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6 11: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总结其成就与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战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这场革命是怎么爆发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课讲授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教师讲述: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
2.教师过渡: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俄国革命领袖列宁回到国内,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革命运动席卷整个俄国。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概述一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时间及过程。
学生回答:时间:1917年的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过程:当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早晨,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各个战略要地,11月8日凌晨攻克冬宫,起义取得了胜利。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十月革命”。
4.教师引导:将俄国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进行对比,看看两场革命的不同之处。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
统治
两个政权
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
级革命
推翻临时
政府
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
5.教师提问:十月革命是以人民的胜利而结束的,它对整个世界有什么伟大的意义呢?
学生回答: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6.教师过渡: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向苏维埃政权发起疯狂反扑,苏俄政府采取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措施,最终镇压了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粉碎了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但苏俄在内战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改革应运而生。
(二)新经济政策
1.教师讲解:1921年,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政府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教师提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2.教师提问: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
学生回答: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教师讲解: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逝世。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在1928—1937年,苏联的经济建设采取了什么步骤呢?
学生回答:在这十年中,苏联先后实施、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2.教师提问:在这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优先发展重工业。
3.教师讲解:斯大林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他决定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以苏联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师生探讨:苏联的工业化在历史上确实给苏联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我们应该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评价这段历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呢?
教师归纳: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5.教师讲解:从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以解决粮食问题。从1929年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学生回答:
积极
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
农业集体化运动片面追求集体化的规模,通过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忽视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利于苏联农业的长远发展
6.教师过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苏联于1936年颁布了一部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苏联模式形成。
7.教师提问:那么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8.师生探讨: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有哪些成就和反思的地方?
学生回答:成就: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
三、课堂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的社会主义只是一个科学理论,是列宁第一次将这一理论变成了现实。政权的建立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个政权维护起来,让它生存下去,才是当时俄国领导人面临的真正难题。列宁、斯大林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板书设计◇
十月革命与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新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