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测试卷
选择题
1.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油烟机
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
D.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
2.5月14日上午,兰州市城关区一家存放婴儿纸尿裤的仓库发生火灾,迅即赶到的消防官兵用水枪将大火扑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
B.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
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
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
3.如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A. B. C. D.
4.在夜晚,若家中燃气泄漏,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不立即开灯 B.点燃蜡烛查找漏气处
C.关掉进气总阀门 D.打开门窗通风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6.煤气中加入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用X表示)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9O24CO2+2SO2+6H2O,则X是( )
A.C4H12S2 B.C2H6S C.C2H6O2 D.C2H6
7.最近,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披露: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其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我国石油总量的一半.“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8.当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室内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
C.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
D.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
9.当前,大气污染问题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秸秆燃烧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发生,因此综合利用秸秆已成为热点问题,将秸秆制成可以燃烧的沼气,能有效的防止污染,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氧气
10.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11.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为SO2 B.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g
C.乙硫醇由三种元素组成 D.乙硫醇燃烧不充分时也可产生CO
12.下列关于煤、石油、天然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煤中获得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都属于混合物
C.都是蕴藏量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
D.完全燃烧时对空气不会产生污染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③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A.①③ B.②③ C.④⑤ D.②⑤
14.(双选题)6g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8.8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1
C.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
二、填空题
15、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燃烧,另一个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的现象是 .
(2)如图1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 ,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如图2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 ,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16.小王同学在学习甲烷性质的有关知识后,查阅相关资料时惊奇地发现,1体积甲烷完全燃烧时消耗约10体积空气中的氧气!当氧气不足时,其产物除了水和二氧化碳外,还可能含有一氧化碳.请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在使用天然气灶具时应注意调节灶具通风口的大小,以免 .
(3)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最终会被耗尽.请写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新能源 .
17.能源和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利用最多的是煤、 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气体,其中 (填化学式)溶于水会导致酸雨.
(2)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没有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 .
A.氢气的贮存困难 B.获得氢气的成本高
C.制备氢气的原料偏少 D.氢气燃烧的热值不高
(3)氢气作燃料有无毒、热值高、 等优点.在催化剂、光照条件下,水分解得到氢能源,该方法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为解决化石能源面临枯竭和环保问题而利用了新能源的是 .
A.风力发电 B.太阳能飞机 C.海上采油
(5)奥运会火炬使用的燃料为A物质,纯净物A物质在B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应 A+5B3C+4D (微观示意图如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分子示意图 ?
①上述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②A物质所含各元素间的质量比为 .
三、实验题
18、合理利用与开发能源,增强安全意识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为 .
(2)在实验室里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 灭火,请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19、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该实验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证据 .
四、计算题
20、燃烧含硫的煤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SO2,导致酸雨的发生.某种小型电厂平均每天燃烧含硫0.8%的煤2000t,若不加处理,该电厂平均每天会向空气中排放SO2多少吨?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答】解:A、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中煤气泄漏,应先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而不能打开排油烟机,故A错误;
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故B正确;
C、原始森林属于易燃物品,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故C正确;
D、易燃物和易爆物撞击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故D正确.
故选:A.
2、【答案】C
【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正确.
B、纸尿裤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能够污染环境.正确.
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温度,使温度降低到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不正确.
D、如果纸尿裤堆得过密,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容易引起火灾.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答】解: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4、【答案】B
【解答】解:A、打开灯时可能会产生电火花,而燃气有可燃性,燃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引燃发生爆炸,所以不立即开灯.故A正确;
B、燃气有可燃性,燃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引燃发生爆炸,所以不能用点燃蜡烛查找漏气处,故B错误;
C、燃气有可燃性,燃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引燃发生爆炸,迅速关闭煤气的阀门,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故C正确;
D、迅速打开窗户通风可以降低燃气的浓度,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B.
【答案】C
【解答】解:A、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方法正确;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时电器发生爆炸,故B正确;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水,损坏图书,故C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砍掉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可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得到控制,故D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答】解:反应后生成物4CO2、2SO2、6H2O中,共有4个碳原子、2个硫原子、18个氧原子、12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所以2X+9O2中已有18个氧原子,2X中应含有4个碳原子、2个硫原子、12个氢原子,则X的组成为2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6个氢原子,
故选:B.
7、【答案】B
【解答】解:A、可燃冰可以燃烧是因为含有甲烷,水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误,
B、现在利用的化石燃料已经接近枯竭,可燃冰的使用将开辟新的能源种类,故B正确,
C、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看出,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C错误,
D、固态水中含有氧氢元素,而可燃冰中含有碳、氢、氧元素,所以可燃冰不是固态的水.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答】解:A、当火灾发生时,如果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火势更加厉害,所以此做法错误;
B、煤气泄漏时,如果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可能会因电火花发生爆炸,所以此做法错误;
C、发现有人触电时,用手把触电者拉开,因人体是导体,可能会使施救者间接触电,所以此做法错误;
D、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是正确的,因为距离短,有逃生的时间,所以此做法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答】解:A、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不是氢气,故选项错误.
B、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不是一氧化碳(煤气的主要成分),故选项错误.
C、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项正确.
D、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不是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答】解:A、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制得,所以属于可再生资源,故A说法正确;
B、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同时释放出能量,属于化学变化,故B说法错误;
C、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故C说法正确;
D、可燃冰储量大,燃烧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空气,所以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答案】B
【解答】解: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2H5SH+9O24CO2+2X+6H2O,反应物中碳、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2、2、1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2、0、1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2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硫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O2,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硫醇碳、氢、硫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硫醇中含有碳元素,燃烧不充分时也可产生C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答】解:A、从煤中获得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多种杂质,故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是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壳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正确;
D、充分的燃烧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小一氧化碳等物质的产生,而不是完全燃烧时对空气不会产生污染,故D错误.
故选:D.
13、【答案】A
【解答】解:①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说法正确;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但不是全部,如太阳能.错误;
③能源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燃料对人类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正确;
④可燃物不一定会发生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才有可能爆炸,错误;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一定都放热,也有吸收热量的,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就是吸收热量.
故选A
14、【答案】
【解答】解:8.8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00%=2.4g;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3.6g××100%=0.4g;
碳、氢元素质量和=2.4g+0.4g=2.8g,小于可燃物的质量6g,因此可燃物中除碳、氢元素外还应含有氧元素;
可燃物中碳、氢元素质量比=2.4g:0.4g=6:1,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我们可以假设其质量分别为6和1,又知碳元素和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和1,元素质量除以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个数,故可燃物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1:2;
故选CD.
填空题
15、【答案】(1)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蘸水的棉花球也燃烧了;
(2)乒乓球碎片首先燃烧起来;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熄灭;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解答】解:(1)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球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蘸水的棉花球也燃烧了;
(2)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蜡烛将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1)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蘸水的棉花球也燃烧了;
(2)乒乓球碎片首先燃烧起来;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熄灭;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6、【答案】(1)CH4+2O2CO2+2H2O.(2)产生污染;浪费燃料.(3)太阳能.
【解答】解:(1)甲烷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
(2)天然气不完全燃烧时既浪费燃料,又污染环境.故填:产生污染;浪费燃料.
(3)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属于新能源.故填:太阳能.
17、【答案】(1)石油;干冰升华吸热SO2.(2)AB。(3)无污染;2H2O2H2↑+O2↑.
(4)AB.(5)①O2;②9:2.
【解答】解:(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硫溶于水会导致酸雨.故填:石油;干冰升华吸热SO2.
(2)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没有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不方便,获得氢气的成本高.
故填:AB.
(3)根据信息氢气作燃料有无毒、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根据信息“科学家正研究在使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将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方法”可知,反应物为水,条件为催化剂和光照,生成物有氢气,根据水的组成和质量守恒定律,还得生成氧气,该方法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故填:无污染;2H2O2H2↑+O2↑.
(4)风力发电、太阳能飞机属于环保新能源的利用,海上采油不属于新能源的利用;故填:AB.
(5)由微观示意图可知,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D是水,因为:A+5O23CO2+4H2O,根据反应过程可知,氧气具有氧化性,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改变可推出A物质的化学式为:C3H8.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故填:①O2;②9:2.
三、实验题
18、【答案】(1)CH4;(2)湿抹布,C2H5OH+3O22CO2+3H2O;
(3)乒乓球碎片,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1)甲烷的化学式是CH4,故填:CH4;
(2)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以使用湿抹布盖灭,故填:湿抹布,C2H5OH+3O22CO2+3H2O;
(3)图示实验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乒乓球碎片,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9、【答案】(1)4P+5O22P2O5;(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解答】解:(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1)4P+5O22P2O5;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四、计算题
20、【解答】根据硫元素的质量=煤的质量×煤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硫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2000t×0.8%=160t,
设二氧化硫质量为x
S+O2SO2
32 64
160t x
,
解得x=320t
答:该电厂平均每天会向空气中排放SO2 320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