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同步练习(开启化学之门)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同步练习(开启化学之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3-23 21: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同步练习(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科技成果不属于化学成就的是 ( )
A.厦大研制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比传统铂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4倍
B.美国科学家罗杰发现“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获得诺贝尔奖
C.厦门纳润公司川高分子材料生产的“隐形手套”,可保护人手不被浓硫酸腐蚀
D.美国科学家约翰等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获得诺贝尔奖
2.下列古代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有 ( )
①烧制瓷器 ②青铜器的制造 ③黑火药的发明 ④指南针的发明 ⑤活版印刷
⑥钢铁的冶炼⑦造纸
A.②④ B.④⑤ C.①⑦ D.⑤⑦
3.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
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4.下列实验中,没有烟产生的是 ( )
A.加热碳酸氢铵
B.点燃煤油
C.混合氯化氢和氨气这两种无色气体
D.擦着火柴
5.实验室有酒精、白醋、食盐水各一瓶,区分它们最简便的方法是 ( )
A.闻气味 B.品尝味道 C.取少量点燃 D.看颜色
6.凭借化学技术不可能达到的是 ( )
A.黄铜变成黄金 B.合成青霉素 C.水变成氢气 D.合成新型材料
7.下列物质的应用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
①金属铜制电线②镁粉用于照明弹中③天然气做民用燃料④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
⑤海水制食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9.在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 )
A.弹簧夹 B.坩埚钳 C.铁夹 D.试管夹
10.能比较准确地量取7.3 mL液体,应用到的仪器是 ( )
A.10 mL量筒 B.试管
C.50 mL量筒 D.10 mL量筒和胶头滴管
11.用托盘天平称10 g粗盐,天平调节后,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右偏移,此时的操作应是
( )
A.加砝码 B.增加粗盐 C.减少粗盐 D.调节平衡螺母
12.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的
烧杯实际质量为 ( )
A.23.8g B.32.6g C.32.3g D.27.4g
13.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平视测量。初次视线俯视量筒内
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 )
A.大于5 mL B.小于5 mL C.等于5 mL D.无法确定
1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15.“绿色化学”在20 t壁 90年代兴起并将成为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
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据此思考判断,下面不属于“绿色化学”考虑内容的是 ( )
A.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
B.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
C.尽可能通过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
D.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原料,且原料利用率尽可能最大化,副产物或废料最小化
二、填空题(共53分)
16.(5分)请将下列科学家与他们的科学成就匹配:
A.居里夫妇 a.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B.拉瓦锡 b.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C.弗莱明 c.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钋和镭
D.诺贝尔 d.青霉素的发现、合成和应用
E.门捷列夫 e.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A ;B ;C ;D ;E 。
17.(2分)将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完全烧焦,燃烧匙中都得到
,说明它们在组成上都含有 元素。
18.(3分)材料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但塑料用品的大量使用造成 ,为
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研制了可 的新型塑料。21世纪
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19.(3分) 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
合,促进了 的发展,产生了 技术。
20.(6分)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氧化镁,同时伴有 、
、 等现象。
21.(6分)请填写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空格。
22.(4分)将下列错误符号改正,并填写在“四线格”内
(1)氯元素c1 (2)二氧化锰化学式:mno2
23.(8分)分别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3)铜绿受热分解
(4)铜在空气中加热
24.(6分)用如图的方法进行气密性检查,如果装置不漏气,可看到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将手松开一段时间后(导管仍插入水中),可看到的现象
是 ,
当室温较高时,该方法的现象会不明显,为弥补这一缺陷,该同学改用酒
精灯微热试管,当他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认为该装置已密闭。你
(填“同意”、“不同意”)他的观点,请说出同意或不同意的理
由。 。
25.(4分)取一块废旧的铁丝石棉网,将铁丝网剪成几小片,用稀盐
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如图装置所示。向锥形瓶中加入3 mL到
4 mL饱和食盐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红
色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26.(6分)2007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苯的化学式为C6H6,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

(2)苯的化学性质有: 。
三、实验探究(共17分)
27.(4分)做化学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和操作规程。请仔细观察如图,找出其中存在的
安全隐患(任写两种):
① ;
② 。
28.(4分)如图所示,小明将两根含硫火柴点燃后迅
速伸入烧杯B ,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
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明认为是火柴燃烧
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红认为这个实验还不
足以说明褪色原因,应补做一个实验。
(1)你认为小明应该补做的实验是什么
(2)补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9.(9分)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
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 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A 5.A 6.A 7.D 8.C 9.B 10.D
11.B 12.D 13.B 14.B 15.C
二、填空题
16.c e d b a 17.黑色固体 碳 18.白色污染 自行分解 纳米
19.脱氧核糖核酸(DNA) 基因工程 生物克隆
20.有耀眼的白光 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白色固体(有白烟产生)
21.Al铝 H(氢) Hg汞 22.(1)C1 (2)MnO2
23.(1)2Mg+O2 2MgO (2)NH4HCO3 NH3+H2O+CO2
(3)Cu2(OH)2CO32CuO+H2O+CO2 (4)2Cu+O22CuO
24.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 不同意 当加热时气体膨胀速度大于漏气速度时也有气泡出现。只有当冷却后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才能证明不漏气。(或者在试管外壁冷敷,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也可说明不漏气)。
25.现象:①观察到银白色的铁表面变为红色的铁锈②导管内上升了一段红色液柱。
说明:铁生锈要消耗氧气,致使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把红色水压入导管。
26.(1)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
(2)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实验探究
27.①不应在实验室内打闹 ②不能在实验室里吃喝食物(或尝药品的味道) ③不能用手直接拿着试管加热 ④不能把烧杯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⑤不能把废液直接倒入水池中 ⑥使用试管夹时,手指不能按在短柄上等(任意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8.(1)将火柴换成木条(或无硫火柴重复以上实验)
(2)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或做对比实验)
29.(1)小 (2)C
(3)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关键词:“能点燃”、“无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关键词:“不能点燃”、“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关键词:“能点燃”、“有冷凝的固体”)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