人迈那耳(Meyer,1830-1895)发表了《六元素表》。在表中,他根据物理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把性质相似的元素六种、六种地进行分族,排出如下一张元素分类表:
   Li Be C N O P    Na Mg Si P S Cl    K Ca As Se Br Rb    Sr Sn Sb Te I Cs    Ba Pb Bi Tl
  这张表比以往任何一张元素分类表都高明,但有下列致命缺点,那就是只盲目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排列,而未空出应有的位置来。其次,它按物理性质排列,很难揭示元素内在联系,而且包括的元素并不多,还不到当时已知元素的一半。   1865年,英国皇家农业学会化学师纽兰兹(A.Y. Newlands,1837-1898)把当时已知的62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现从任意一种元素算起,每当排列到第八种元素时就会出现性质跟第一个元素相似的情况,犹如八度音阶一样,他把这个规律叫做"八音律"。
   H1 Li2 G3 Bo4 C5 N6 O7    F8 Na9 Mg10 Al11 Si12 P13 S14    Cl15 K16 Ca17 Cr18 Ti18 Mn20 Fe21    Co或Ni22 Cu23 Zn25 Y24 Zn26 As27 Se28    Br29 Rb30 Sr31 Ce或La33 Zr32 V或Mo34 Ro或Ru35    Pd36 Ag37 Cd38 V40 Sn39 Sb41 Fe43    I42 Cs44 Ba或V45 Ta46 W47 Nb48 Au49    Pt或Ir50 Tl53 Pb54 Th56 Hg52 Bi55 Os51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成功地对元素进行了科学分类。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他还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他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们为类硼、类铝和类硅元素,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为这些元素在表中留下了空位。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指出了当时测定某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有错误。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它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门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后来,科学家又对元素周期表作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等,把元素周期表修正为现在的形式。
元素周期表的终点
1980年,德国科学家已经宣布合成了109号元素,至此,世界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那么,究竟还有多少个元素没被发现呢?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又在哪里呢?
  曾经在很长的一个时间里,科学家没有再发现一个新元素,元素周期表在92号元素-----铀那里就停住了。
这是不是元素周期表的终点?能不能用人工方法合成 超铀 元素?这成了引人注目的有争论的问题。
  20世纪40年代初,科学家终于制出了第93号元素镎。到1983年止,45年中,先后发现了17个超铀元素。
  人们发现,前几个超铀元素,寿命最长的同位素半衰期可以达到千万年,而后制造出的几钟超铀元素,寿命越来越短了。如99、100、101号元素的寿命以天来计算;102号以分来计算;103号元素以后的要以秒乃至毫秒来计了。109号元素的发现,是由于在硅板上记录了它的 影子,它在实验室只逗留了五千分之一秒就失踪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快走到尽头了。
  通过对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核稳定性规律的研究,核科学家认为,越过这些寿命极短、原子核极不稳定的元素,可以 嘹望 到在114元素附近有 超重核稳定岛 ,岛上可能有几十个元素。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用各种方法试图在自然界寻找或人工制造超重核元素。
  从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来看,即使今后找到或合成全部稳定的超重核,从新发现的超重核中,又会发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新鲜事。所以,人类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不能肯定的说,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在哪里?
课件8张PPT。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1.填写表中空白微粒符号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Cl-
Mn+
Mm-10H+1718xx-ny-my微粒符号 质子数 电子数H2O
NH4+
OH-101011109102.如何计算分子或离子中的电子数,质子数3.练习
1.已知硫原子的质量数是32,求中子数
2 某氯原子的中子数为20,求质量数。
3 某原子的质量数为18,核外有8个电子,求
中子数。
4 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
质量数。课件10张PPT。Na与Cl2反应NaCl的形成 Na+Cl-ClNa离子键的静电作用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排斥作用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带正电的离子与带负电的离子间的吸引作用离 子 键静电作用阴、阳离子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离子化合物电子得失书写电子式的注意事项1、阳离子的电子式用阳离子符号来表示
2、阴离子的电子式用带负电的方括号来
表示,括号内应达稳定结构
3、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相
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
单个写
4、只用“ ”表示形成过程,而不用“=”离子键的形成条件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化合M-ne -X+me -达到平衡吸引、排斥离子键NaCl晶体NaCl晶胞结构红球表示Na+
蓝球表示Cl-1、两元素可以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
它们的原子序数可能是
A. 12和9 B. 6和8
C. 20和16 D. 7和12
2、下列电子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Na+ B. N
C. Li D. KCl K+
(三)课堂练习(三)课堂练习(三)课堂练习(三)课堂练习(三)课堂练习3、X、Y均为短周期元素,已知aXn-比
bY m+多2个电子层,下列结论中 正
确的是
A. b<5 B. a+n-b+m=10或16
C. X是第三周期元素
D. Y不可能为 第二周期元素
4、写出各物质的电子式
氟化钙 溴化钾 硫化钠 氧化钙
课件12张PPT。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1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离子键桐乡市茅盾中学 07.3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2离子键知识目标2. 会正确书写原子、简单离子和常见离子
化合物的电子式; 3. 能认识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理解离子键的概念;通过分析初步懂得
离子键的成键特点和成键规律; 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3回顾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4 想一想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
得到 1个电子填充在最外层
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5NaCl的形成过程e-NaNa+ClCl-Na+Cl-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61.离子键的定义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一、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称为离子晶体。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7成键的粒子:2.离子键的成键特点阴、阳离子成键的本质:静电作用3.离子键的成键规律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例如:大部分的IA、IIA族和VIA、VIIA族大部分盐、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含NH4+的盐)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8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
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在化合物CaCl2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2、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
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A.10与12 B.8与17 C. 19与17 D.6与14(C)例题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9电子式4.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小叉表示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10写出CaO、MgCl2的电子式。O
CaO:MgCl2:Mg2+
× ×× ×例: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11
阴离子Nn-阳离子Mm+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活泼金属原子M活泼非金属原子N失去电子得到电子静电作用离 子 键
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例小结苏教版高中化学资讯中心 新化学网(http://www.newhuaxue.com)12思考1. 写出OH—、NH4+ 离子的电子式 写出离子化合物NaOH、NH4Cl
的电子式 课件13张PPT。离 子 键 你曾否想过 为什么一百多种元素可形成一千多万种物质? 原子是怎样结合的? 为什么两个氢原子能自动结合成氢分子,而两
个氦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原子间按一定比例结合? 原子结合成分子后,性质为什么
差别很大? 要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
2000℃,而且分解率还不够1%。 这说明氢分子里两个氢原子间存在着强烈
的相互作用 在水分子中 氧原子与氢原子直接相邻 氢原子与氢原子非直接相邻 相互作用比较强烈 相互作用比较弱 (H-O-H) 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
作用,叫做化学键。 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注意:⑴ 指相邻的原子 ⑵ 强烈的相互作用 金属键 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ClNaNa+电子转移不稳定稳定Cl-动脑筋想想 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 间存在哪些力? 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 不可能!因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
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阴阳离子间形成稳定的化学键。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
相互排斥作用 离 子 键定义: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
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注
意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叫做离子键。思考 哪些物质能形成离子键?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
元素(VIA,VIIA)之间的化合物。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形成的盐 铵盐子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铵盐。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
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H ·Na · ·Mg · ·Ca · 原子的电子式: 离子的电子式:H+Na+Mg2+Ca2+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 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要标 [ ] 及“ 电荷数 ” [ 练习] 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硫原子, 溴原子, 硫离子, 溴离子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看到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 用 电子式 表示 离子化合物 的 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Na ·+→Na+用电子式表示溴化钙的形成过程 ·Ca·++→Ca2+注意:写离子化合物电子式时,离子数目少的微粒
写在中间,离子数目多的微粒逐个写在左右,不得
合并。 [ 练习] ⑴ 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镁的形成过程 · Mg ·+→Mg2+⑵ 用电子式表示硫化钾的形成过程 2K·+→K+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
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K+注
意本节总结: 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
作用,叫做化学键。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
键叫做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区分: 用电子式表示物质
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课件25张PPT。茅盾中学高一化学组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人类已发现的元素仅100多种,而这些种类有限的元素却构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素异形现象
同分异构现象
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吗? 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 碳在地壳中的含量只占0.087%。但含碳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达到90%以上。它们在国民经济和我们日常生活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碳--生命的基础元素世界最大的绿色钻石
41克拉 (8.2克)
世界最大的有色钻石
407.48克拉(81.50克)
(1克拉=200毫克=0.2克)碳元素的单质金刚石石墨 金刚石与石墨的比较:
金刚石、石墨的用途:思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为什么不一样? 金刚石是正八面体结构,
原子间的作用力很强石墨是层状结构,层间分子间作用力弱,所以层与层间易滑动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结构的不同引起的
其中C60是60个碳原子形成的封闭笼状分子,形似足球,故称之为“足球烯”)富勒烯:固态碳的第三种结构形式,
三维空心球状结构。 (包括C60、C70和纳米碳管等)我们通常把碳元素形成多种单质的这种现象称为同素异形现象,把金刚石、石墨和C60等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那么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的定义是什么?同素异形现象:同种元素形成多种不同单质 的现象。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
又如:O2和O3,红磷和白磷等。一、同素异形现象臭氧与氧气的性质对比 3O2 == 2O3 放电臭氧层的高度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的变化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臭氧层资料卡臭氧洞的扩大
(1)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象皮肤癌、白内障、各种传染病患者会大幅度增加;
(2)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农产品减产、品质下降,渔业产量减少,森林覆盖率减少等等。臭氧空洞扩大的危害
隔绝空气加热到260℃红磷 白磷
隔绝空气加热到416℃迅速冷却 白磷: 白色或浅黄色蜡状固体,剧毒。不溶于水,易于二硫化碳,着火点是40OC,熔点44OC,隔绝空气260OC得红磷. 暗红色粉末,无毒,不溶于水也不溶液于二硫化碳,着火点246OC、416OC升华(隔绝空气)气体骤冷后得白磷。 红磷: 拓展视野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的比较: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单质原子1H、2H、3H
35Cl、37Cl金刚石、石墨
O3 、O2练习:1、判断下面哪些是同素异形体( ),哪些是同位素( )
A.红磷、白磷 B.水、重水
C.16O、17O、18O D.金刚石、石墨2、最近,科学家研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分子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中含离子键           
D、C60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BDADC3、 如果在高温下,使金刚石或石墨在O2中完全燃烧,产物是什么?
4、石墨在2000℃、5×106~~1×107 Kpa并有催化剂条件下可转化变成金刚石,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都是CO2 ) 说明: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只不过结构不同而已。
二、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C4H10 丁烷C4H10 丁烷CH3CH2CH2CH3二、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二、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
三概念的比较质子数等,中子数
不等,原子之间原子氕、氘、氚同一元素 形成的不
同单质
单质O2、O3相同分子式,不
同结构的化合物化合物CH3(CH2)2CH3、
C(CH3)3练习1: 下列四组物质中___互为同位素,___是同素异形体,
___ 是同分异构体,___ 是同一物质。
1、     2、白磷、红磷
3、 H H
   | |                    
 H-C-Cl 、 Cl-C-Cl
   |       |   
Cl H
4、CH3CH(CH3)CH2CH3  C(CH3)4
5、乙醇与二甲醚
6、冰与水 1 2
4、5 3、6课件9张PPT。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二.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三.核素 同位素问 题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是什么?
2.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3.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
含有多少元素。
4.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5.族的概念是什么?
6.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
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7.各族有何特点?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
行;
3.把最外层(或外围)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族:周期表中纵行称作族.随堂练习1.元素周期表共 横行,也就是有 周期,短周期指 周期,长周期指
周期,不完全周期指 周期,除第一、七周期,每一个周期的元素都是从
碱金属开始,过渡到
卤素,最后以
稀有气体结束。7个7个1、2、34、5、6第7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随堂练习2.元素周期表共 纵行,分为 族,其中 个主族, 个副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是 ,用
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是 ,用 表示。其中 个族包含的元素最多,有 种, 主族包含的元素最多,有 种。18个16个77主族AB副族ⅢB32ⅠA7随堂练习3.推测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4.推测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主要性质(化合价、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通式、氢化物的通式等)
原子序数分别为34、55的元素课件23张PPT。第五章 复习课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CA课堂练习一+151.构成原子的粒子关系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Z个(A-Z)个Z个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归纳总结一2.完成表格元素种类粒子类型质量数3.核素、同位素三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你知道多在电子原子中,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吗?“一低、四不超”原则一低:四不超: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1.每层容纳电子数不超过2n2个2.最外层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3.次外层不超过18个4.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4.课堂练习二ABB3.在HF、H2O、NH3、CS2、CH4、N2分子中(1)以非极性键结合的非极性分子是______(2)以极性键结合,线型结构的非极性分子是______(3)以极性键结合,具正四面体结构的非极性分子是___(4)以极性键结合,具三角锥形结构的极性分子是____(5)以极性键结合,具V形结构的极性分子是______(6)以极性键结合,分子极性最大的是______N2CS2CH4NH3H2OHF归纳总结二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非极性分子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化学键:典型例题例1推断下列微粒的名称,并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1)离子化合物AB,阳离子比阴离子多一个电子层,1molAB中含12mol电子,则该化合物名称____,形成过程___________。(2)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半径最大的阳离子和半径最小的阴离子形成的化合物____,形成过程为____________。NaHNaCl例2有16O、17O、18O、H、D、T五种原子,可以构成水分子,其种类共有_____种。解析:H216O、 D216O、T216O、HD16O、HT16O、DT16O18例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必定全部是非极性键。B.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必定全部是极性键。C.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必定全部是离子键。D.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必定都是共价键。D第五章 复习课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课堂练习一1.下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少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关系是c>b>aB.a的氢化物比d氢化物稳定C.a和d的原子结合可以形成带3个负电荷的阴离子D.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c>b>d>aA2.在周期表中氧化性最强的一族元素是______,它们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目是______。 该族元素氢化物的通式是______,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是______。 该族元素氢化物的水溶液显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显_____。该族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
半径逐渐______,氧化性逐_____。ⅦA7HRR2O7酸性酸性增大减弱归纳总结一1.元素周期律__________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周期性变化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由于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性质横行(7)叫周期:纵行(18)叫做族:三短、三长、一不全7主、7副、Ⅷ、02.元素周期表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增强3.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构性质位置决定推导推导推导决定推导综合训练BD3.氮化钠(Na3N)是科学家制备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它与水作用可产生NH3,请回答:(1)Na3N的电子式________,该化合物由______键形成,其中钠元素形成的微粒半径____氮元素形成的微粒半径(“>” “+” “< ”)(2)Na3N与水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__________反应。(3)Na3N放入足量盐酸中生成____种盐, 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离子<复分解2NaCl、NH4ClNa3N+3H2O=3NaOH+NH3↑C5.①MgF2;②Na2O2;③NaOH; ④NH4Cl;⑤CO2;⑥H2O2;⑦N2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___只含有共价键的是_____________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_____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_______①⑤ ⑥ ⑦② ③ ④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