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 沪科版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3.2 沪科版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12-26 08:41:35

文档简介

沪科版本数学八年级上册15.3.2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课题
15.3.2等腰三角形
单元
第15章第3节第2课时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教材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并对性质1进行了证明,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2,这里“等边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和等腰三角形性质2。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全等三角形等知识为本节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
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
2、熟练运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难点
“三线合一”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什么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 “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写成“三线合一” )
提问同学回答问题。
复习导入,既可以复习旧知识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探究一:思考以下例题,动手做一做。
(小组讨论,3min)
例2.已知:如图,在Δ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和∠C的度数.
解 ∵AB=AC,BD=BC=AD,(已知)
∴∠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
则 ∠BDC=∠A+∠ABD=2x°.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
的两个内角的和)
∵∠ABC=∠C=∠BDC=2x°,
∴x+2x+2x=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解方程,得 x=36。
∠A=36°,∠C=72°.
总结: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应用: 常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求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可以设未知数,借助方程来解。
活动探究: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回答下列问题。
1、咱们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动手写一写。
(小组讨论,3min)
2、怎样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定理“HL”?
例3 求证: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已知:如图,在RtΔABC和RtΔA‘B’C‘中,∠C=∠C’=90°,AB=A‘B’,AC=A‘C’. 求证:RtΔABC≌RtΔA'B'C'.
证明 在平面内移动RtΔABC和RtΔA'B'C',使点A和点A'、点C和点C'重合,点B和点B'在AC的两侧.
∵∠BCB'=90°+90°=180°,(等式性质)
∴B,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平角定义)
在ΔABB'中,
∵AB=AB',(已知)
∴∠B=∠B'.(等边对等角)
在RtΔABC和RtΔA'B'C'中,
∠ACB=∠A'C'B',(已知)
∵ ∠B=∠B'(已证)
AB=A'B',(已知)
∴RtΔABC≌RtΔA'B'C'.(AAS)
总结:
课堂练习
1.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边上一点,EF垂直平分CD,交AC于点E,交BC于点F,连结DE,求证:DE∥AB.
证明:∵AB=AC, ∴∠B=∠C. ∵EF垂直平分CD, ∴ED=EC. ∴∠EDC=∠C. ∴∠EDC=∠B. ∴DE∥AB.
2、如图,AB=AC,FD⊥BC于点D,DE⊥AB于点E,若∠AFD=140°,求∠EDF的度数.
解:∵∠AFD=140°, ∴∠DFC=40°. ∵FD⊥BC, ∴∠FDC=90°. ∴∠C=180°-90°-40°=50°. ∵AB=AC, ∴∠B=∠C=50°. ∵DE⊥AB, ∴∠DEB=90°, ∴∠BDE=40°. ∴∠EDF=180°-40°-90°=50°.
3.已知:如图,∠AOB=15°,并且OA=AB=BC=CD.
求∠1的度数
解:∵OA=AB
∴∠ABO=∠O=15°
∴∠BAC=∠ABO+∠O=30°
∵AB=BC
∴∠ACB=∠BAC=30°
∴∠CBD=∠O+∠ACB=45°
∵BC=CD
∴∠D=∠CBD=45°
∴∠1=∠D+∠O=60°
4.如图,△AEC≌△ADB,若∠A=60°,∠ACE=35°,且∠1=∠2,求∠1的度数。

解:∵△AEC≌△ADB, ∴AC=AB, ∴∠ABC=∠ACB, ∵∠A=60°, ∴∠ABC=∠ACB=60°, 又∵∠ACE=35°,且∠1=∠2, ∴∠1=∠2=∠ACB-∠ACE=60°-35°=25°.
拓展提高
如图,已知△ABC中,AB=AC,BD、CE是高,BD与CE 相交于点O (1)求证:OB=OC; (2)若∠ABC=50°,求∠BOC的度数.
(1)证明:∵AB=AC, ∴∠ABC=∠ACB, ∵BD、CE是△ABC的两条高线, ∴∠BEC=∠BDC=90° ∴△BEC≌△CDB ∴∠DBC=∠ECB,BE=CD 在△BOE和△COD中 ∵∠BOE=∠COD,BE=CD,∠BEC=∠BDE=90° ∴△BOE≌△COD, ∴OB=OC; (2)∵∠ABC=50°,AB=AC, ∴∠A=180°-2×50°=80°, ∴∠DOE+∠A=180° ∴∠BOC=∠DOE=180°-80°=100°.
必做题: 随堂练习 P69
选做题: 习题13.1第1题
学生能够用以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为学生掌握三角形性质。
学生熟记这些概念,理解三角形的要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注意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的区别与练习。
注意三角形的按边分类情况

学生思考探究二的问题,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
提醒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线合一。
学生带着问题做题,教师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自学的动力。
让学生通过自学,领悟要领和关键,比教师讲要好的多,教师只点拨一下即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认识,系统的了解了知识,实现了知识向能力、抽象向形象的转化.
通过例题及做一做, 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课堂小结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应用: 常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求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可以设未知数,借助方程来解。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简写成“三线和一”)
应用: 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三线”是常用的辅助线.
学生畅谈总结自己的收获。
学生思考后,用自己语言归纳,教师适时点评,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性质;4、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作法(作底边上的高、作底边上的中线、作顶角的平分线)
板书
15.3.2 等腰三角形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简写成“三线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