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课件(含音频素材) (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成语故事 课件(含音频素材) (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26 12:50:05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成语,即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本课由三则成语故事组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同感受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意思吧!
激趣导入: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他写了《孤愤》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辑为《韩非子》一书。本课中的《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皆出自《韩非子》一书。
张彦远(815—907),唐朝时蒲州(今山西省)人。出身于颇富收藏的宰相世家,学问渊博,擅长书画。著有《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本课中的《画龙点睛》即见于此书。
初读感知:“笔”之种种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的文字叫“代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彩的文字叫“妙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写作造诣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正文结束后的补充性文字叫“余笔”;无拘无束地写作叫“信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
2字词扫描多音字辨别1、[结]
运用:军训结(jié)束后,同学们的身体也变结(jiē)实了。jiē(结实)
jié(结束)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词语解释惊叹不已(jīnɡ tàn bù yǐ):叹,感叹;已,终结。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用一用: 1、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
2、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ɡ shù):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huà lónɡ diǎn jīnɡ):写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整体感知:《自相矛盾》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矛和盾,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乐师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写的是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面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云飞去,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这个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结构图示盾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
矛锐利——什么盾都能戳穿
矛戳盾——会怎么样说话前后抵触自相矛盾结构图示一齐吹——得到俸禄
单独吹——只好逃走没有真正才干,混在里面充数滥竽充数结构图示形象逼真——没有画上眼睛
轻轻一点——腾空飞去
游客们——佩服、惊叹画技高超画龙点睛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短小,但极为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应以古人为镜,校正自己的言行,争做实事求是、有一技之长的有为青少年。
写法借鉴再读课文:1.你从《自相矛盾》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世上既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却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在,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2.《滥竽充数》中的加点词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南郭先生?答案:加点的词语刻画了一个装模作样的南郭先生。这几个词语将他装模作样的丑态展露无余。
3、对南郭先生逃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湣王要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怕暴露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B.南郭先生谋到了更好的出路。
C.南郭先生被人揭发了。
D.齐湣王把南郭先生赶走了。A精读课文:1、《画龙点睛》中点睛前后的龙有什么不同的形态?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答案:
点睛前的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点睛后的龙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中腾空飞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张僧繇的画技极为高超。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2、“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尝试解析这两句话。答案:“霎时间”形容时间极短。这一句写出了张僧繇点睛之后的巨大变化: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张僧繇点睛之笔的神奇。3、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互动反馈:通过故事揭示道理。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同时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这种借事喻理的写法是写文章常用的写法。一些道理如果用直白、干巴的语言表达出来,往往会让读者觉得厌烦。但如果以小故事为缘由,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展开,紧扣文章寓意,就能很自然地引出寓意,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如《自相矛盾》写古代一个人卖矛和盾,先夸盾好,什么矛都戳不穿;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人一句“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就让他哑口无言。这个故事短小精悍,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心灵感悟你的感悟:画龙点睛: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这就是画龙点睛。仿写练习根据划线的词语仿写句子。画龙点睛: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这就是画龙点睛。
语言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叶公好龙
鹬蚌相争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拔苗助长 买椟还珠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破釜沉舟 三顾茅庐 卧薪尝胆 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 一鼓作气 退避三舍 负荆请罪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随堂练习:(1)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读一读,划线的词语造句。我们班团结向上,文明守纪,总是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我们阅读文章时不要走马观花,而要认真理解,边读边做笔记。谢谢课文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