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教材分析二、教法 三、学法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与其
它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教学目标3、重点4、难点及难点突破方法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的课题一。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课题是第五单元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端正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②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3、重点
(1)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正确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初步了解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4、难点及难点突破方法
(1)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突破方法:通过使用flash制作的直观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此难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突破方法: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和典型习题的讲解突破此难点。二、教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实验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法等。
其中的讲述法、谈话法要注意适时、适度和适量,老师既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减免学生的思考;也不能“学生翘首以盼,老师浑然不觉”而影响对学生的及时点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学会知识的是学生。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来学习。
学生对化学实验总怀有浓厚的兴趣,本节课实验难度不大,在大屏幕展示实验仪器、药品、示意图和操作要点情况下,可让学生大胆地探究和讨论,得出探究结果。三、学法故事导入→复习相关知识→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探究结果→老师总结板书→课堂练习→提出问题→展示多媒体课件→交流汇报结果→老师总结板书→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故事导入】早在17世纪,有一位英国科学家叫波义耳,曾经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块錫放在敞口的容器中称量,然后煅烧,再去称量时,发现变重了。因此,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会发生变化。后来,另一位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容器中做了同样的实验,发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因此,他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究竟谁对谁错呢?当学生兴致勃勃的思考讨论一小会儿后,老师开始复习已有的相关知识: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及文字表达式(可让学生在本上写出写),问: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前后总质量会不会相等呢?同学们会有多种猜测结果。这时老师就说“事实胜于雄辩”,准备下面的演示实验,并把反应前后的称量结果利用投影仪打在大屏幕上,学生一看便知。这也同时给同学们展示了定量研究问题的一个方法,为同学们下边的学生探究实验提供一定的借鉴。
磷在锥形瓶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改进该装置有两点改进:
一、利用电阻丝通电引燃红磷,避免在酒精灯上引燃红磷,再拿到锥形瓶内造成一定的误差;
二、导管上绑一个气球,避免红磷在锥形瓶内燃烧时,温度升高,气体膨胀,使橡皮塞迸出。当进行完演示实验和讲解后问:是不是其它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也是质量不变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同学们自己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过渡第一组: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和药品:天平、砝码、试管、镊子、
烧杯、铁钉、硫酸铜溶液等。第二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和药品:天平、砝码、烧杯、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第三组: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和药品:天平、砝码、注射器、橡皮塞上带有胶头滴管和绑有气球的导管的锥形瓶、碳酸钙粉末、稀盐酸等。(注意:气球一定要绑紧)第四组: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和药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胶塞、天平、砝码、蜡烛等。(注意:蜡烛在瓶口附近点燃后,迅速放入广口瓶内,并塞紧瓶塞。)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适当适度帮助。
待各组基本探究、讨论完毕,请各组同学代表上台汇报探究结果,并在大屏幕上打出。对于出现的偏差,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思考,找出问题之所在。如有必要老师可进行引导讲解。
接着老师总结并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在板书之前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避免老师板书时学生等待而浪费时间。板书后,对于该定律中重要词语如“化学反应”、“参加”、“生成”等进行重点讲解。之后,顺便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同学们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之艰辛和伟大,激发同学们将来也要当一名科学家的豪情壮志。(1)24g碳与与64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了多少克二氧化碳?这是一个简单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题,目的是提高学生们成就感。(2)“1克冰变成1克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而不是物理变化。
(3)常温下,4升氢气与2升氧气反应,问生成的水是不是6升?
该题目的是,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守恒”。
(4)3g镁可与4g氧气完全反应时,问6g镁与10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多少?
该题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而不是机械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前后所有物质加起来就相等。
(5)煤球燃烧后,为什么剩余的灰烬的质量比煤球的质量要小?
该题目的是,应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同学们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过渡
通过以上的探究、讲解和练习,同学们从宏观方面对质量守恒定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可以提出“为什么自然界会存在质量守恒定律呢?其本质是什么呢?”,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从而使同学们从微观的本质上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正所谓“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以上问题可以让同学们思考一会儿,同时提醒同学们从原子的本质进行思考。 展示课件:正当同学们凝眉深思时,直观的课件一展示,许多同学马上就会明白,如果有个别同学还不能理解的话,老师再稍加讲解即可。正好可以借助于课件,顺便进一步在原子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最后板书要点并进行讲解,在板书的时候可让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酒精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酒精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该题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即化学反应中各种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也顺便复习了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2)邪教头目李洪志说“我发功管叫铝变成金子”,你对此有何看法?
该题目的是,针对社会上仍然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来反对封建迷信及伪科学。
之后,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本节知识要点及自己在本节课所受到的启示和所得。本节课基本知识并不多,学生很容易归纳总结。但要说到学生所受到的启示和所得,应该是不一而足的。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如果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生活中能够联系质量守恒定律的例子是不少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们学以致用。
2、你所知道或通过调查知道的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伪科学的例子有哪些?并给以科学解释。
强调用科学的力量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
3、课本94页第1、2题,第三题做在课本上。作业推荐:六、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方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 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微观理解: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谢谢!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