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学设计)(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学设计)(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3-08 10: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新课程 ) zhuxuedong2008@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授课人:安徽省萧县中学生化组 朱学东
【教材分析】“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三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初中溶液和浊液知识的回顾,又是对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2节 (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的一次很好的应用。另外,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安排在这一节很合适。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应该让学生了解胶体的相关内容,丰富他们对混合物的认识,学会从微粒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溶液、浊液、混合物的概念并不陌生,加热、过滤等操作也很熟悉。知道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难溶性的固体,因为溶液中的溶质可以透过滤纸,悬浊液中的“溶质”不能透过滤纸,这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虽然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2节 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但是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不强,主动探究的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培养。
【课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避免枯燥讲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思路
(探究实验一) (探究实验二) (探究实验三)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性质 胶体的微粒大小 胶体的稳定性
(课前学生准备)
丁达尔现象 本质特征 电泳 聚沉
解释生活中现象 区别溶液和胶体 应用:渗析 应用:制豆腐、电泳电镀等
【教学重、难点】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分组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播放一段相声:侯宝林的《醉酒》(甲:没喝醉呀?没喝醉你来这手。乙:什么呀?甲:从兜里头啊,把手电筒掏出来啦。乙:手电棒。甲:往桌子上一搁。乙:干吗呀?甲:一摁电门,出来一个光柱。乙:哎,那光出来啦。甲:你瞧这个!你顺着我这柱子爬上去。乙:噢,那是柱子啊?甲:你爬!乙:那个怎么样啊?甲:你别来这一套,我懂!我爬上去,我爬到半道,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啦。”乙:他也醉啦!)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侯老先生就善于观察生活,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这段经典相声中提到手电筒在夜晚会产生一道光柱,同学们知道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板书】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在欢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 通过一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由哪两部分组成?当分散系是液态时可以怎么分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5~36页。 学生阅读一分钟后回答
【板书】1、分散系 溶液分散系 胶体浊液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简单介绍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盘中的各种试剂,外观一样吗?【手举一杯豆浆】既不澄清透明也没有形成沉淀或者浑浊,它属于哪一种分散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胶体。 进入主题
同学们在课前已完成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简单回顾一下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 有许多同学经历几次失败,几次与成功擦肩而过 体会到有挫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那你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别的同学帮帮他呢? 学生小声讨论 收获经验
怎么证明你的胶体制备实验成功了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探究实验二去收获成功的喜悦吧。 学生探究实验二
【PPT】学生实验内容和合作要求请同学们用激光笔分别照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师生共同分享成功后的喜悦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现象? 情绪激动地回答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板书】1、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请寻找实验盘中哪一试剂瓶装有胶体? 使用激光笔 运用胶体的性质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收获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奇特的现象【录象】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 观看录象后思考 密切联系生活
【过渡】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和浊液不能,为什么? 学生从分散质微粒大小角度分析 为比较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 浊液做铺垫
【讲解】同学们在初中就学习过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过滤,因为悬浊液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而溶液中的微粒能透过滤纸,说明浊液的分散质微粒和溶液中的分散质微粒哪个大?我们对胶体这种分散系充满了好奇,那么,胶体微粒的大小如何? 学生期待继续探究 为探究实验二设置情景
【PPT】学生实验和合作要求:学生实验和合作要求:A同学:过滤少量Fe(OH)3胶体B同学:将少量混有NaCl的淀粉胶体加入半透膜袋内,然后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1分钟左右。C同学:取B同学实验后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加入一支小试管中,滴加碘水。 D同学:取B同学实验后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 加入一支小试管中, 滴加AgNO3溶液。 学生探究实验二学生实验3分钟左右 为学生提供知识点击:利用淀粉遇I2变蓝的特性,可以检验淀粉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分别请小组代表带上你们的成果来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走上讲台讲述自己获得的成果 给学生一方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提问】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师生总结】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 浊液 自然得到结论
【板书】 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浊液
【板书】分散系分散质微粒溶液<1nm浊液>100nm胶体1nm~100nm 学生共同回答
从分散质微粒大小的角度分析:丁达尔现象。【动画】丁达尔现象产生原因 了解丁达尔现象的本质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溶液一般情况下很稳定,浊液不稳定,那么胶体的稳定性呢?【交流与研讨】胶体的稳定性 学生讨论2分钟,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争论才有思想的火花
探究实验三 胶体的稳定性【PPT】1、历史资料出场时间:1809年出场人物:俄国化学家列伊斯探究实验:给胶体接通电源【电泳录象】结论: Fe(OH)3胶体微粒带正电 学生分析历史资料 让学生认识到胶粒带电是胶体稳定的重要原因
【板书】②电泳【动画】胶体的稳定性简述电泳电镀的应用 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
2、学生实验和合作要求:A同学:取烧杯中的Fe(OH)3胶体3ml装在一支 试管中,加入少量Na2SO4溶液,振荡。B同学:给烧杯中剩余的Fe(OH)3胶体较长时间加热。 学生探究实验四分析自己获得的实验现象及得到相应的结论 认识胶体稳定是相对的
【板书】③聚沉【动画】胶体的聚沉
请同学们重新提出自己对胶体稳定性的认识并说明支持你观点的依据。 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
【师生共同归纳】胶体的稳定性 从分散质微粒直径、胶粒带电等方面去分析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板书】   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
【小结】 溶液 胶体 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稳定性 丁达尔现象胶体的性质 电泳 聚沉 领会本堂课主要内容
【科学史话】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德国化学家。(据席格蒙迪的学生们说,在他的谈吐里,从来没有用过“大概”这一类的字眼。他不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从不做似是而非的表示.他认为研究科学应该是就是,非就非。他常告诫后辈:“在科学里没有差不多,我希望你们无论做什么实验,答案至少要求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数。” 席格蒙迪关于治学的精辟论述至今仍在鼓舞着人们。) 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化学史教育
【想一想】1.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是根据微粒大小A. 结晶 B.渗析 C.过滤2.胶体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丁达尔现象 B.可以通过滤纸
C.电泳 D.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学生思考 巩固知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胶体的性质来解释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课外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或家庭小实验)1.我们使用的墨水也是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可能会堵塞笔,什么原因呢 2.利用豆浆胶体制成我国的传统食品豆腐3.试着用胶体知识解释江河入海口处形成珠江三角洲的原因?4. FeCl3溶液为什么能使血液迅速凝固? 5.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6.静电除尘器原理和冶金工业用电选矿的原理是什么? 7.土壤为什么具有保肥作用? ······ 学生课外活动 旺盛的求知欲是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我们学习的很多化学知识看似枯燥,其实只要你灵活地运用就会发现它能解释我们的生活当中的很多困惑,这就是化学之美,化学的魅力之所在。 结束语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分散系 分散质微粒直径 稳定性
溶液
分散系(液体) 胶体
浊液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②电泳
③聚沉
2007年9月22日
C同学: 倒出大半红褐色的液体,对少量剩余继续加热,观察现象。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