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3-17 08:20:00

文档简介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 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排水集气法的练习导入新课 什么是呼吸作用 在家自找器皿练习回答 使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引入实验探究
新授课:提问:呼出的气体与吸入气体有何不同小结:① 二氧化碳② 氧气③ 水三种物质含量的区别小结归纳实验方法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水---玻璃片提问、现象结论教师活动 猜想、讨论设计实验讨论步骤、方法分组实验: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石灰水区别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别氧气含量的多少玻璃片区别水分含量的多少根据现象归纳结论学生活动 激发兴趣互相交流,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重点知识实验探究加深理解观察记录加深重点知识的掌握
布置作业 整理探究活动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册实验二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二氧化碳吸入气<二氧化碳呼出气氧气吸入气 > 氧气呼出气水蒸气吸入气 < 水蒸气呼出气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情感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3、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
重点、难点: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倾听倾听,理解 点明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
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1、固体药品的取用【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演示】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演示】液体的倾倒。【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
?,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倾听,观察,记忆观察,动手练习理解,记忆观察,动手练习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观察并动手练习理解,记忆分析、思考、回答动手练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广口瓶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滴管的使用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规律的科学。
⒉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⒉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
教学重点:⒈知道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丰富多采的自然科学。
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实验准备:⒈点燃酒精灯的实验;⒉氨水使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变红的实验。
教学用具:酒精灯、小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浓硫酸;
氨水、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今天开始,同学们要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化学究竟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呢?教师通过书本内容和生产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关于什么的科学。 通过教师启发,明确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课本P-3]。 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利用化学创造出新物质的一些实例启发学生知道化学在各个领域的用处:化学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基础,在人类面临一系列危机的今天,化学尤其显得重要,教师活动 学生通过教师叙述以及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明确化学可以使希望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拥有的物品更丰富。学生活动 明确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设计意图
例如(课本P-2):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利用化学生产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类健康;利用化学生产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利用化学从石油中得到优质纤维,生产出漂亮的衣服(甚至可以使这件衣服冬暖夏凉,并且可以改变颜色)。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操作魔棒点灯和氨水使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变红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介绍化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学习化学的要求: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学生听讲和思索。 使学生知道化学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要求,为将来学习化学知识作好铺垫。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情感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3、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取用,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其他基本操作。 倾听 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演示】实验1-42、给物质加热【演示】实验1-5 【阅读】 P16酒精灯的使用,并记忆理解观察、思考【实验】取3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水,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处加热;另一支的底部与灯心接触加热;第三支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将水加热所需时间。完成P17 讨论并归纳出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自己动手做实验1-5,并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三、洗涤仪器讲述洗涤仪器的方法、注意点、仪器干净的标准 阅读练习洗涤仪器
【小结】: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3、洗涤仪器 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三、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外焰、内焰、焰心给物质加热的方法:用外焰加热仪器的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 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学生讨论及猜想】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3、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师点拨】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学生积极讨论,放开思路,并设计实验说明物质的性质。
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观察火焰;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二人一组):共同合作:一边实验,一边记录。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设计实验说明火焰温度的高低。(学生讨论,并且按照方案,进行实验)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熄灭后 观察现象: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断的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 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
小结: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蜡烛燃烧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