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
石 友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澎湃、窃窃私语”等词语。
学习目标
1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3
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
4
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强
qiánɡ:强大
qiǎnɡ:勉强
jiànɡ:倔强
宁
nínɡ:宁静
nìnɡ:宁愿
参
shēn:人参
cān:参加
cēn:参差不齐
词语学习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造句:大海波涛汹涌澎湃,令渔夫心惊肉跳。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造句:他俩躲在那里窃窃私语。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造句:这片沙漠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词语理解
反义词:闪烁
①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造句:江面上隐约闪烁着夜航船的灯光。
②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儿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造句:他闪烁其词,始终不肯正面回答老师的提问。
近义词
依然——(仍然) 宁静——(安静)
普通——(一般) 奇异——(奇特)
反义词
宁静——(喧闹) 前进——(后退)
普通——(特殊) 丰富——(贫乏)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请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总—分—总”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如下: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文章主题——大海深处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从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两方面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概括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海底有哪些声音呢?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3)课文总共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分别是什么?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4)海底的植物差异有哪些?
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体积大小差异: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5)海底蕴藏着哪些资源?
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用设问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点明这篇课文要讲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
课文解读
学习第2~6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话是全段的中心句,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海底的宁静。
2.第3自然段排比句的运用旨在说明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海底有各种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声音,而这些声音说明海底世界的生机勃勃、景色奇异。
3.第4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这里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这个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海藻的形象具体可感。
学习第7自然段,思考问题。
第7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述海底世界的美丽、富饶。
1.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对比)
2.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动作描写)
佳句积累
3.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打比方、作比较)
1.含“海”字的成语。
海阔天空 天南海北
大海捞针 人山人海
排山倒海 五湖四海
拓展延伸
2.含“海”字的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从中我们知道了:海大,浩瀚无边;海深,深不可测;海里的宝藏,无穷无尽。海底有动物、植物,也有矿物,是人类的资源仓库。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总起——大海深处的情况。
分述
奇异的景色
总结——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神秘
奇妙
美丽
富饶
海底世界
黑暗中有光点
宁静中有声音
丰富的物产:动物、植物、矿物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