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明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2、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3、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地方;特务机构
(2)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的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各自有什么影响?
一、明朝的建立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原因
措施
政
治
上 在中央
在地方
其他
思想文化上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措施:废丞相、撤中书省;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六部
理由:丞相多小人,专权乱政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
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d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皇 帝
丞 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 央
行中书省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明朝锦衣卫印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原因 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措施 影响
政
治
上 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在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其他 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举子看榜图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
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设五军都督府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原因
措施 影响
政
治
上 在中央
在地方
其他
思想文化上
译文:学子入考时,为防作弊,要脱下鞋子,赤脚步行。文具、食品等要装在有孔的竹篮中,一眼能看透,像个讨饭的乞丐。场屋是一排排没有门的每间大约两平方米的小屋。两块木板,放平当床;抬起前面一块,可当书桌。书写时头与脚都露在外面,以便官吏巡视,一览无余。数天后考试完毕,走出考场,人已经不太清醒,像刚刚放出笼子的病鸟。等待考试成绩时,神情恍惚,幻想一旦中举,做官发财,宽宅大院,尽享富贵;又一想,如果榜上无名,还得回家过苦日子,吓得如同死去一般。此时,坐卧不宁,像是一只被捆住的猴子,难以解脱。等到成绩公布,自己落榜,简直就像是一个中毒的死苍蝇,麻木无知。沮丧、怨恨,大骂考官不公平,瞎了眼睛。愤怒至极,把文具书册用火焚烧;烧不掉的用脚踩踏;踩不碎的扔入臭水沟中。发誓从此再不参加科举考试,遁入深山,面壁弃世。今后如果再有人劝我科考,我定要举起棍棒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情绪渐渐稳定下来。细想,一个文人如果不考取功名,走上为官之路,总给人家当私塾教师,一辈子穷困潦倒,前途何等渺茫。于是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又像一只雏鸟,破壳而出,重读四书,再习八股,准备再进考场,一试命运。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
甘薯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马铃薯
向日葵
花 生
玉米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3、商业
(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王家大院
徽州民居
知识小结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经济的发展
全面改革官制
中央
地方
设锦衣卫
改革科举制度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时间
人物
都城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