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绵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之死
罗贯中制作者:郭美群
关于作者: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就是钱塘人、庐陵人。他是无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一生著述颇丰,除了《三国演义》及与施耐庵合作的《水浒传》外,他还有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剧本《风云龙》等。
明代陆仲明的《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清为清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来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关于作品:
《三国演义》是作者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的基础之上关结合民间流传的故事、戏剧而写成的白话长篇小说。这其中又加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理念。
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这部书是“七实三虚”。也就是“七分史实”,即大体框架、人物、事件有史可依;“三分虚构”,即具体细节有所虚构,其中渗透着作者的价值判断,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统观全书写了三国纷争的历史故事,其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仁政,刘蜀集团是其中的代表,而曹魏是作为反面而存在,所以里面“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关于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的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 》即是后半回的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派兵攻打蜀国,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又退至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写了杨修被杀的前因后果。
杨修,历史上确有其人,(175-219)字祖德,弘发了,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随着被曹操挟持的汉献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薄。 鸡肋 沉呤 庖官 主薄 一合酥 大簏 伺察 僭害 曹丕 邺城 麾军 高阜 綽刀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三部分(4—9):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
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12):记叙曹操兵败班师
文中说了哪几个故事? 故事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4.语破奸心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插 叙
杨修和曹操的性格(恃才) ----- 矛盾冲突 ----- (忌才)
杨修 故事 曹操
恃才放旷 1.杨修被杀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2.改建园门 插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3.分食酥饼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4.语破奸心 虚伪狡诈
轻率大意 5.轻视吴质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6.教植斩吏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7.巧作答教 叙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8.失利葬修 固执虚伪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变化? 1.杨修被杀 “推出折之” 2.改建园门 “心甚忌之”
3.分食酥饼 “心恶之” 4.语破奸心 “愈恶之” 5.轻视吴质 “愈恶之”
6.教植斩吏 “大怒”
7.巧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8.失利葬修 “厚葬”
1.第一个小故事按时间顺序是第几个?
2.为什么用插叙? 3.鸡肋一事谁是谁非?
4.曹操为什么不杀夏候?
5.曹操为什么厚葬杨修?
6.杨修死因是什么?
问题讨论5.厚葬杨修是为了表明自己有悔悟之心,知错就改,笼络人心。同是也是为退兵找台阶下。4.夏候是他的爱将,他只是“详怒”,不会真杀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显得他处理“鸡肋”事件很公平,为了掩人耳目。6.
(1)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妒忌他的才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连串的事件也说明了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只是在等待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2)杨修恃才放旷,他太锋芒毕露,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也确实是咎由自取。
(3)杨修已被卷入曹氏家族的帝位之争。因为文中所叙六件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如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中杀人事件;另一类是有关政治的,如告发曹丕,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这些事已涉及到曹氏的“家事”。而后来曹操“亦不喜植”,所以当他立曹丕为太子时,要剪除曹植的羽翼,以维护曹丕。课外延伸历史上的杨修之死操妒修能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在《短歌行》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曾为袁绍著文辱骂过他祖宗的陈琳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操)请署仓曹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曲略》曹操杀杨修最早见《三国志》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三国志》 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矣。”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由此可见曹操杀杨修实不得已。杨修之才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见碑背下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调味用姜蒜)臼(jiù,舂米的器具)”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
怎样做人?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各位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