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也很爱他,父子之间感情十分深厚。高尔基是怎样教育心爱的儿子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激趣导入: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也很爱他,儿子在看望他的时候给他种下了花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难忘的时光是父子两个一起坐在院子里欣赏儿子亲手栽种的花草。初读感知: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1901年起他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十月革命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后来又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优秀作品。
2字词扫描多音字辨别1、[种]2、[假]
运用:春种(zhònɡ)开始了,农民伯伯把精心挑选的种(zhǒnɡ)子播撒在田地里。运用:“五一”小长假(jià)爸爸带我去颐和园玩,我们在园内的假(jiǎ)山上拍了很多照片。
zhǒnɡ(种子)
zhònɡ(种地)jià(假期)
jiǎ(假如)休养(xiū yǎnɡ):休息调养。 词语解释欣赏(xīn shǎnɡ):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用一用: 爷爷年纪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年轻时候,需要(休养)身体,也(顾不上)去外地(欣赏)美景,感受那(姹紫嫣红)的景象了。
顾不上(ɡù bú shànɡ):顾不得,来不及的意思。姹紫嫣红(chà zǐ yān hónɡ):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整体感知: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段
落
大
意1、本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高尔基爱子情深。(①)栽花赏花情意浓。(②~⑤)写信教子显关爱。(⑥~⑨)结构图示总写 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分写 写信教子:崇高之爱快乐在于付出
生命在于奉献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分写 栽花赏花:父子之爱由浅入深,寓理于事。课文首先总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接下来分写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令人读后兴味盎然。
写法借鉴再读课文:1.第①段中的“爱”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爱”是本文的情感线索,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一个“爱”突出父子情深,引出有关“爱”的故事。2.试对“欣赏”一词作出品析。
答案:“欣赏”说明高尔基把花当作美好的东西来享受,充分肯定儿子的劳动成果,他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高兴。3.第⑦、⑧段都提到了“美好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吗?答案:第⑦段中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鲜花;第⑧段中的“美好的东西”不但指物质的东西,还指付出、帮助、欢乐等。精读课文:1、“‘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案:
“给”,给予,即“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拿”,拿取,即向人们索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段析:该段意在告诉儿子:时时处处留给他人美好的东西,你的生活也会充满快乐。
2、“美好的东西”在文中仅仅指鲜花吗?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不仅仅指鲜花,物质的东西,还指奉献,快乐和付出等。3、“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从文段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道理?
答案:做人要学会奉献,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快乐自己。互动反馈: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伟大,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确,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付出多一点,计较少一点,快乐自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心灵感悟你的感悟:瞧,那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仿写练习根据修辞手法,仿写句子。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语言积累关于奉献的名言: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美。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高尔基名言: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随堂练习:1.他长得多么像他的爸爸啊!( )
2.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
3.他笑成了一朵花儿。( )
4.天空中乌云密布,好像马上就要下雨了。( )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谢谢课文朗读: